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九府、五直隸州:如今有的成了省會,有的則衰落成了縣

2020-12-24 騰訊網

對河南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河南下轄17個省轄市和1個省直管市。但在明清時期,河南是沒有市的,而是有九府五直隸州。

這些府和直隸州,其行政區劃就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清朝滅亡後,這類區劃也被廢除。而曾經的九府五直隸州,經過逐漸演變,有的如今仍是省轄市,而有的則因為資源的缺失,衰落則成了縣,反而被當初下轄的小弟管著。

今天,小南就來跟大家聊聊,河南明清時期的九府五直隸州與現在縣市與對應的關係,快來看看你的老家曾經屬於哪?

1、

開始這個話題,我們先來說一說過去的幾千年裡,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變遷。

據資料記載,秦漢時期是很純粹的郡縣二級制,基層政區為縣,縣以上設郡。

東漢末年(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後),州由中央監察區變為地方行政區,形成州、郡、縣三級制。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避免地方割據,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

唐朝後期(安史之亂後),把監察軍和軍區結合起來,形成道和方鎮相結合的制度,州縣二級制逐漸轉向道、州、縣三級制。

元朝的行政區劃制度屬多級制。最高一級為行省(簡稱省),省下有路、州(府)、縣。層級太多,導致政令下達和下情上達都不容易。

明初沿襲元朝行省制,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和直隸州(與府平級),府和直隸州以下便是縣。清襲明制,有進一步改革,基本形成了省、府、縣三級,整齊了制度。

2、

說完了古代的行政變遷,我們再來看看明清時期的河南九府五直隸州與現在縣市與對應的關係:

開封府

置於明洪武元年,至清末時領禹州及祥符、新鄭、陳留、杞、洧川、鄢陵、通許、尉氏、中牟、蘭封、密等1州11縣。民國時廢府,為河南省會。如今,開封為省轄市,下轄5個市轄區、4個縣。

河南府

置於明洪武元年,至清末時領洛陽、偃師、宜陽、永寧、新安、鞏、孟津、澠池、登封、嵩等10縣。民國時廢府留縣,等同於如今的洛陽市,目前下轄1個縣級市、8個縣、6個區。

歸德府

元為直隸府,明洪武元年降為歸德州,後又於嘉靖二十四年復升為歸德府,至清末時領睢州及商丘、寧陵、鹿邑、夏邑、虞城、永城、柘城、考城等1州8縣。民國時廢府,等同於如今的商丘市,目前下轄1個縣級市、6個縣、2個區。

汝寧府

元為直隸府,明洪武元年改屬河南分省,至清末時領信陽州及汝陽、正陽、確山、上蔡、新蔡、西平、遂平、羅山等1州8縣。民國時廢府。

南陽府

元為直隸府,明洪武元年改屬河南分省,至清末時領裕州、鄧州及南陽、鎮平、唐、泌陽、新野、桐柏、南召、內鄉、舞陽、葉等2州10縣。民國時廢府,等同於如今的南陽市,目前下轄1個縣級市、10個縣、2個區。

懷慶府

置於明洪武元年,至清末時領河內、濟源、原武、修武、武陟、孟、溫、陽武等8縣。民國時廢府留縣,改稱沁陽縣,也就是如今的沁陽市,隸屬於焦作。

衛輝府

置於明洪武元年,至清末時領汲、新鄉、淇、輝、延津、獲嘉、浚、滑、封丘等9縣。民國時廢府留縣,改稱衛輝縣,也就是如今的衛輝市,隸屬於新鄉。

彰德府

置於明洪武元年,至清末時領安陽、臨漳、林、武安、湯陰、涉、內黃等7縣。民國時廢府留縣,名彰德縣,後改為安陽縣,等同於如今的安陽市,目前下轄1個縣級市、4個縣、4個區。

陳州府

清雍正二年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升為陳州府,至清末時領淮陽、商水、沈丘、太康、西華、項城、扶溝等7縣。民國時廢府,等同於如今的周口市,目前下轄1個縣級市、7個縣、2個區。

汝州直隸州

元屬南陽府,明成化六年升為直隸州,至清末時領魯山、寶豐、郟、伊陽等4縣。民國時廢州存縣,改為臨汝縣,1988年再改為汝州市,屬省直管縣級市,由平頂山代管。

光州直隸州

明屬汝寧府,清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至清末時領光山、固始、息、商城等4縣。民國時廢州存縣,改成潢川縣,隸屬於信陽。

許州直隸州

許州於清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後又短暫升為許州府,至清末時領臨潁、襄城、郾城、長葛等4縣。民國時廢州存縣,改稱許昌縣,等同於如今的許昌市,目前下轄2個縣級市、2個縣、2個區。

