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被兩大陣營分區佔領的奧地利為什麼沒有分裂?

2021-01-10 鬼說天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反法西斯陣營對有些戰敗國及其僕從國或殖民地實行分區佔領。冷戰爆發後,這些被兩大陣營分區佔領的國家也隨之分裂,比如西德與東德、北朝鮮與南朝鮮、北越南與南越南等等,引發了一系列的國際問題。

不過有意思的是,奧地利及其首都維也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與德國一樣被美、蘇、英、法四大國分區佔領。但奧地利卻沒有像德國及其首都柏林那樣分類為「西奧地利與東奧地利」以及「東維亞納和西維也納」。這是為什麼呢?

自從奧匈帝國在一戰後解體,奧地利基本淪為歐洲二流國家,在冷戰中的戰略意義屬於可有可無。再加上德國當時已經分裂,分裂奧地利也不過是將德國的冷戰前線延長而已。對於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來說,分裂奧地利確實有些「雞肋」。

另外,兩大陣營對奧地利的分區佔領在史達林去世後並沒有結束。新上任的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希望與西方緩和關係,而戰略地位比較「雞肋」的奧地利正好可以用來向西方示好。於是赫魯雪夫在結束奧地利分區佔領的問題上主動讓步。

但赫魯雪夫畢竟不是戈巴契夫,不會允許統一的奧地利加入西方陣營。正因如此,蘇聯在奧地利問題上讓步是有條件的,即奧地利統一後不能加入任何美國主導的政治軍事組織。而奧地利對美國也是有些「雞肋」的,就答應了蘇聯的條件。

1955年,美蘇英法與奧地利籤訂《奧地利國家條約》,使得奧地利免於分裂。結束分區佔領後,奧地利成為永久中立國。奧地利至今也沒有加入北約,加入歐盟的時間則是在蘇聯解體後的1995年。

