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00年,一群希臘人不遠千裡從土耳其西南海岸遷徙到了地中海沿岸。與此同時,一些凱爾特人部落也從中歐山區遷徙到此地,並在此後200年的時間,逐漸佔據了如今的法國全境。羅馬人把此地稱為高盧,把居住在這一帶的人民稱為高盧人。
高盧實際上是部落的統稱,當時的高盧仍處於百團大戰的混亂時期,數以百計的部落各自為政,各有特性。
得益於法國土地的肥沃,經過兩百年的發展,高盧人實力逐漸增強,他們不再滿足於現有的領土,開始嘗試都要擴張。他們迅速建立起強大的軍隊。戰士們在木盾上包裹銅皮,殺敵後,將敵人的頭顱砍下,掛在馬上。戰後他會把頭顱用油浸泡,當做自己勇猛善戰的勳章。
在首領布倫努斯的率領下,高盧軍隊穿越阿爾卑斯山前往了義大利,並在阿里亞河一帶與羅馬人展開激戰。羅馬投入了全部的精銳近四萬人,但依舊抵擋不住高盧的攻勢。高盧最終攻佔羅馬城,將旗幟插在了羅馬土地的上空,這也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被外族洗劫。
戰爭雖然失敗,但此時的羅馬已處於奴隸制的巔峰,而高盧卻仍處於原始社會。特權階級和普通成員之間存在極大的鴻溝,士族貴族佔有了絕大多數的土地和財富,並享有免納賦稅和其他一切有的特權。政治體制的落後註定高盧人的侵略不會太久。
公元前345年,高盧與羅馬籤訂合約。在此後的兩百多年時間,雙方進入了短暫的和平期。但羅馬始終難以忘卻曾經的恥辱。他們不斷壯大軍事力量,先後徵服了迦太基、馬其頓,建立起一個橫跨亞歐非的龐大國家。
公元前125年,羅馬終於將復仇的刀鋒指向高盧,他們迅速攻破高盧防線,佔領了高盧南部,建立起諾斯特拉行省。後來高盧遭到赫爾維蒂人的入侵,無力抵抗的他們只能向羅馬人求救。凱撒在元老院的派遣下輕鬆的擊敗了赫爾維蒂人和佔據高盧東部的日耳曼人。高盧人此時沉浸在了勝利的喜悅當中。他們不知道自己已經引狼入室。
凱撒大軍非但沒有撤退,反而一舉徵服了高盧全境。勇猛的高盧人並不甘心屈服於羅馬的統治,反抗的星火在愷撒踏足的那一刻就已經點燃。
公元前52年,維欽託利更是把反抗推向了高潮。但此時的羅馬軍隊也早不再是當年的孱弱模樣,叛亂很快被鎮壓,維欽託利本人也被送往羅馬關押。之後更是在凱撒慶祝勝利的凱旋儀式上被當做彩頭而處決。
後來屋大維在高盧地區建立四個行省,裡昂等一大批城市也在此時出現,整個高盧迅速羅馬化,街道修得筆直整齊。羅馬風格的劇院、競技場、神殿湧現。人們開始使用羅馬拉丁文,就連信仰都開始漸漸向羅馬靠攏。想徵服一個民族,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消滅他的文化。羅馬正是用這樣的方法給高盧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為了進一步鞏固統治,羅馬在高盧採用了總督集權,次級行政分權的方式。各個行省的總督由羅馬任命,而次級政府官員則由高盧人選舉決定。這樣既保留了他們一定程度上的自治,防止產生異心,又把主要的權力集中於帝國的統治之下。同時賦予上層人物羅馬公民權和他們充當羅馬元老或者擔任軍隊的將領。
羅馬通過懷柔的方式,將高盧高層緊緊地綁在了自己的船上。但作為底層的普通高盧人民就沒有得到一視同仁待遇。作為外族的他們始終處於非公民的地位,不是奴隸啊,就是自由民。不管奮鬥多少代,都無法成為公民,無論付出多少的努力,都無法享受這個國家公民應有的權利。那我為什麼還要承認我所屬這個國家呢?這導致大多數高路人對羅馬帝國始終缺乏歸屬感。
