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專輯:《望月懷遠》,意境最雄渾的中秋詩,千年月光照亮相思

2020-12-16 山楓說文化與歷史

#中秋節#張九齡是唐玄宗開元年間最後一位名相,賢相。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在陰謀家李林甫屢次誹謗排擠後,張九齡最終被罷相,貶出朝廷,任荊州長史。

「文章憎命達」,這話雖然不全對,但也有一定道理。清高孤傲,風採蓋世的張九齡丟了相位,卻在荊州迎來了創作上的高峰期,滿腔悲憤噴薄而出,化作華美的詩篇:《感遇十二首》、《望月懷遠》、《歸燕詩》等一大批傑作就是創作於這個時期。

今天正值中秋佳節,山楓說文化與歷史特與諸位文友分享張九齡有關月亮的不朽傑作——《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海面上生出一輪明月,(你我)天涯海角共享此時。這首五律的首聯就這麼挾著平平常常的10個常用字橫空出世了,轟傳千年。

「海上生明月」為什麼用生出的「生」而不是升起的「升」?明月在海上升起,不是也很貼切生動嗎?我們來看「生」字的妙處:明月一點一點的慢慢從蒼茫的大海上升起來,遠遠望去,月小海大,宛如寬闊無垠大海之中孕育了明月,緩緩地將其生出,構思奇絕,賦予了大海和明月生命,所以這個「生」字真的是神妙無方。

「天涯共此時」,明月升起,天涯海角在這一刻同時都被照亮,照亮了詩人所在的荊州城,照亮了詩人的家鄉,也照亮了詩人思念的親人。「天涯」兩個字將空間進一步擴展到無限大,而「共此時」又一下子將時空的焦點迅速收縮到兩個互相思念,共同望月的人身上,充滿了溫情。這一句詩可以說是收放自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情人,指的是多情的詩人;竟夕,一整夜。有情的人怨恨這秋夜漫長,整整一夜難眠而互相思念。

詩的首聯是寫景做好了鋪墊,所以頷聯自然而然的就轉入了抒情。這一聯採用的是流水對,流暢自然,圓轉如意。秋天的夜晚,明月高懸,寒蟲吟唱,本是十分美好的,但情人、親人天各一方,不得攜手同觀月色,怎能不怨恨夜晚漫長?強烈的思念讓張九齡難以成眠,他又會怎麼做呢?我們來看頸聯。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憐,在古漢語中一般都都是「愛」的意思,比如「可憐九月初三夜」(白居易),「可憐」就是「可愛」的意思。滋,溼潤。吹滅蠟燭愛憐這滿屋的月光,披衣外出感覺露水溼潤了衣衫。

從「光滿」來看,這應該是農曆十五的月圓之夜,所以月光才能透過窗戶照滿了屋子;從「露滋」又可以看出,這是秋天的夜晚,又隱含了夜已深沉。滿屋子都是皎潔的月色,讓人心生幾許莫名的愛憐之情,既然難以成眠,那就披上衣服到院子裡轉一轉,露水降下,浸溼了衣服,令人遍體生寒。解讀到此處,大家就會明白「滋」就不僅僅是溼潤衣服了,還含有思念滋生的意思。「露滋」兩個字,又寫出了詩人「竟夕起相思」的具體情形。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讀到這兩句詩,肯定會引起很多讀者的共鳴,當年或正在此時,我也是這般如此的思念一個人啊!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不堪,在這裡是「不能」的意思。盈手,就是雙手捧得滿滿的意思。不能把手裡這滿滿的(月光)送給你,那就回去睡覺,希望在夢裡與你歡聚。

伸出雙手,月光如水,灑滿了掌心,那把這滿手的月光代表我的心意送給你,我心愛的人。(戀愛的中人,請把這句話寫入你的情書。)詩人為什麼是詩人?就是因為人家有詩意!送月光不花錢,還遠比送玫瑰更浪漫。友情提示,對方必須得是一個有詩意的人,不然後果很嚴重,挨頓粉拳都是輕的。

天各一方,月光無法保存並加以郵寄,徘徊良久,夜深露重,還是回去洗洗睡了吧,讓月光照進我的夢裡,讓月亮照亮你我夢中相見的路。

詩的尾聯構思精妙,意境幽清,再次充分展示了張九齡的才華與深情,就此收束全詩,情思悠悠,餘味不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詩,意境雄渾闊大,又帶三分高華之氣,奇麗精絕,意韻悠遠,直擊我們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那一部分,因此它才能從眾多的詠月詩詞中脫穎而出,昂首跨入一流經典名句行列,可以和「床前明明光,疑是地上霜」,「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些金句一起萬古傳揚。