相關焦點

  • 二戰後被同盟國分區佔領的奧地利,為何沒像德國一樣分裂
    1945年德國投降,英、蘇、美、法達成協議,分區佔領奧地利。1955年英、蘇、美、法籤訂《奧地利國家條約》,四國軍隊退出奧地利,奧地利維持了統一。為何奧地利與德國都被同盟國分區佔領(德國在1945年被同盟國分區佔領,於1949年分裂為西德、東德),奧地利卻避免了分裂,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奧地利和德國一樣被分區佔領,為什麼沒有像德國那樣分裂?
    二戰結束後,為了防止德國死灰復燃,德國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這也是處置德國的一種形式。然而隨著冷戰的爆發,德國最終走向了分裂,在美蘇的影響下,分裂為東西德國。奧地利同樣在二戰後,被四大國比照德意志進行分區軍事佔領。那麼為什麼奧地利卻沒有像德國那樣分裂,而是得到了統一呢?一雖然同盟國對德國和奧地利都進行了分區佔領,但其實目的不同。對待德國,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絕對不能讓德國東山再起。
  • 二戰末期被蘇聯解放的奧地利為什麼沒有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1943年10月的莫斯科會議結束之時,三國決定在倫敦成立一個歐洲諮詢委員會,同意在1943年的「莫斯科宣言為基礎上解決奧地利問題」,這也就預示了奧地利逃不過被佔領的命運。歐戰結束後,蘇美英法四國以「莫斯科宣言」為基礎達成協議,依葫蘆畫瓢,比照在德國的分區軍事佔領對奧地利進行四國分佔。
  • 二戰後對戰敗國的分區佔領計劃,日本四國共管險分裂
    1945年,德國、日本相繼戰敗,二戰結束。主要的戰勝國軍事佔領德國和日本,並實施民主化、非軍事化和非法西斯化。最終德、日放棄大量土地,並被同盟國分區佔領。而對於德國首都柏林,則採取四國分區佔領方式。1946到1947年間美英法和蘇聯關係發生了破裂,冷戰的「鐵幕」在歐洲落下,而德國就是鐵幕的前沿。1949年5月23日由美、英、法佔領區合併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至此,盟軍對德國的分區軍事佔領宣告結束,德國則分裂成兩個國家。
  • 都是戰敗國,德國被分區佔領,為什麼日本義大利卻沒有?
    二戰結束後,戰敗的德國被英法美蘇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更是建起了一堵牆····而日本和義大利,卻沒有被分割。這一現象的出現,體現的是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和意識形態的對抗。德國戰略位置:德國的地理位置特殊,被稱為是「歐洲的十字路口」。
  •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被分區佔領,為什麼日本卻由美國單獨佔領
    在韓國電影《鐵雨》中郭道元飾演的青瓦臺外交安保首席秘書郭哲宇在給學生們授課時說道:「二戰後在歐洲挑起戰爭的德國被分為東、西兩個國家,可在亞洲朝鮮半島被分成了兩半。半島代替日本承受了由於冷戰造成的民族分裂」。日本和德國同為二戰的戰敗國和加害國,可兩國在戰後受到的待遇可謂天壤之別,而兩國在對待戰爭責任的態度上更是相去甚遠。
  • 為什麼奧地利能比德國提早結束四大國佔領
    二戰結束後,奧地利與德國擁有相同的命運,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佔領,但是奧地利的結局與德國缺截然不同,奧地利沒像德國那樣成為東德與西德,而是在1955年的四國協訂中,恢復了奧地利的領土與主權完整。奧地利能夠完整的成為獨立國家,根本原因在於其本國的反法西斯力量的努力。
  • 二戰結束,日本四國島劃給中國軍事佔領,但是我們沒去
    1945年二戰結束,德國和日本無條件投降。德國被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連小小的柏林市也被一分為四。冷戰開始後,德國正式分裂為東德和西德,直到1990年兩德才重新統一。二戰後對德國的領土處分圖:而對於戰敗後日本的處理,盟國剛開始也有類似的計劃。有中國、英國、美國和蘇聯四個戰勝國分區佔領日本。其中劃分給中國的佔領區為:東京都(分區佔領) 、大阪府(中英共管) 、琉球群島包含釣魚臺(中美共管) 和位於本州西南部的四國島。
  • 二戰結束後,英國為什麼要把自己佔領的越南南部讓給法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而被日本佔領全境的越南則由反法西斯同盟分區佔領。按照協議,越南北部由中國佔領管理,越南南部由英國佔領管理,這也是英國幾百年以來首次佔領越南領土。
  • 二戰後,美國在日本駐軍,到底是為什麼?
    二戰後,美國在日本駐軍,到底是為什麼?按照盟軍在開羅會議上達成的協議,二戰結束後,對日本的佔領應該由美國、中國、蘇聯、英國來共同完成,四方各出一部分兵力來分區佔領日本,實際上這和美蘇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是一個道理。
  • 德國從戰敗分裂到最後的統一,經歷了什麼坎坷阻隔