陝州直隸州

陝州置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於清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至清末時領盧氏、閿鄉、靈寶等3縣。民國時廢州為縣,改稱陝縣,2016年再改為陝州區,隸屬於三門峽。

鄭州直隸州

鄭州置於隋開皇三年,於清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至清末時領領滎陽、滎澤、汜水、河陰4縣。民國時廢州存縣,改稱鄭縣。1948年,在鄭縣城區設立鄭州市,直屬河南省。1953年,鄭縣撤銷,劃入鄭州。

次年,鄭州市成為河南省省會,是明清時期河南九府五直隸州中,發展最好的一個。

相關焦點

  • 清朝河南有九府五直隸州一直隸廳,現在只有三個還是地級市的名字
    清代河南省的區劃有過數次調整,到清朝末年,形成九府五直隸州(直屬省的州)一直隸廳(直屬省的廳)的區劃格局(禹州在雍正年間曾為直隸州,但被廢後,至清末再未復置,本文就不再論述)。不過,隨著工業化的興起,鐵路、工礦、水利使河南出現了一批新興城市,老牌城市則逐漸沒落,到現在,清朝的九府五直隸州一直隸廳,只有三個還是地級市的名字,今天總結如下:開封府:開封市。春秋時,鄭國在今天的朱仙鎮附近築城,為了啟拓封疆,取名為啟封。西漢時,漢景帝劉啟即位,為避他的名諱,啟封改名為開封。
  • 清朝河北有十二府七直隸州三直隸廳,現在只有五個還是地級市名字
    在明朝時,河北省稱北直隸,到了清朝,河北省被稱為直隸省,直到1928年,因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京北洋政府,直隸才改名為河北。而作為直隸省,河北在清朝時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點:一是直隸總督權力大,統管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二是直隸省管轄範圍大,涵蓋了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以及遼寧、內蒙、河南、山東部分地區。
  • 清朝福建省有九府二直隸州,現在只有四個還是地級市的名字
    清朝康熙平定臺灣後,設立臺灣府,屬福建省管轄。1885年,為加強海防,臺灣單獨建省。至清末,福建省共有九府二直隸州,共十一個直屬省的行政區。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十一個行政區的名字,如今只有四個還是地級市的名字,現將相關情況匯總如下:福州府:福州市。唐代改閩州為福州,此為福州命名之始。
  • 清朝安徽省有八府五直隸州,其中只有四個現在還是地級市的名字
    明朝時,現在的安徽省屬南直隸,清初,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此後,江南省被一分為二,直到1667年,江南左才正式命名為安徽省(取安慶府、徽州府首字),省會設在安慶府。清朝時安徽省有八個府,因此,安徽又被人稱為八皖。安徽還有五個直隸州(直屬省的州),這樣,安徽共有八府五直隸州,共十三個直屬省的行政區,與現在的地級市相當。
  • 明朝時期,山西五府三直隸州,你屬於哪裡?
    山西正式建省是在明朝建立後的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設山西行中書省,省治為太原府,轄太原府、大同府、平陽府、遼州直隸州、潞州直隸州、沁州直隸州、澤州直隸州共三府四直隸州。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為加強中央集權,朱元璋廢除行省制度,設立承宣布政使司,山西行省改設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同年,汾州升為直隸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下轄三府五直隸州。
  • 九府四州兩直隸廳,看看清朝廣東行政區劃是什麼樣的?
    清朝時期廣東的行政區域(這裡選取1800年的廣東行政區劃)劃分是:9個府,4個直隸州和2個直隸廳。不過要注意的是,清朝的廣東和現在的廣東有點不一樣,首先海南島在當時是隸屬廣東省的,而香港和澳門自然也不是特別行政區,也屬於廣東,此外,欽州、廉州劃入了廣西而懷集則從廣西劃入廣東。
  • 清代四川21州府與如今21市州對比:幾家逆襲幾家淪落?
    (清代四川分府圖,來自網絡,該圖有個別錯誤之處,如「夔州」誤為「燮州」,還漏了敘州府)清代,四川省一共轄12府、9直隸州(以清朝後期的行政區劃為準),府和直隸州,大致相當於如今的地級行政區。這裡要給大家科普一下,明清兩代的「州」分兩種,一種是直隸州,一種是散州。散州相當於現在的縣級市,除了名字好聽點、長官的級別略高一點,和縣區別不大。
  • 清朝江蘇省有八府三直隸州一直隸廳,現在有六個還是地級市的名字
    在清朝時,江蘇省一大特色是實質上的雙省會。首先,兩江總督駐江寧府,江蘇巡撫駐蘇州府。其次,江蘇省設置了兩個布政使(主管全省的財政、民政及人事),一是江蘇布政使,與江蘇巡撫同駐蘇州,主管蘇州府、鎮江府、常州府、松江府、太倉州相關事宜;二是江寧布政使,與兩江總督同駐江寧,主管江蘇其他地區。