每逢中秋佳節之際,一輪明月升至中天,月光照耀神州大地每一個角落的時候,這兩句詩就會自然而然地從我們心底流淌而出,蕩去心靈上的浮塵,將我們的思念襯託得格外深情而悠長。

1300年前的大唐,荊州城那一夜的月亮,輝映古今,傳唱千年。

中秋古詩專輯,山楓說文化與歷史精心構思,榮譽出品,敬請期待第二期。

相關焦點

  • 最美「中秋」古詩詞:一半月色,一半相思!這5首,最經典!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在唐代詠中秋的詩作中,王建的這首詩是最著名,也最具代表的一首。「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冷露無聲溼桂花」,緊承上句,藉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採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這首詩意境很美,畫意濃濃,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絕對稱得上賞月名篇。
  • 古詩賞析第十四首:張九齡《望月懷遠》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其《感遇》詩感慨遙深,尤以格調剛健著稱。有《曲江集》傳世。創作背景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拜相,後遭奸臣李林甫排擠陷害,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望月懷遠》這首詩作於張九齡被貶荊州長史以後,與《感遇十二首》屬於同一時期的作品。
  • 張九齡在中秋節寫的《望月懷遠》,不僅是政治家更是偉大的詩人
    在被貶謫的這段期間,張九齡回首以往的人生經歷和宦海沉浮,在這中秋之夜,他仰望著浩瀚星空和明月想起了昔日的老友,此時天各一方,不知道他們是否也在望著這輪明月,於是,張九齡有感而發寫下了《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 《望月懷遠》張九齡
    《望月懷遠》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遙夜",指長夜;"竟夕",整夜。此聯意為:有情之人定在埋怨長夜,我也徹夜不眠,苦苦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熄滅蠟燭,因愛這滿屋月光,披衣起來,發覺露水已重。"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不堪"句:謂月光有影無形,不可用雙手捧起來相贈於你。
  • 中秋佳節,《唐詩三百首》最經典的6首賞月詩
    TOP6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最冷清的中秋賞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詩題,已很明了,「十五夜望月」,結合詩中內容,當是中秋望月懷人無疑。此詩妙在寫景,奇在用字。首句的一個「白」字,既寫了視覺,月白如霜;又寫了感覺,素潔清冷,視感通融。夜靜月淨,此時望月,是很容易觸景生情,想起不在身邊的親友的。思念本是抽象的,然而末句一個「落」字,用得非常奇特,仿佛那綿綿不絕的思念猶如萬片清輝齊灑人間,讓人耳目一新,具實可感而又意境空濛。
  • 作為千古名篇的《望月懷遠》,看張九齡是如何表達思念之情的?
    今天的這首《望月懷遠》,也是詩人借天上明月,表達了對家鄉的無比懷念,那麼詩人具體是怎麼描寫的呢?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一下吧!《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詩的題目「望月懷遠」,直接表達出了這首詩的主題,遙望天上的明月,懷念遠方的親人。詩的前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意境雄渾闊達。「海上生明月」,平平無奇的幾個字,帶給人的卻是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天涯共此時」,有景入情,書寫對遠方親人的懷念,我們雖然能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卻彼此相隔天涯。
  • 唐朝名相的一首望月詩,不輸蘇軾《水調歌頭》,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每逢中秋佳節,在一些正式場合,很多人愛拿它來妝點門面,表達同根同源、企盼團圓的心聲。時間一久,大家就忘記了它原來還是一首愛情詩。它,就是唐代名相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望月「懷遠」懷的是愛人望月懷遠——唐·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 這首描寫中秋的詩意境優美,還是匆忙之間的草稿,卻成為千古名篇
    唐詩裡有很多描寫中秋的詩作,首當其衝的是張九齡的《望月懷月》,這首一出,前面描寫中秋的詩作,全部都可以作為廢品扔掉,再也沒有誰能夠寫出張九齡那種氣象,以及氣勢來,一上來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當然除了張九齡的《望月懷月》,其實還有後面還有很多的詩人,同樣的也是描寫過中秋的詩作,雖然在名氣上不如這首,但是同樣也不失為一首佳作,也是很值得一讀,譬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那同樣的也是一首佳作,而且描寫的也是極為優美,據說這首詩是詩人當時與朋友中秋節在一起相聚,在酒桌上匆忙寫下的一首詩,完全是草稿,但同樣的成為了千古名篇。
  • 海月,江月,湖月,山月,樓月,庭月,不知哪輪伴君過中秋?
