為什麼歐洲沒有統一的國家,法蘭克福為何持續分裂?

2021-01-10 楊玉順

公元前600年,一群希臘人不遠千裡從土耳其西南海岸遷徙到了地中海沿岸。與此同時,一些凱爾特人部落也從中歐山區遷徙到此地,並在此後200年的時間,逐漸佔據了如今的法國全境。羅馬人把此地稱為高盧,把居住在這一帶的人民稱為高盧人。

高盧實際上是部落的統稱,當時的高盧仍處於百團大戰的混亂時期,數以百計的部落各自為政,各有特性。

高盧與羅馬

得益於法國土地的肥沃,經過兩百年的發展,高盧人實力逐漸增強,他們不再滿足於現有的領土,開始嘗試都要擴張。他們迅速建立起強大的軍隊。戰士們在木盾上包裹銅皮,殺敵後,將敵人的頭顱砍下,掛在馬上。戰後他會把頭顱用油浸泡,當做自己勇猛善戰的勳章。

在首領布倫努斯的率領下,高盧軍隊穿越阿爾卑斯山前往了義大利,並在阿里亞河一帶與羅馬人展開激戰。羅馬投入了全部的精銳近四萬人,但依舊抵擋不住高盧的攻勢。高盧最終攻佔羅馬城,將旗幟插在了羅馬土地的上空,這也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被外族洗劫。

戰爭雖然失敗,但此時的羅馬已處於奴隸制的巔峰,而高盧卻仍處於原始社會。特權階級和普通成員之間存在極大的鴻溝,士族貴族佔有了絕大多數的土地和財富,並享有免納賦稅和其他一切有的特權。政治體制的落後註定高盧人的侵略不會太久。

羅馬領土

公元前345年,高盧與羅馬籤訂合約。在此後的兩百多年時間,雙方進入了短暫的和平期。但羅馬始終難以忘卻曾經的恥辱。他們不斷壯大軍事力量,先後徵服了迦太基、馬其頓,建立起一個橫跨亞歐非的龐大國家。

公元前125年,羅馬終於將復仇的刀鋒指向高盧,他們迅速攻破高盧防線,佔領了高盧南部,建立起諾斯特拉行省。後來高盧遭到赫爾維蒂人的入侵,無力抵抗的他們只能向羅馬人求救。凱撒在元老院的派遣下輕鬆的擊敗了赫爾維蒂人和佔據高盧東部的日耳曼人。高盧人此時沉浸在了勝利的喜悅當中。他們不知道自己已經引狼入室。

凱撒大軍非但沒有撤退,反而一舉徵服了高盧全境。勇猛的高盧人並不甘心屈服於羅馬的統治,反抗的星火在愷撒踏足的那一刻就已經點燃。

高盧王 維欽託利

公元前52年,維欽託利更是把反抗推向了高潮。但此時的羅馬軍隊也早不再是當年的孱弱模樣,叛亂很快被鎮壓,維欽託利本人也被送往羅馬關押。之後更是在凱撒慶祝勝利的凱旋儀式上被當做彩頭而處決。

後來屋大維在高盧地區建立四個行省,裡昂等一大批城市也在此時出現,整個高盧迅速羅馬化,街道修得筆直整齊。羅馬風格的劇院、競技場、神殿湧現。人們開始使用羅馬拉丁文,就連信仰都開始漸漸向羅馬靠攏。想徵服一個民族,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消滅他的文化。羅馬正是用這樣的方法給高盧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為了進一步鞏固統治,羅馬在高盧採用了總督集權,次級行政分權的方式。各個行省的總督由羅馬任命,而次級政府官員則由高盧人選舉決定。這樣既保留了他們一定程度上的自治,防止產生異心,又把主要的權力集中於帝國的統治之下。同時賦予上層人物羅馬公民權和他們充當羅馬元老或者擔任軍隊的將領。

凱撒進入高盧

羅馬通過懷柔的方式,將高盧高層緊緊地綁在了自己的船上。但作為底層的普通高盧人民就沒有得到一視同仁待遇。作為外族的他們始終處於非公民的地位,不是奴隸啊,就是自由民。不管奮鬥多少代,都無法成為公民,無論付出多少的努力,都無法享受這個國家公民應有的權利。那我為什麼還要承認我所屬這個國家呢?這導致大多數高路人對羅馬帝國始終缺乏歸屬感。

