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馬劍,就一定要去位於諸暨馬劍集鎮的馬劍美食小站,在這裡,豆漿、豆腐、香乾、油豆腐、豆腐包是主打產品,發糕、灰湯粽、馬劍饅頭、手工面是明星「伴手禮」,當然,也能吃到餛飩、金團、炸麻餈、青白米稞等諸暨情懷美食。
把馬劍美食匯集起來,形成區域品牌的人叫戴劍,是馬劍社區人,也是紹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劍豆腐包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人。
戴劍的祖輩以經營豆製品為生,創立了百年品牌「合盛坊」。小時候,他總會在一旁看爺爺和父親做豆腐包,打一些下手。祖輩製作的豆腐包和現在不同,形狀特別大,沒肉的叫豆腐包幹,在80年代賣5分錢一個,夾肉的需要特別訂製,2角錢一個。1996年戴劍退伍後進入建築行業工作,在閒暇時會幫著父親在小菜場賣賣豆腐包,那時候夾肉豆腐包賣8角錢一個。
2005年,他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開始推廣銷售豆腐包,在鎮工商所幹部的引導下,戴劍改變了作坊式生產模式,進一步促進「合盛坊」向規範化運作發展,到2010年,「合盛坊」的豆製品年銷售額達50萬元,那一年他賺了20萬元。
有了品牌和口碑,越來越多的飯店想要和戴劍合作。讓豆腐包走出馬劍的路子上,戴劍遇到了第一個難題——運輸。於是,戴劍開始琢磨改良豆腐包,「豆腐包的製作工藝很複雜,從挑選質料開始,要經浸、磨、濾、煮、養、裹、榨等10多道工序。最初的豆腐包用筷子夾重了會碎,運輸不當也會破,我們對製作時的溫度和時間作了一些調試,才有了現在豆腐包的既嫩又韌。」戴劍說,去年賣到3元一個豆腐包,營業額達到了220萬元。
戴劍的野心,不僅僅停留在豆腐包,他更想把更多的馬劍傳統美食推介出去。去年5月1日,馬劍美食小站開業,他將自家的招牌產品和手工面、馬劍饅頭、發糕等優秀的特產美食集合在一起。「目前還在調試產品,為以後打基礎。我的目標是形成馬劍美食品牌,提升綜合競爭力,把『馬劍美食小站』開到杭州上海去。」戴劍笑著說,還要在店鋪招牌上寫一句口號:來自西施故裡的美食。對於一些已經非常成功的傳統美食,他會以收購的形式帶動村民們共同致富。
借著各類展銷和直播推廣機會,豆腐包已在省內外擁有一大批固定客源。馬劍豆腐包製作技藝從2016年被列入諸暨市級非遺項目,到今年列入紹興市級非遺項目,戴劍深刻認識到文化對產品生命力的重要性,所以無論訂單再多,他都會一直不忘初心,秉承誠信務實的創業精神,堅持用傳統技藝來製作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