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詩詞中,思鄉可謂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都是表達思念家鄉的千古名句。把思鄉之情與天上明月相結合的佳作也不勝枚舉,例如: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等。
今天的這首《望月懷遠》,也是詩人借天上明月,表達了對家鄉的無比懷念,那麼詩人具體是怎麼描寫的呢?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一下吧!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身為宰相的張九齡,遭到奸相李林甫等人的誹謗排擠,被貶到荊州任長史。這時候的張九齡已經58歲了,已近暮年的他,身在異鄉,對於仕途的不順,心裡已經淡然,久久不能忘懷的就是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
詩的題目「望月懷遠」,直接表達出了這首詩的主題,遙望天上的明月,懷念遠方的親人。
詩的前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意境雄渾闊達。「海上生明月」,平平無奇的幾個字,帶給人的卻是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天涯共此時」,有景入情,書寫對遠方親人的懷念,我們雖然能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卻彼此相隔天涯。
緊接著頷聯的兩句,更加直接地表達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情人」意思是多情的人,在這裡指的是詩人自己,詩人自己都埋怨這漫漫的長夜。「竟夕起相思」裡「竟夕」指的是一整夜,整夜都在思念遠方的親人,以至於徹夜難眠。
頸聯的兩句具體描繪了詩人徹夜難眠的情景。吹滅了蠟燭,有憐愛起了灑滿整個屋子的月光,起身披上衣服到外邊走一走吧,寒露又打溼了衣裳。而寒露溼衣的狀態,更加體現出了上一句「怨遙夜」、「竟夕」的心境。
詩的最後兩句寫詩人把滿腔的思念都融入到了月光裡,卻無法贈送,還是回去睡覺吧,或許能在夢中與你相聚。「不堪」兩個字,又一次深刻表達出詩人那種思念親人而無法相見的掙扎狀態,實在沒有辦法才寄希望與夢裡。
總結:全詩整體來看,語言自然渾成,不露痕跡,意境清幽,情感細膩入微,感人至深。詩題為「望月懷遠」,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透露懷遠,把月寫的美麗柔情,把情寫得沉著刻骨,使人讀來既親切又感人。
張九齡的《感遇(其一)》,為什麼能排在唐詩三百首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