不僅在高盧這樣,羅馬在其他徵服的地區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這種國家認同感的缺乏,正是歐洲不斷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羅馬帝國的衰弱,失去庇護的高盧開始持續遭受外族的侵略。在日耳曼大遷徙的浪潮中,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蘭克人等日耳曼部落紛紛越過萊茵河進入高盧定居,建立王國。北面的凱爾特人也從不列顛南下,佔領了布列塔尼亞半島,整個高盧徹底陷入了日爾曼諸國的統治。

同高盧類似,日耳曼不過是語言、文化和習俗相近的部落的總稱。他們之間沒有共同的身份意識,各自會有想法和目的,也經常互相徵伐。但這些部落中有沒有一個強大到能夠消滅其他所有人的存在。長此以往,歐洲人便習慣了多元化的存在,他們可以接受多級勢力並存。只要國家之間相互認同,就已經是大和諧。

日耳曼軍隊

而中國從贏政統一開始,人們就達成了一個共識,天下只容一主。這一點也是歐洲不斷分裂的核心原因之一。在諸國分立的混亂中,法蘭克人開始在高盧北部崛起。在首領克洛維的帶領下,他們先後戰勝了匈人、柔然人及諸多日耳曼部落。486年擊潰了西羅馬帝國的殘存勢力,統一了整個高盧地區,建立起法蘭克王國,並將王國命名為莫羅溫王朝,定都巴黎。

新的統治者帶來了新的文化。雖然法蘭克人一定程度上接觸了羅馬拉丁文化,使用羅曼語族語言,信仰也從阿里烏斯教轉為羅馬天主教,但他們的精神內核卻始終是以扈從隊為代表的騎士精神。這種不同民族間文化的衝突,在整個歐洲範圍內比比皆是,導致很難產生一個強大的文化主體。文化認同感的缺乏,正是歐洲持續分裂的第三個原因。

根據日耳曼繼承制度,王國只是一份靠徵服得來的家業。國王去世,他的兒子們就順理成章的將其分掉。這一制度在如今的我們看來無比荒唐。但對當時的統治者而言,由於連年徵戰和生存環境的惡劣,後代的延續遠比國家的統一與否更重要。而平分土地恰好給了每個孩子極大的生存條件,也有利於王族的繁衍。因此這時候的歐洲帝王就算到處擴張,也無法把整個基業完整地傳給他的嫡長子,導致歐洲再也無法出現羅馬帝國一樣的帝國制。

雖然後期部分國家改變了繼承制度,但由於分離的時間太久,人們再也沒有大一統觀念的存在,這便是歐洲持續分裂的第四個原因。

這種繼承制度導致墨洛溫王朝政治黑暗,穢行昭著,尤其是王族成員間為了爭奪土地,陰謀詭計,自相殘殺,更是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最為臭名昭著的就是克洛維四個兒子節的爭鬥。克洛維死後,按照法蘭克人繼承制度,他的四個兒子,老大梅斯王,老二奧爾良王,老三巴黎王,老四蘇瓦松王一起瓜分了王國。

524年。奧爾良王跟勃艮第王國的戰爭中陣亡,他死後奧爾良王國成為了剩下三兄弟眼中的肥肉。為了瓜分遺產,他們撕破了所謂兄弟情的偽善面紗。

巴黎王強娶了二哥的遺孀,也就是自己的嫂子,獲得了二哥的遺產。然後他又聯合四弟蘇瓦松王把二哥的三個兒子趕走,剝奪了他們的繼承權。

8年後,隨著二哥三個兒子的長大,老三老四決定斬草除根,以絕後患。他們先後刺死、勒死了自己的兩個侄子,只有最小的一個逃到了修道院,表示願意放棄自己的繼承權,才免遭毒手。

奧爾良王

548年,梅斯王國由老大的孫子,13歲的圖德巴德繼承,但圖德巴德尚未留下子嗣,就在20歲因病離世。曾經的四兄弟中,僅剩的老三老四,再次對梅斯王國打起了主意。

老三巴黎王迅速出兵佔領了大部分領土。老四蘇瓦松王乾脆厚著臉皮娶了自己的侄孫媳婦兒,也就是圖德巴德的妻子,獲得了圖德巴德的遺產。

勢力得到壯大的老四,發動了對薩克森人的戰爭,戰況無比焦灼,以至於一度傳出他已經陣亡的消息。他的兒子勒姆得知消息後,心中湧起了反抗父親的想法。在叔叔巴黎王的挑撥下,勒姆起兵反叛,雙方陷入對峙了。誰知巴黎王在起兵後不久就病故。由於他沒有兒子,巴黎王國軍邀請,四兄弟中僅剩了蘇瓦松王克洛泰爾就任新的國王了。

