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張九齡是唐玄宗開元年間最後一位名相,賢相。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在陰謀家李林甫屢次誹謗排擠後,張九齡最終被罷相,貶出朝廷,任荊州長史。
「文章憎命達」,這話雖然不全對,但也有一定道理。清高孤傲,風採蓋世的張九齡丟了相位,卻在荊州迎來了創作上的高峰期,滿腔悲憤噴薄而出,化作華美的詩篇:《感遇十二首》、《望月懷遠》、《歸燕詩》等一大批傑作就是創作於這個時期。
今天正值中秋佳節,山楓說文化與歷史特與諸位文友分享張九齡有關月亮的不朽傑作——《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海面上生出一輪明月,(你我)天涯海角共享此時。這首五律的首聯就這麼挾著平平常常的10個常用字橫空出世了,轟傳千年。
「海上生明月」為什麼用生出的「生」而不是升起的「升」?明月在海上升起,不是也很貼切生動嗎?我們來看「生」字的妙處:明月一點一點的慢慢從蒼茫的大海上升起來,遠遠望去,月小海大,宛如寬闊無垠大海之中孕育了明月,緩緩地將其生出,構思奇絕,賦予了大海和明月生命,所以這個「生」字真的是神妙無方。
「天涯共此時」,明月升起,天涯海角在這一刻同時都被照亮,照亮了詩人所在的荊州城,照亮了詩人的家鄉,也照亮了詩人思念的親人。「天涯」兩個字將空間進一步擴展到無限大,而「共此時」又一下子將時空的焦點迅速收縮到兩個互相思念,共同望月的人身上,充滿了溫情。這一句詩可以說是收放自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情人,指的是多情的詩人;竟夕,一整夜。有情的人怨恨這秋夜漫長,整整一夜難眠而互相思念。
詩的首聯是寫景做好了鋪墊,所以頷聯自然而然的就轉入了抒情。這一聯採用的是流水對,流暢自然,圓轉如意。秋天的夜晚,明月高懸,寒蟲吟唱,本是十分美好的,但情人、親人天各一方,不得攜手同觀月色,怎能不怨恨夜晚漫長?強烈的思念讓張九齡難以成眠,他又會怎麼做呢?我們來看頸聯。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憐,在古漢語中一般都都是「愛」的意思,比如「可憐九月初三夜」(白居易),「可憐」就是「可愛」的意思。滋,溼潤。吹滅蠟燭愛憐這滿屋的月光,披衣外出感覺露水溼潤了衣衫。
從「光滿」來看,這應該是農曆十五的月圓之夜,所以月光才能透過窗戶照滿了屋子;從「露滋」又可以看出,這是秋天的夜晚,又隱含了夜已深沉。滿屋子都是皎潔的月色,讓人心生幾許莫名的愛憐之情,既然難以成眠,那就披上衣服到院子裡轉一轉,露水降下,浸溼了衣服,令人遍體生寒。解讀到此處,大家就會明白「滋」就不僅僅是溼潤衣服了,還含有思念滋生的意思。「露滋」兩個字,又寫出了詩人「竟夕起相思」的具體情形。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讀到這兩句詩,肯定會引起很多讀者的共鳴,當年或正在此時,我也是這般如此的思念一個人啊!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不堪,在這裡是「不能」的意思。盈手,就是雙手捧得滿滿的意思。不能把手裡這滿滿的(月光)送給你,那就回去睡覺,希望在夢裡與你歡聚。
伸出雙手,月光如水,灑滿了掌心,那把這滿手的月光代表我的心意送給你,我心愛的人。(戀愛的中人,請把這句話寫入你的情書。)詩人為什麼是詩人?就是因為人家有詩意!送月光不花錢,還遠比送玫瑰更浪漫。友情提示,對方必須得是一個有詩意的人,不然後果很嚴重,挨頓粉拳都是輕的。
天各一方,月光無法保存並加以郵寄,徘徊良久,夜深露重,還是回去洗洗睡了吧,讓月光照進我的夢裡,讓月亮照亮你我夢中相見的路。
詩的尾聯構思精妙,意境幽清,再次充分展示了張九齡的才華與深情,就此收束全詩,情思悠悠,餘味不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詩,意境雄渾闊大,又帶三分高華之氣,奇麗精絕,意韻悠遠,直擊我們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那一部分,因此它才能從眾多的詠月詩詞中脫穎而出,昂首跨入一流經典名句行列,可以和「床前明明光,疑是地上霜」,「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些金句一起萬古傳揚。
每逢中秋佳節之際,一輪明月升至中天,月光照耀神州大地每一個角落的時候,這兩句詩就會自然而然地從我們心底流淌而出,蕩去心靈上的浮塵,將我們的思念襯託得格外深情而悠長。
1300年前的大唐,荊州城那一夜的月亮,輝映古今,傳唱千年。
中秋古詩專輯,山楓說文化與歷史精心構思,榮譽出品,敬請期待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