不僅在高盧這樣,羅馬在其他徵服的地區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這種國家認同感的缺乏,正是歐洲不斷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羅馬帝國的衰弱,失去庇護的高盧開始持續遭受外族的侵略。在日耳曼大遷徙的浪潮中,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蘭克人等日耳曼部落紛紛越過萊茵河進入高盧定居,建立王國。北面的凱爾特人也從不列顛南下,佔領了布列塔尼亞半島,整個高盧徹底陷入了日爾曼諸國的統治。
同高盧類似,日耳曼不過是語言、文化和習俗相近的部落的總稱。他們之間沒有共同的身份意識,各自會有想法和目的,也經常互相徵伐。但這些部落中有沒有一個強大到能夠消滅其他所有人的存在。長此以往,歐洲人便習慣了多元化的存在,他們可以接受多級勢力並存。只要國家之間相互認同,就已經是大和諧。
而中國從贏政統一開始,人們就達成了一個共識,天下只容一主。這一點也是歐洲不斷分裂的核心原因之一。在諸國分立的混亂中,法蘭克人開始在高盧北部崛起。在首領克洛維的帶領下,他們先後戰勝了匈人、柔然人及諸多日耳曼部落。486年擊潰了西羅馬帝國的殘存勢力,統一了整個高盧地區,建立起法蘭克王國,並將王國命名為莫羅溫王朝,定都巴黎。
新的統治者帶來了新的文化。雖然法蘭克人一定程度上接觸了羅馬拉丁文化,使用羅曼語族語言,信仰也從阿里烏斯教轉為羅馬天主教,但他們的精神內核卻始終是以扈從隊為代表的騎士精神。這種不同民族間文化的衝突,在整個歐洲範圍內比比皆是,導致很難產生一個強大的文化主體。文化認同感的缺乏,正是歐洲持續分裂的第三個原因。
根據日耳曼繼承制度,王國只是一份靠徵服得來的家業。國王去世,他的兒子們就順理成章的將其分掉。這一制度在如今的我們看來無比荒唐。但對當時的統治者而言,由於連年徵戰和生存環境的惡劣,後代的延續遠比國家的統一與否更重要。而平分土地恰好給了每個孩子極大的生存條件,也有利於王族的繁衍。因此這時候的歐洲帝王就算到處擴張,也無法把整個基業完整地傳給他的嫡長子,導致歐洲再也無法出現羅馬帝國一樣的帝國制。
雖然後期部分國家改變了繼承制度,但由於分離的時間太久,人們再也沒有大一統觀念的存在,這便是歐洲持續分裂的第四個原因。
這種繼承制度導致墨洛溫王朝政治黑暗,穢行昭著,尤其是王族成員間為了爭奪土地,陰謀詭計,自相殘殺,更是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最為臭名昭著的就是克洛維四個兒子節的爭鬥。克洛維死後,按照法蘭克人繼承制度,他的四個兒子,老大梅斯王,老二奧爾良王,老三巴黎王,老四蘇瓦松王一起瓜分了王國。
524年。奧爾良王跟勃艮第王國的戰爭中陣亡,他死後奧爾良王國成為了剩下三兄弟眼中的肥肉。為了瓜分遺產,他們撕破了所謂兄弟情的偽善面紗。
巴黎王強娶了二哥的遺孀,也就是自己的嫂子,獲得了二哥的遺產。然後他又聯合四弟蘇瓦松王把二哥的三個兒子趕走,剝奪了他們的繼承權。
8年後,隨著二哥三個兒子的長大,老三老四決定斬草除根,以絕後患。他們先後刺死、勒死了自己的兩個侄子,只有最小的一個逃到了修道院,表示願意放棄自己的繼承權,才免遭毒手。
548年,梅斯王國由老大的孫子,13歲的圖德巴德繼承,但圖德巴德尚未留下子嗣,就在20歲因病離世。曾經的四兄弟中,僅剩的老三老四,再次對梅斯王國打起了主意。
老三巴黎王迅速出兵佔領了大部分領土。老四蘇瓦松王乾脆厚著臉皮娶了自己的侄孫媳婦兒,也就是圖德巴德的妻子,獲得了圖德巴德的遺產。
