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點坐K9路回市區,在司機和售票員的努力下,4點到魯迅路口,趕到魯迅故居已經停止領票(免費d)。想著第二天可以再來,便趁著日落人稀,在魯迅故裡的小街上休閒地漫步細看,可能是沒有白天那熙熙攘攘的遊客,這座江南小城的一角顯露出魯迅筆下的那一抹淡雅水墨。
精心做舊的鹹亨酒店,門前是一尊孔乙己的銅像。黑色基調的清淨店面裡,幾排木製桌凳似乎還散發著孔乙己年代的黴味。櫃檯上放著些花雕黃酒、茴香豆、豆腐乾、花生米,這些當年孔乙己化幾枚銅板可以常吃的,現在可是價格不菲,茴香豆一小碟要9元,豆腐乾12元,而一碗太雕黃酒從24到34元不等,看釀製的年份。待走進小酒店裡面,不起眼的後牆處,一扇與牆壁渾然一體的圓形自動門悄然分開,裡面別有乾坤,說不盡的燈火輝煌,富麗堂皇。一個各式菜點琳琅滿目飯店大堂,滿眼望去,一桌桌的食客熱氣騰騰地吃著喝著,撤盤的端菜的服務員如過江之鯽,孔乙己尚若再來,定會發表另一番高論從而魯迅的文章另寫了。
街上有座紹興黃酒館,門外樸素,裡面裝飾古色古香。各種品牌的黃酒,罈罈罐罐,既是商品,也是紹興傳播的黃酒文化。紹興很難看見白酒,也看不見啤酒葡萄酒,無所不在的黃酒,見縫插針。塔牌、古越龍山、女兒紅、梁山伯祝英臺,都是紹興有名氣的黃酒品牌,原來只知道紹興的花雕和女兒紅不錯,這回才了解更好的是太雕,15年的20年的太雕賣到一斤28元到34元。售貨員從大瓦甕中打出一勺,給我們小半杯嘗嘗,巧克力色的酒液厚厚地掛著杯壁,醇厚糯香,甜的像是放了蜜糖,上海的石庫門黃酒與之相比,顯得清水光湯了。
滿街散發著油炸臭豆腐的香味,走進一家叫「周家臭豆腐」的小店,花5元吃一小碟臭豆腐,拿到手只有6小塊,牙縫沒塞滿,碟子已經空了,周家給了溫柔一刀。繼續尋覓,總算在「一念堂一石居」對面的「老太臭豆腐」的攤頭花5元錢買到了近20塊小臭豆腐,這才過了把臭豆腐癮。這家攤頭當地人也在五盒六盒的買,說是回去一人一盒,買當地人敢買的,才是旅遊的訣竅。
夕陽下,店家都在上排門板,我們很有興致地看了好幾家,看著他們一塊塊門板窗板從周圍牆根處搬來,一塊塊上上去,店家看我們這麼有興趣,不免也打趣地解釋幾句。這樣的上門板,五十年前的上海是常見的,現在想看就難了,不知道城隍廟還有沒有。
周家老臺門已經關門,老臺門前的小河裡,收工回來的烏篷船,一條條停系魯迅祖居的石階下,頭戴烏氈帽的船工們互相叫應著,下班回家。繞過百草靜舍的出口,一直走到與魯迅中路並行的小巷——東鹹歡河沿,那是百草園的後門。黃昏的暮色中,空無一人的青石板小路,只有我們的腳步聲。沿著彎彎曲曲的小河,家家戶戶的後門石階伸向河水中,故鄉平湖叫這樣的石階為石渡徑,從前人家在這裡淘米洗衣服。隨意走進一戶人家的大門,撲鼻而來的是那股熟悉的江南灶間煙火氣。
作為旅遊區的魯迅故裡,小店裡什麼都貴,一盆年糕22元,一碗大排面18元,後來才知道,整個紹興的物價都不便宜,農貿菜場裡麵條3.1元一斤,上海2.8元;雞蛋5.5元一斤,上海4.5元;菜結3元一斤,上海2元;新鮮竹筍要28元一斤,上海十來元吧,便宜一半。唯獨房子比上海便宜的多,一平方一萬算好的了。我們走到中興中路的一家紹興麵館吃了碗扎肉麵,有點特色。巨大的海碗,扁扁的有嚼勁的麵條,一大塊肉用草結紮著,倒是第一次吃,鹹淡正好,16元非常公道。
當晚住在魯迅中路沈園的隔壁,環境幽靜的沈園陸公賓館,取了陸遊的名號。108元的標房熱水空調充足,有免費WIFI,除了老闆夫婦,沒遇見一個遊客。
黃昏夕陽裡的魯迅故裡,沒有遊客了。
鹹亨酒店的門外,孔乙己孤單單地站著。看著是空蕩蕩的店面,裡面大有乾坤,牆中一扇圓門打開,是個非常大的飯店大堂,富麗堂皇。
關門謝客的魯迅故居
魯迅祖居(魯迅的父母家)門前小河裡的烏篷船,收工下班。
紹興黃酒館裡壇裝的黃酒,有加飯、花雕、太雕、雕王各種等級講究。補充一句,今日看見上海店裡賣的紹興鹹亨太雕,18元一斤,也是壇裝零拷。
茴香豆、燻青豆、臭豆腐,都是紹興的下酒小菜,這茴香豆很像上海城隍廟的五香豆。
旅遊區裡的小街,這家老太臭豆腐份量蠻足的,5元一泡沫盒,近20小塊。對面飯店的菜譜沒什麼特色,也不便宜。
正在上門板的店家,這些門板有些年頭了,每一塊的位置都是固定的。
走出旅遊區的東鹹歡河沿街(這名字有點繞口,念了半天沒念利索),與魯迅中路平行,有著淡妝寧靜的江南小鎮風味,沒什麼商業化,倒是特別喜歡。這裡是百草園的後門,由於隔著河,遊客不容易涉足。
青石板的小街,烏篷船可以通行的小河,石階下去,從前是可以淘米洗菜洗衣服的,濃濃的江南水鄉韻味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