    在二戰結束後,四大戰勝國對德國進行分區佔領。隨著冷戰進行,美蘇在各自佔領區扶植建立起相互對抗的兩個國家,德國由此再次分裂,直到近半個世紀後伴隨蘇聯的結束才最終再度完成統一。德國在歷史上的統一進程比較晚,直至1871年,最強大的邦國普魯士在擊敗奧地利、丹麥、法國後,終於排除外部以來的長期阻礙建立起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 二戰結束後,日本為何沒有像德國一樣分裂成兩個國家?
    1945年德國投降以後,遭到分割,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連柏林也分成了四份兒!有了這個先例,同為法西斯的日本原本也是要被四國分區佔領的(這裡法國換成了中國)。蘇聯百萬大軍出兵東北,還沒怎麼打呢,結果戰爭就結束了!美軍就好像突然撿了個便宜,捷足先登,搶在蘇聯前面實現了對日本的佔領。這吃進去的東西,當然不願意吐出來!所以戰後對於分區佔領日本這樣的計劃,杜魯門是十分排斥的,他不是羅斯福,沒那麼大方。他想要獨佔日本!
  • 二戰後從地圖上消失的9個主權國,其中一超級大國被分裂為15國!
    文/格瓦拉同志本文為作者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二戰結束後至今,伴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和民族主義的復興,世界版圖發生急劇變化,產生了一大批新興獨立的主權國家。但同時,也有一些主權國家因種種原因從世界地圖上消失,成為了歷史。
  • 日本戰敗後,蘇聯為何放棄了和美國一起分區佔領日本?
    其中關於二戰,就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謠言,那就是盟國在日本戰敗後本打算像分區佔領德國一樣對日本也實行分區佔領。為此還煞有其事地畫好了一張分區佔領圖。只可惜這張圖是歷史上有名的假地圖。盟國想像分區佔領德國一樣分區佔領日本在當時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原因很簡單,盟國的老大美國不同意。比起分區佔領,美國的如意算盤是單獨佔領。
  • 日本戰敗後,史達林為何沒有派兵分區佔領日本?
    在分區佔領日本這件事上,史達林當然也是不想主動放棄的,他恨不得能夠佔領日本。真正讓蘇軍望而卻步的是美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按照史達林的設想,日本在投降後應該和德國一樣被四大國分區佔領,蘇聯作為二戰主要功臣之一,應該獲得北海道等日本北部地區。
  • 二戰勝利後,中美英蘇四國為什麼不將日本像德國一樣分區佔領?
    早在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羅斯福、邱吉爾、蔣介石三國首腦就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歸還一切侵佔的土地,並對戰後東亞局勢進行了大致安排。1945年7月,美蘇英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會議,商討對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解決戰後歐洲問題,以及爭取蘇聯儘早對日作戰。
  • 二戰後德國受到懲罰,奧地利怎麼樣了?
    二戰德國戰敗後,蘇佔區成立了民主德國(東德),美、英、法佔區成立了聯邦德國(西德)。 蘇聯是想以此為藉口,在奧地利瓜分利益,包括佔領地盤和獲得賠款。   1943年,相關國家的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會議,蘇聯提出這個觀點,遭到西方的強烈反對。理由是:奧地利都被德國吞併了,要負責也應該德國負責。按蘇聯的邏輯,被德國佔領的丹麥、挪威也要為二戰負責?
  • 柏林兩支球隊:曾經柏林分裂的見證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和二戰的發起者,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戰後,美蘇國家利益的衝突以及兩種意識形態的對立讓蘇聯和西方之間的對立情緒日益嚴重。出於對抗蘇聯陣營的需要,在美國的主持下,德國的美英法合併,成立了站在西方陣營的聯邦德國,定都波恩;蘇佔區成立民主德國,定都柏林。
  • 捷克與斯洛伐克分裂後,兩國為什麼沒有發生激烈的衝突或戰爭?
    」這是捷克大作家米蘭·昆德拉在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一句名言,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捷克斯洛伐克這座西斯拉夫宗祠下生活著的兩個宗親捷克與斯洛伐克,在天鵝絨革命的大變局時期,以非暴力、和平、溫柔的方式,聯合解體了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共同消除了哥倆唯一的矛盾——被迫搭夥過日子,各自獨立,沒有糾纏於歷史與私利,輕裝上陣,各奔前程,因為無論是捷克,還是斯洛伐克,
  • 為什麼現在沒有普魯士了?二戰後連人帶地已從地球上抹去
    戰後,原屬東普魯士地區(也就是條頓騎士團的發源地)被切割,劃分給了波蘭和蘇聯,德國則被英,法,美,蘇四家佔領,戰後德國分裂為西德和東德。1701年,普魯士升格,由「公國」而為「王國」,在群雄環伺的地理格局大背景下,東西南北,瑞典,波蘭,俄國,奧地利,法國都是強國,標準的「四戰之地」,如此,他們推行的是中央集權,「先軍」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