勢力得到壯大的老四,發動了對薩克森人的戰爭,戰況無比焦灼,以至於一度傳出他已經陣亡的消息。他的兒子勒姆得知消息後,心中湧起了反抗父親的想法。在叔叔巴黎王的挑撥下,勒姆起兵反叛,雙方陷入對峙了。誰知巴黎王在起兵後不久就病故。由於他沒有兒子,巴黎王國軍邀請,四兄弟中僅剩了蘇瓦松王克洛泰爾就任新的國王了。
實力大增的老四迅速擊敗了自己的兒子勒姆,重新統一了法蘭克。勒姆則逃到了布列塔尼亞半島,積蓄力量。暴怒的老四再次出兵,這次他直接將自己的兒子、兒媳、孫子全部殺光。
一年後,六十四歲的老四克洛泰爾去世。那兄弟相殘的慘劇卻仍未告一段落。
他死後,四個兒子接過了父親的光榮大旗,再次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四,名頭還是巴黎王、奧爾良王、梅斯王、蘇瓦松王。
為了爭奪領土,兄弟間再次爆發了內戰。這一戰持續了整整四十年,以至於一直打到兒子輩才得以終結,在後來的時間中,內戰幾乎成為了莫洛溫王朝的主基調,在連年的戰火中,王權遭到削弱,國家大權被主理政事的宮相把持。國王只能終日嬉戲,不問政事,被稱為懶王。墨洛溫王朝進入「懶王時代」。
187年宮相丕平戰勝了整個王國的統治者,成為全國唯一的宮相。丕平死後,國內發生了爭權內訌,他的兒子查理·馬特在內戰中獲勝,繼承了宮相的位置。
他在732年抵擋了來自阿拉伯王朝的侵襲,拯救了整個歐洲基督文明,成為了基督世界的英雄,贏得了所有法蘭克人的尊重。此時的查理·馬特已經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實際統治者。整個歐洲的光環都集中在了他身上。
為了建立起至強大的軍隊,查理·馬特對墨洛溫王朝的土地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將原有的制度改為採邑制,土地不再被後人世襲,受封者必須服兵役。領地只限終身享用,死後重新分封,擁有採邑的領主在自己的土地內享有完全的行政、司法、軍事和財政權。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大部分土地被當做採邑分封給大臣,而這些大臣一把土地作為採邑,分封給了自己的下屬。一個以土地為紐帶的上下級關係就此形成,逐漸形成了國王、貴族、騎士、自由奴、農奴奴隸的階級制度,以及下屬的下屬不是我的下屬的歐洲封建制。
領主的勢力不斷強大,國王的地位一落千丈。國王沒有強權,自然難以重新建立起統一的封建帝國。
查理·馬特死後,王國由兩個兒子加爾羅曼,矮子丕平平分。但一山不容二虎,丕平擊敗了自己的哥哥,成為了王國的唯一統治者。
掌權後,他不再滿足於宮相的名義,覬覦起王位。在當時的歐洲,教會的影響已經深入骨髓,想要登基,就必須取得教會的支持。剛好此時的教會飽受倫巴底人的侵襲,也很希望矮子丕平施以援手,雙方一拍即合。
951年,丕平密遣使者會見教皇,得到了教皇的承諾。同年,他在蘇瓦松召開貴族大會,順利的被推選為國王。教皇特使柏尼法斯親自為矮子丕平舉行了加冕禮。自此墨洛溫王朝就此落幕,法蘭克王國進入了卡羅林王朝時代。
為了兌現承諾,丕平將倫巴底人趕出了義大利,並將這一帶的土地交給了教皇統治。一個世俗的教皇國得以在義大利建立。
此後教皇的勢力也不斷上升,國王只有得到教皇的冊封才具有合法性。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教皇也絕不允許統一帝國的出現,想要反抗不可能的,都知道十字軍的威力是誰都無法抵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