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德國、日本相繼戰敗,二戰結束。主要的戰勝國軍事佔領德國和日本,並實施民主化、非軍事化和非法西斯化。
最終德、日放棄大量土地,並被同盟國分區佔領。
德國:
蘇聯和波蘭首先搶佔了德國東部地區,以奧德河—尼斯河線重新劃分國界,並驅逐了當地1200萬德國人。
英、法、美、蘇將剩下的德國區域劃分成四個佔領區,由各戰勝國管制。而對於德國首都柏林,則採取四國分區佔領方式。
1946到1947年間美英法和蘇聯關係發生了破裂,冷戰的「鐵幕」在歐洲落下,而德國就是鐵幕的前沿。
1949年5月23日由美、英、法佔領區合併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至此,盟軍對德國的分區軍事佔領宣告結束,德國則分裂成兩個國家。
冷戰中兩德相互敵對,直到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德國重新統一。
日本:
1945年5月德國戰敗,西線戰事結束;
同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市與長崎市投下原子彈,造成巨大傷亡,日本心理動搖;
同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隨後發動八月風暴行動,入侵朝鮮、滿洲等中國東北地區,同時針對千島群島發起登陸行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號同盟國正式舉辦投降典禮,日本代表在美軍密蘇裡號戰艦上簽署《降伏文書》。
同盟國如何管治日本的問題被提上日程。
依據《波茨坦宣言》,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必須放棄自明治維新之後取得之日本四島以外領土,分由盟軍各國接收。
戰後日本本土之外的區域被同盟國接管:
對於日本本土,同盟國曾打算依循德國模式,由美、英、蘇、中四國分區軍事佔領日本,即日本分治計劃,並制定了多個版本的計劃。
根據最完備的版本,各戰勝國的分區佔領情況如下:
蘇:北海道、東北
美:福井縣以外的北陸、關中、中部、三重縣、琉球群島
英:中國地方、九州
中:四國
首都東京由美、中、蘇、英四國佔領
大阪府由中、英佔領
對於戰後的日本管制方式,各方意見並不統一。
蘇聯表明要求取得南樺太(南庫頁島)與千島列島、北海道北部地區為蘇聯領土。然後對日東北進行管治。
中方蔣先生則提出給日本一次經驗教訓,以德報怨,主張以機械、工業物資賠償,反對該佔領計劃進行。
日本則對分區佔領計劃反應激烈。
而獲得原子彈的美國,則主張獨佔整體權益。
最終,日本本土的軍事佔領由美國完全負責,1945年底有35萬美軍駐紮在日本。至今仍然有4萬美軍駐紮在日本。
如果當初分治計劃執行,日本將難逃德國和半島那樣的分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