蘇王松王

實力大增的老四迅速擊敗了自己的兒子勒姆,重新統一了法蘭克。勒姆則逃到了布列塔尼亞半島,積蓄力量。暴怒的老四再次出兵,這次他直接將自己的兒子、兒媳、孫子全部殺光。

一年後,六十四歲的老四克洛泰爾去世。那兄弟相殘的慘劇卻仍未告一段落。

他死後,四個兒子接過了父親的光榮大旗,再次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四,名頭還是巴黎王、奧爾良王、梅斯王、蘇瓦松王。

為了爭奪領土,兄弟間再次爆發了內戰。這一戰持續了整整四十年,以至於一直打到兒子輩才得以終結,在後來的時間中,內戰幾乎成為了莫洛溫王朝的主基調,在連年的戰火中,王權遭到削弱,國家大權被主理政事的宮相把持。國王只能終日嬉戲,不問政事,被稱為懶王。墨洛溫王朝進入「懶王時代」。

187年宮相丕平戰勝了整個王國的統治者,成為全國唯一的宮相。丕平死後,國內發生了爭權內訌,他的兒子查理·馬特在內戰中獲勝,繼承了宮相的位置。

他在732年抵擋了來自阿拉伯王朝的侵襲,拯救了整個歐洲基督文明,成為了基督世界的英雄,贏得了所有法蘭克人的尊重。此時的查理·馬特已經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實際統治者。整個歐洲的光環都集中在了他身上。

為了建立起至強大的軍隊,查理·馬特對墨洛溫王朝的土地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將原有的制度改為採邑制,土地不再被後人世襲,受封者必須服兵役。領地只限終身享用,死後重新分封,擁有採邑的領主在自己的土地內享有完全的行政、司法、軍事和財政權。

查理馬特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大部分土地被當做採邑分封給大臣,而這些大臣一把土地作為採邑,分封給了自己的下屬。一個以土地為紐帶的上下級關係就此形成,逐漸形成了國王、貴族、騎士、自由奴、農奴奴隸的階級制度,以及下屬的下屬不是我的下屬的歐洲封建制。

領主的勢力不斷強大,國王的地位一落千丈。國王沒有強權,自然難以重新建立起統一的封建帝國。

查理·馬特死後,王國由兩個兒子加爾羅曼,矮子丕平平分。但一山不容二虎,丕平擊敗了自己的哥哥,成為了王國的唯一統治者。

矮子丕平-丕平三世

掌權後,他不再滿足於宮相的名義,覬覦起王位。在當時的歐洲,教會的影響已經深入骨髓,想要登基,就必須取得教會的支持。剛好此時的教會飽受倫巴底人的侵襲,也很希望矮子丕平施以援手,雙方一拍即合。

951年,丕平密遣使者會見教皇,得到了教皇的承諾。同年,他在蘇瓦松召開貴族大會,順利的被推選為國王。教皇特使柏尼法斯親自為矮子丕平舉行了加冕禮。自此墨洛溫王朝就此落幕,法蘭克王國進入了卡羅林王朝時代。

