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蔬果、烤番薯 臺灣便利店開打生鮮戰

2020-12-24 聯商網linkshop

  統一超旗下7-ELEVEN擴大安心食材商機,11月17日宣布增加冬季生鮮蔬果產品,到年底水煮玉米鍋店數達500店,積極擴大生鮮蔬果銷售,預期今年「綠金」商機上看10億元(臺幣,下同)。

  7-ELEVEN生鮮蔬果門市針對冬季飲食推出當季、當令生鮮蔬果,包括單顆販售的鮮橘子、鮮活水果隨行杯與大份量的水果拼盤;蔬菜則推出鮮採奶油白菜。現煮、現吃的「水煮玉米鍋」再加入「紫色珍珠玉米」新品,並預估至12月底全臺水煮玉米鍋銷售店數可達500家。

  統一超指出,7-ELEVEN以安心品質、就近購買、適量包裝、推廣在地農業、虛實整合販售等經營策略,在全臺1,000家實體門市導入生鮮蔬果專區、定期推出季節性蔬果商品,並於全臺5029家門市推出整合臺塑有機蔬菜箱與單品蔬果預購服務的常態預購誌。

  7-ELEVEN目前與54個產銷班、200多家農戶、近1,600位農民、八家鮮速食廠、400多家衛星廠、原物料供應商合作,透過「契作、產地現場管理、全流程把關」等三種模式,提升生鮮蔬果的零售價值。

  以香蕉為例,7-ELEVEN今年可賣出的香蕉估計高達3,000公噸、約1,800萬根,較去年同期成長六成。

  統一超指出,從銷售資料顯示,水果類別以女性消費者為主要客層,並以早、午餐時段為主,常與正餐搭配組合購買,品質及新鮮度是這些族群在意的因素,讓7-ELEVEN門市的水果商品結構不斷擴大,截至目前為止水果類別業績較去年同期成長三成。
  (經濟日報╱記者李至和)

  賣蔬果、烤番薯 超商搶鮮機

  食安風暴連連重挫食品業之後,超商推出當令、新鮮的原食材商品,7-ELEVEn推出當令蔬果、全家推黃心夯番薯。

  黑心油事件使食品業接連受挫,超商販售的泡麵、零食、甜點等不少都中標,訴求新鮮、當令,看得見原食材的鮮食蔬果類,更受到消費者喜愛。

  7-ELEVEn今年擴大生鮮蔬果結構,業績較去年成長67%,加上食安問題,便利、安心的生鮮蔬菜更受上班族歡迎,陸續引進一波波新品,如9月有黃白雙色的哈燒玉米鍋,最近再追加紫色珍珠玉米,預估在12月底,全臺將有累計500家門販售玉米鍋。

  在蘋果、香蕉、檸檬等水果都叫好叫座之後,7-ELEVEn這波還要擴大蔬果結構,推出冬季限定單顆橘子、15元;鮮活水果隨行杯、38元,大分量四季繽紛水果拼盤、42元,以及鮮採奶油白菜、28元。

  全家的夯番薯一年可賣千萬條創造2億商機,自2010年起至今已創造6億營收。冬季是黃心番薯的季節,即日起多蜜、鬆軟的黃心番薯上架,價格帶仍是15~30元。

  全家表示,現烤地瓜是超商全時段都熱賣的食物,尤其在車站、繁忙商圈,消費者隨手拿起就可吃飽,銷量都格外好,年底販售的黃心番薯因栽種期沒遇到水災,預估供貨將相對穩定。
  (聯合報 記者徐文玲)

  超商霜淇淋熱賣 品牌促銷緊跟

  秋冬來臨,超商推具甜點概念的新口味霜淇淋;冰淇淋業者也紛紛促銷,希望吸引買氣。

  7-ELEVEn表示,臺灣消費者吃霜淇淋不分四季,秋冬冰品不僅逐年成長20%,且有「甜點化」趨勢,霜淇淋銷售最好的兩個時段是下午茶或晚餐後的7、8點,加上冬天吃鍋熱潮及節慶檔期多,預料也能帶動一波霜淇淋商機。