    對於中國人來說,月亮不單是自然景色,更是一種意象,是人們心中情感的寄託,或鄉愁,或相思,或自憐,或壯志,自古以來,詠月的古詩詞數不勝數,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背上幾首,明日便是中秋,不知您又憶起哪首中秋月詩詞?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年少讀詩時不懂相思,而今才覺深情入骨
    思念家鄉,便是我們從小學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路從今夜白,夜是故鄉明」,便足以表達難分難解的羈旅之愁;月亮還可以傳達難解的相思之情,如賀鑄的「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這些是古人眼中那千年亙古不變的月亮,古人皆喜歡望月懷人,望月懷遠,寄託無限的衷情,而唐朝的一位丞相張九齡更是將望月懷人寫出雄渾闊大的氣象。
  • 中秋祝福|十首最美詩詞、十首詠月金曲,伴您花好月圓
    &nbsp&nbsp&nbsp&nbsp點評: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前兩句在寫什麼?是如何營造清冷的意境?
    此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中晚唐詩人王建的一首中秋感懷詩,前兩句「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是詩人以借景抒情、渲染和烘託的手法,表達對親人、家鄉的思念之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就是一首中秋詩名篇。下面,我將從中秋詩在唐代興起的背景、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營造的意境及作者情感表達三個方面,談談我對「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的理解。
  • 中秋佳節,最經典的一首唐詩一首宋詞,道盡千古相思
    中秋節,賦予了中國文人最繽紛的感情色彩,最易使人感傷,也最易使歲月驚蟄。秋高氣爽,月光鉛華,仿若人間,可越是佳節越能催生唐詩的悽美,越能催發宋詞的纏綿,荒荒大地流落了多少相思之人,芸芸眾生又醞釀了多少故鄉離愁?
  • 在古代詩詞裡,體味流光溢彩的中秋
    文/申功晶中華文明五千年,詩詞歌賦浩如煙海,單單一個中秋,一輪高高在上的皎月,引無數文人競折腰,他們為之欣喜、為之憂鬱、為之暢想……中秋佳節,在他們的筆下流光溢彩,在源遠流長的古詩詞中熠熠生輝。
  • 今日中秋,願花好月圓人團圓
    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無論時光如何流逝月光皎皎,情意綿綿每個中秋都是我們的團圓約定中秋,寄託著情思嫦娥奔月、玉兔搗藥至今口耳相傳賞月拜月、燃燈觀潮把玩兔爺、分吃月餅好一派熱鬧景象中秋,滋潤著味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 古詩詞裡賞中秋,這首中秋詞流傳千古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這是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他為唐玄宗開元年間最後一位名相、賢相。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被李林甫數次誹謗排擠後,張九齡最終被罷相,貶至荊州任長史。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海面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天涯海角共享此時。這裡為什麼用「生」而不用「升」呢?
  • 中秋佳節|皓月當空,人生幾何
    ,宜對酒當歌《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將自己的思念寄託於月光,寫下一首首鄉愁詩。《望月懷遠》張九齡[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皓月當空,月圓情濃,明月寄託相思,寄託人們對故鄉對親人故友的懷念。中秋夜,不管身在何方,願能一同感受這份情思。
  •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中秋詩,你定能倒背如流,卻不知它寫的是中秋
    史上最著名的一首中秋詩,你定能倒背如流,卻不知它寫的是中秋!中秋佳節,團圓賞月,是我國千百年來的傳統。也是他鄉遊子對月寄託思鄉之情的大好時光,月光清輝的灑向人間,照向了不同的臉龐。但是在千萬首唐詩之中,也有可以與《水調歌頭》媲美的詩句,這首詩,就連垂髫小兒和老人們都能背誦,可見這首詩影響之深遠,它是描寫中秋的,只不過它的意境太優美,使人忘記了它原本的意境。
  • 八首中秋詩詞寫出人生悲歡離合,世事浮沉,情思不同而言盡意不盡
    2.望月懷遠 (唐 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明月當空,漂泊在外的人和家人各自遙望著同一輪明月,對著它訴說著相思之情。夜已經深了卻久久不能入睡,滿地的月光是多麼可愛而美好,多麼想寄給遠方的親人,能捧得滿手卻無法相贈,只能期望在夢中實現這個願望。這首詩寫得情意深沉纏綿而不感傷,語言是自然,親切感人。
  • 最具有「科學幻想」的中秋詩詞,處處充滿著浪漫色彩,引人深思!
    或是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感情真摯,意境雄渾。南宋大詩人辛棄疾,曾在中秋時節,寫下了一首詠月詞,通過一連串的發文,詩中句句都充滿著「科學幻想」和浪漫主義色彩,想像力之豐富,可謂是別具一格,這首發前人所未發的詩詞,就是《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那麼這首詞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魅力呢?我們不妨先來欣賞: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