王朝形式

為了兌現承諾,丕平將倫巴底人趕出了義大利,並將這一帶的土地交給了教皇統治。一個世俗的教皇國得以在義大利建立。

此後教皇的勢力也不斷上升,國王只有得到教皇的冊封才具有合法性。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教皇也絕不允許統一帝國的出現,想要反抗不可能的,都知道十字軍的威力是誰都無法抵擋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羅馬帝國統一歐洲之後會分裂成各個國家,而中國卻沒有呢?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當時羅馬帝國也統一了歐洲。 為什麼中國沒有變成歐洲那樣一個個小國家,變成像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這樣的國家。
  • 為何中國封建時代越來越統一,歐洲卻越來越分裂
    歐洲自羅馬帝國之後始終是分裂的,再也沒有統一過。雖然後來的拿破崙,希特勒和史達林雖然通過多種形式去統一歐洲都已失敗告終。二戰以後,歐洲也通過多種方式形式進行整合,最終希望成為歐洲合眾國,但目前來看,依舊是遙遙無期。而中國秦朝以後就是大一統王朝,雖然也數次大分裂,但大一統始終是封建時代一致意識。歷代王朝也以天下一統為己任。
  • 歐亞大陸的統一與分裂:宗教幹預歐洲統一,中國注重統一思想
    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了使破敗的歐洲可以與美國和蘇聯這兩大勢力對抗,以法德兩國為主要發起對象成立了歐洲共同體這一組織。直到1993年,歐洲共同體改稱歐盟,標誌著歐洲一體化邁向一個新階段。縱觀整個歐洲大陸的發展歷史,其實以前並非沒有過一個統一的帝國將整個歐洲掌控,但奇怪的是,歐洲在近代變成了如今各自為戰的局面。反觀東亞大陸的中國,卻一直以統一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 西方國家分裂成十數個國家,而中國卻始終統一,這是為什麼?
    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的國度,在這漫長的歷史上,以中華文明為根基的中國人民不斷的發展壯大,並形成了今天統一的強大國家,不過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中國各個歷史朝代也不乏分裂的時候,不過按照三國的一句老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來看,無論任何分裂的朝代,最終都會歸於一統。
  • 中國2000年前就實現了統一,為何歐洲至今七零八落?什麼原因?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一統六國時,中國就已經實現了統一的概念,雖然秦始皇時期,國土面積遠遠比不上如今,但不可否認,確實在秦始皇上位後,中國開始不再四分五裂,此後,漢代,唐朝宋朝清朝等多個朝代,中國的統一更甚,疆土面積更加遼闊,絲毫沒有出現分裂的狀況,哪怕偶有土地流失,最終也會被奪回來
  • 分裂的歐洲和統一的中國,為何說地理決定了中歐的不同歷史?
    提到歐洲,大家首先會聯想到的是星羅棋布的國家,歐洲的面積實際上很大,達到了1016萬平方公裡,比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面積還要多,但在整個歐洲卻分布著44個國家,數量極其之多。有的讀者可能就會感到困惑了,為什麼歐洲沒有像中國一樣誕生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呢?
  • 該國屬於歐洲,如果誰想要統一歐洲,該國一定會前來攪局
    但是在歐洲這片大陸上,雖然土地面積和我國國土面積差不過,但是卻分散著幾百個國家,有的國家也就只有我們一個省大。為何古代的歐洲會有這種情況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歐洲社會吧!該國屬於一個歐洲的攪屎棍,如果誰想要統一歐洲,該國一定來攪局如果你對歐洲的歷史有些許了解的話,你應該非常清楚,其實歐洲民族主要有四支: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凱爾特人和拉丁人。強大的歐洲並不是一直都處在國家分裂的局面,歐洲在歷史上也出現過統一歐洲的國家,強大的羅馬帝國一直是歐洲人的驕傲,但是這一驕傲被東遷的日耳曼人給覆滅了,歐洲再也沒出現過這樣一統歐洲的國家。
  • 歐洲與中國面積差不多大,幾千年來為何一直沒能統一?
    歐洲與中國面積差不多大,幾千年來為何一直沒能統一?很多人不能理解,在歐洲將近1000萬平方公裡的面積上,從古代開始就一直保持著分裂的狀態,現在更是形成了48個國家和地區,兩相對比,面積和它差不多的中國,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卻總是能保持團結,最後完成統一,那麼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
  • 地理答啦:為什麼中國和歐洲面積差不多大,中國是統一的,而歐洲是...
    歐洲的主要人種是白人,中國主要是黃種人。歐洲和中國的面積也差不多大,但為什麼中國是統一的,歐洲卻是分裂的呢? 為什麼和歐洲面積差不多大的中國是統一的,而歐洲是分裂的呢?對於這個問題,作為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專家——地理答啦認為,可以從以下角度考慮:歷史上中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保持統一,而是經歷了多次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分又合的過程。比如經歷了春秋戰國的紛爭,走向秦漢的統一;走過了三國兩晉南北朝,走向隋唐的統一;五代十國後才有宋元明清。中國和歐洲的區別是中國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而歐洲是分分分分,分分分分。