  經歷一年的霜淇淋瘋,市場是否高峰已過?7-ELEVEn觀察,目前市場總量沒變,不過因販售門市與店家增多,單店銷量沒原來多。但霜淇淋市場穩定,各家都把重點放在追求口味差異化。

  兩大超商都加入甜點式霜淇淋戰局,7-ELEVEn去年10月起陸續推出北海道牛奶霜淇淋、比利時巧克力等口味,共吸引2,500萬人次購買。全新的北海道生牛奶糖霜淇淋用北海道生乳,並加入生牛奶糖、45元。目前在千家發售。全家超商也販售森永牛奶糖霜淇淋。

  即日起至12月20日,11、12月的壽星在哈根達斯官方臉書上留言,有機會得到冰淇淋蛋糕,並在生日當周專人快遞到指定的辦公地點。

  酷聖石(COLD STONE)在臉書粉絲團及官網提供兩款耶誕賀卡可下載,可分享圖片或發布至朋友的塗鴉牆上或e-mail的形式寄給朋友。憑臉書或e-mail頁面於門市消費經典冰淇淋,可享經典冰淇淋買一送一不限口味,兌換時間自12月20日至2015年1月6日。
  (聯合報╱記者徐文玲、陳靜)

相關焦點

  • 前5月臺灣便利店營收1259億新臺幣 預計全年3千億
    圖為臺灣、日本2014年便利商店營收結構比較。(圖/經濟部統計處提供)  據最新統計,臺灣便利商店前5個月營收為新臺幣1,259億元,年增5.2%。官員分析,主因為臺灣業者積極拓展座位經濟、外食商機,並強化電子商務平臺,預計今年全年營收達3千億元,再破歷史紀錄!  統計指出,便利商店去年營業額高達2,950億元,年增2.0%,今年以來受惠年節採購熱潮、連假出遊人數增加,以及商品推陳出新,累計1-5月營業額1,259億元,已年增5.2%。
  • 臺灣便利店到底做了什麼讓每個人都離不開它?
    臺灣便利店也有關東煮,在臺灣7-11,通常是把正對門口的中島位置給關東煮。但是銷量也不是很大,也是受街邊小店的影響。  和臺灣不一樣的是,消費者可以在臺灣便利店消費熱食完全自助,但是上海有很多政府管制條款,經營者必須要有健康證,而且要由店員為消費者取用。因為熱食的熱銷,上海的便利店比較不重視盒飯,冷藏溫度只有10℃,口感和日本盒飯相比就差了很多。
  • 全家在便利店裡賣生鮮,只是一次成本不高的「試水」
    全家目前在中國內地有 2100 家,在外資便利店品牌密集的上海市場,他們也願意多做一點「新嘗試」,這與想要大力推動「生鮮雲」項目,嘗試各種新零售服務的易果生鮮不謀而合。「(對便利店來說)生鮮其實是一個很引流的商品,有和沒有是不一樣的,特別是水果。」易果生鮮副總裁陳嘉傑表示,「你想,現在連來伊份都要做生鮮了。」
  • 臺灣連鎖超市加大生鮮 開發食譜App、網購
    (中國時報 徐亦橋)  卡位生鮮網購 超商、量販開紅盤   有鑑於生鮮農產商機無限,網路購物也形成潮流,超商量販業者紛紛在網上開賣生鮮商品。統一超今年4月在7net開生鮮超市館,2個月業績大幅成長4成;愛買3月在線上購物站開生鮮館,營收逐月增溫,月成長3成以上,成功打開沒空買菜的單身上班族及職業婦女市場。
  • 賣生鮮蔬果,開演唱會,還是架口鍋炒花甲?書店將要走向哪裡……
    現在誠品信義店要搬家的話,書籍和文創產品還要捎上它們的新室友 「生鮮蔬果」。6 月 9 日,誠品信義店完成改裝重新開業,2F 雜誌區設置 15 道雜誌牆壁,包括 「臺灣代志」 和 「刊玩味」 兩個主題。3F 書區新增 「議題櫃」,根據當前社會熱門議題上架相關書籍。
  • 便利店還是生鮮超市? 好鄰居「綠標」店轉型