  • 歐洲面積和中國差不多,為何不能像中國一樣,形成統一的國家?
    眾所周知,歐洲沒有大國,一千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在四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唯一比較拿得出手的俄羅斯,其國土面積大部分是在亞洲。相較而言,咱們國家的面積和歐洲差不多,卻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在歷史上,歐洲同樣是長期小國林立,割據分裂是常態,而中國則是以統一為常態。
  • GDP歐洲第一,德國為什麼沒有倫敦、巴黎那樣的超級都市?
    同時由於新航路的開闢,傳統的歐洲大陸貿易逐漸衰落,失去了經濟利益的漢薩同盟逐漸分裂。奉行和平主義的各自由都市也開始加入戰團,希望從戰爭中獲得利益。然而曠日持久的戰爭非但沒能讓國家統一,反而讓各方元氣大傷,德意志地區再次陷入一片混亂。
  • 羅馬帝國崩潰後的歐洲為何無法統一?
    此後的歐洲再未能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到了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籤訂時,整個歐洲的政治格局被基本穩固下來了。那麼自羅馬帝國瓦解之後,歐洲為何始終難以統一呢?不過查理大帝建立統一歐洲大帝國的夙願並未達成。其生前頻繁應付周邊問題,試圖從摩爾人手中收復西班牙的行動也收效甚微。當其死後,整個國家繼續陷入人死地分的惡性循環之中,這種遺傳自日耳曼習俗的繼承模式造成了法蘭克內部極大的損耗。其後繼者雖然將領土命名為神聖羅馬帝國,但試圖借傳統感召力維繫帝國的方式在沒有實力保障的情況下,顯得弱不禁風。作為政治實體的法蘭克帝國成立不足百年就已經消散於歷史舞臺了。
  • 為什麼歐洲才是擁有最多國家的大陸,亞洲和非洲怎麼沒有比過它?
    歐洲為什麼才是擁有最多國家的大陸?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它的面積10,180,000平方千米,人口約7.43億(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亞洲和非洲。歐洲擁有55個國家 算得上最多國家的大洲了。為什麼歐洲分布的國家多於亞洲和非洲呢,其實是地理位置決定的。
  • 狹長的中美洲有七個國家,為什麼沒有統一成聯邦國家?
    更有甚者,中美洲總面積只有52.3萬平方公裡,卻存在著7個國家,最小僅2.1萬平方公裡。即使比起破碎的南美各國也是非常小的。那麼,為什麼中美洲會有那麼多國家?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統一的聯邦?三、破碎的南美洲爭取到獨立後,南美洲各國首先面對的問題是如何組建國家。對南美洲的土生白人來說,除了宗主國,各殖民地的地位是平等的,從來沒有統一的傳統。解放運動的主要領導者玻利瓦爾,他最初計劃統一全部的西屬殖民地,組成一個類似於美國的聯邦制國家。
  • 李斯特關稅同盟能讓德國統一 歐盟為什麼不能讓歐洲統一?
    李斯特關稅同盟的成功案例歐盟在建立之初被視為世界上唯一能夠挑戰美國霸權的聯盟,然而在英國退歐和新冠肺炎的無情打擊之後,歐盟呈現給人的是四分五裂的景象,在世人看來現在就分崩離析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歐盟根本沒有將歐洲統一在一起的可能性。
  • 二戰結束後,被兩大陣營分區佔領的奧地利為什麼沒有分裂?
    冷戰爆發後,這些被兩大陣營分區佔領的國家也隨之分裂,比如西德與東德、北朝鮮與南朝鮮、北越南與南越南等等,引發了一系列的國際問題。不過有意思的是,奧地利及其首都維也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與德國一樣被美、蘇、英、法四大國分區佔領。但奧地利卻沒有像德國及其首都柏林那樣分類為「西奧地利與東奧地利」以及「東維亞納和西維也納」。這是為什麼呢?
  • 英國為什麼被叫做歐洲攪屎棍?如果沒有英國,歐洲早就統一了
    近來英國深陷脫歐困境之中,英國首相詹森若想要順利脫歐就必須得看歐洲各國的態度。面對現在處境的英國,歐洲國家很多熟悉歷史的人都有一種大仇得報的感覺,英國越混亂他們就越開心,最好英國從此一蹶不振了才是最好。為何歐洲國家人民這麼討厭英國呢?這得從歷史上的英國說起。
  • 同為歐洲大國的德國與法國,為何在國家統一的道路上同道歧途?
    >和國家的最終統一。人們不難發現,與1661年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相比,德國的最終統一是在1871年威廉一世繼任德意志國皇帝,晚了法國210年,如果從瓦盧瓦王朝的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算起,則晚了三個世紀。同為歐洲大國的德法,民族成分相對單一的德意志為何在國家統一的道路上落後於多民族的法蘭西?
  • 為何伊朗有一半多都是波斯人,卻依然沒有發生過分裂?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伊朗在中東這個戰亂的地區可以算是一個大國,況且中東水深且複雜,美國又經常攪混水,有的國家在美國的攪和下內戰爆發,或是抬起大炮轟了旁邊的鄰國
  • 歐洲統一有多難?拿破崙和希特勒都表示,別的國家說啥不同意
    歐洲國家為什麼這會兒面積與中國差不多大小的大陸,從始至終無法如同中國一樣完成統一呢?稱霸世界幾乎是所有政治強人們的終極目標,在諸侯林立的歐洲國家自然也不例外。在歐洲歐洲的歷史上,其實也有幾個強大的國家在其首領的帶領下,差點完成歐洲大陸的統一後,然而,他們的最終結局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