    北京商報記者近期走訪發現,好鄰居車西店等不少「綠標」門店明顯擴大了生鮮經營面積,並增添了餃子、餡餅等更多貼近本地化的鮮食商品。伴隨便利店業態從商務區戰場不斷向社區場景滲透,生鮮品類也成為企業吸引流量、謀求差異化的突破口。不過面對高損耗等諸多經營難點,便利店在生鮮領域要摸索出成熟的模式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 全家新店型:把咖啡吧、洗衣房、生鮮超市都拉進了便利店
    、臺灣新聞網作為小業態的便利店複製性高,也導致了當前內地一線城市便利店的密度之大,而臺灣更甚。除了韓國一二線城市以外,臺灣便利店的密度已是全球最高,所以近兩年臺灣的便利店紛紛轉型,炸雞店、咖啡廳、健身館等通通被拉進便利店。8月28日前後,全家便利店在臺灣又有大動作。在高雄全家推出了一家三合一的「真愛店」,集合了生鮮超市、咖啡和洗衣服務。
  • 案例:60平山西社區生鮮便利店
    #超市設計策劃#生活不僅需要詩歌和遠方,更需要柴米油鹽,生鮮果蔬01坐標山西沂州店面面積60平左右主打生鮮,附帶面點熟食製品02社區生鮮便利店項目平面圖:設計的大體思路中間安排8組蔬菜水果貨架,可以用一層的也可以用雙層的,蔬果貨架加上價格吊牌欄杆的話,最多一米三五高,不遮擋周邊的商品,也能凸顯生鮮的特色。火鍋料那兩節貨架的話,是把底層的兩層板子去掉,底下安排高度大約80公分高,一米九長的冷凍冰櫃,這樣能最大程度利用空間,也方便關聯銷售。水果陳列在最前面的話,是因為水果相對蔬菜而言,相對好整理,顧客一進門看到的感覺會好一點。
  • 臺灣新北抽驗生鮮蔬果 4件農殘超標
    食品夥伴網訊   據臺灣「中央社」消息,新北市政府衛生局25日公布1月抽驗生鮮蔬果結果,25件中有4件驗出農藥殘留超量,已要求不合格產品下架。四供應商都在外縣市,已移請當地衛生局追辦。    新北衛生局下午表示,4件驗出農藥殘留超量產品,分別是小黃瓜驗出依普同0.09ppm;臺灣草莓驗出芬殺蟎\0.35ppm;甜椒驗出平克座0.06ppm;及草莓驗出克凡派0.10ppm。
  • 大潤發在臺灣開出首家24小時便利店「My - RT」
    聯商網消息:10月3日,大潤發在臺灣省新北市板橋開了首家70坪的24小時營業「My - RT」便利店,這是大潤發首次觸電24小時便利店。據了解,臺灣大潤發未來會以70坪至100坪為目標展店,優先經營北部市場,再逐步往中南部都會區發展,預計每年開10家店,到2020年至少開30家。
  • 臺灣便利店遭遇「中年危機」
    不過,深深融入臺灣居民生活的便利店近來卻遭遇「中年危機」——40歲以上的消費者光顧次數越來越少,業界擔憂未來便利店發展恐「後繼無力」。便利店的興盛臺灣便利店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有頭腦的商家從美國引進小型超市的經營模式,取代傳統的雜貨店。
  • 新春伊始臺灣高雄市長選戰提前開打
    中國臺灣網2月6日消息 據臺媒報導,春節剛過,年底的高雄市長選情已經開始升溫,泛藍部分已經表態參選的多達十幾位,而綠營方面陳菊和管碧玲也展開了雙雌爭霸,年底的選戰已經提早開打。   新春一開始,有意角逐高雄市長寶座的參選人,已經很積極的參加團拜,勤走基層。
  • 臺灣便利店這些年
    有多少人的臺灣行最後成了「欲揚先抑」的反轉劇。在我看來,促成這種反轉的「點」無非是兩個,一是秩序感,二是人情味。而臺灣的便利店天然就成了兩者共存的重要場景之一。便利店是怎樣融入臺灣人民的生活的?臺灣便利店怎樣盈利?臺北、東京、上海三城便利店商品配置有哪些差異?臺灣便利店的經驗、發展階段有哪些可以移植?以及,為什麼上海的便利店行業競爭那麼激烈我們依然還在堅持?
  • 全家在臺灣開了家「反便利店」,想讓你在店裡待久一點
    如果你曾聽過全家便利店的店員說過這句話,那麼它獨特的語調一定會讓你印象深刻。畢竟,街上的便利店那麼多,能讓人記住的也沒幾個。在人們的印象中,無論是7—11、羅森還是全家,便利店的面積都不會太大,即買即走的高效率成為了便利店的特點,就算是在裡面吃一頓簡餐,停留的時間大概也不會超過十分鐘。
  • 【便利店】臺灣便利店:巧妙的差異化競爭 做到永不缺貨
    便利店最早起源於美國,然而其真正發展成熟、成為現代零售業中不可小覷的一支力量,卻是在亞洲,其中又以中國臺灣地區最具代表性。臺灣的便利店以密度大、服務全、高度競爭、管理水平先進而聞名於世,成為便利店業態發展的最佳樣本。
  • 賣鮮食的叫便利店,不賣鮮食的叫雜貨店?
    這也是國內大多數便利店的現狀。由於國內市場,包裝食品的差異化較小,各品牌便利店之間品牌重合度高,價格差異化小,所以大家都在拼商品的價格,導致國內品牌便利店毛利普遍不高,商品結構差異化小。為什麼國內的便利店大多數不賣鮮食和加工食品呢?雖然鮮食有著較高的毛利,為什麼國內大多數便利店不賣呢?
  • 臺灣便利店做了什麼讓每個人都離不開它? 案例
    在臺灣問路,幾乎所有人都會這樣講:當你看到xxx便利店的時候,向左/向右……對!在臺灣,便利店就是路標。 2014年,臺灣的媒體做過一個統計,每2500個臺灣人就能分配到一家便利店,平均每3個臺灣人,就有一個每天到便利店報到。臺灣便利店的密度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
  • 臺灣便利店遭遇「中年危機」 業界擔憂未來發展
    不過,深深融入臺灣居民生活的便利店近來卻遭遇「中年危機」——40歲以上的消費者光顧次數越來越少,業界擔憂未來便利店發展恐「後繼無力」。  便利店的興盛  臺灣便利店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有頭腦的商家從美國引進小型超市的經營模式,取代傳統的雜貨店。
  • 臺灣便利店遭遇「中年危機」?業界擔憂未來發展
    臺灣便利店密度為全球之最,全臺有1萬多家便利店,平均每2000人就有一家。不過,深深融入臺灣居民生活的便利店近來卻遭遇「中年危機」——40歲以上的消費者光顧次數越來越少,業界擔憂未來便利店發展恐「後繼無力」。 便利店的興盛 臺灣便利店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初。
  • 解析臺灣全聯超市:濃縮的大賣場,放大的便利店
    那個年代臺灣主要流通領導品牌,恰好就是今天被全聯對比出來的便利店、大賣場在唱主角戲的年代。因為在那個年代,便利店成為今天台灣70、80後,兩代在他們年輕時期,天然彰顯個人化消費態度的人群,所熱衷前往消費的業態。大賣場則在綜合一站式滿足的低價競爭優勢面前,橫掃一切家庭日常購買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