  • 清朝時期,甘肅曾領有這四個府、州,現為四「省會」
    清朝建立初,甘肅仍為陝西所轄,康熙三年分陝西為左右布政使司,陝西右布政使司駐鞏昌府,轄今甘肅全境,康熙七年改稱甘肅布政使司,遷駐蘭州,康熙八年甘肅正式建省,轄今甘肅、寧夏全部及青海、新疆各一部,其中甘肅所轄四府、州,現在分別為甘肅、寧夏、青海及新疆四省區「省會」(自治區稱首府)。
  • 清朝時的河南區劃,河南老鄉快看看你的老家屬於哪裡?
    有的道下直接領縣。有人認為清末的道實際上已成為省、府之間的一級政區清朝時河南清朝時期的河南,主要區劃是這樣的,9個府,分別是:開封府,河南府,歸德府,彰德府,陳州府,衛輝府,南陽府,汝寧府,懷慶府,5直隸州(鄭州,陝州,光州,許州,汝州),1直隸廳
  • 安徽=安慶+徽州,如今混成有「安」無「徽」,省會還被合肥搶走!
    安徽=安慶+徽州,如今有「安」無「徽」,省會還被合肥搶走!安徽別稱「八皖」,省內真有「八皖」嗎? 元朝時,全國分為十一個行省,安徽之地分屬河南、江浙兩行省。明朝時,安徽屬南京管轄,分為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七府,以及滁、和、泗、廣德四州。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在鳳陽建中都城。現鳳陽縣尚有中都城遺址、明皇陵及明太祖御製皇陵碑。 清初滅南明,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
  • 國、郡、縣、州、道、路、府、省、廳——概述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
    )——州/郡-縣(隋)——都督-州-縣(唐)——路-府/州/軍/監-縣/軍/監(宋)——行省-府/直隸州-散州/縣-縣(元)——承宣布政使司-直隸州/府-散州/縣-縣(明)——省-府/直隸州/直隸廳-散州/縣/散廳(清)。
  • 明清時府和州以及直隸州和散州的區別
    府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是在唐朝時開始出現的,在京師、陪都和道治所在地置府,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數量較少。到了宋代,府的設置逐漸多了起來。宋代的府,隸屬於地方第一級行政機構路,長官為知府(全稱為權知某府事)。
  • 明代北直隸的保定巡撫駐地,在保定還是真定(正定)?
    明保定府  河間府(治今滄州市河間市)  元河間路,直隸中書省。1368年10月為府,屬河南分省。1369年3月來屬。領2州,16縣。北距京師410裡。領5州,27縣。東北距京師630裡。1491年編戶5萬9439,59萬7673口。
  • 石家莊之前,河北的省會到底是哪裡?北京,天津,保定都當過
    設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駐大名府。 1658年,裁撤宣大總督、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設直隸保定巡撫,駐保定府。 1669年,裁撤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直隸巡撫改駐保定府(1723年,真定府為雍正帝避諱,改為正定府)。 1724年改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直隸巡撫裁撤。
  • 河北的第一個省會,因黃河改道而興起,又因水患而衰落
    公元11年,黃河在今河南濮陽西北決口。此後50多年間,黃河一直在汴渠與濟水間肆虐。直到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治河後,黃河出現了800餘年的穩定期。五代時期,黃河再次出現水患。黃河開始改道北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東京留守杜充在滑州掘開黃河提防,使黃河南流。
  • 河北人遊河北之保定五:一座總督署, 半部清朝史——直隸總督部院一覽
    設直隸河南山東三省總督,總督府駐大名府(今邯鄲市大名縣),大名成為直隸的第一個省會;順治十五年(1658)復改保定巡撫,十八年(1661)領全省,同年末(1662)徙駐真定(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真定成為直隸省的第二個省會  直隸總督府前的轅門
  • 安徽省面積「最大」的縣,抗戰時曾為安徽省省會,天堂金寨縣
    安徽省面積「最大」的縣,抗戰時曾為安徽省省會,天堂金寨縣,國紅軍第一縣、全國第二將軍縣, 她是有名的紅色古典曲《八月桂花各地開》的誕生地,金寨縣位於安徽省西部六安市西部,這裡是三省七縣二區結合部,是東界六安市裕安區、霍山縣、南鄰湖北省英山縣、羅田縣、西連湖北省麻城市、河南省商城縣、
  • 安徽這個縣,原分屬豫皖兩省,是我國第二大將軍縣
    安徽省,位於我國華東地區內陸,地跨長江、淮河,是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省會為合肥市。安徽歷史悠久、文化多元,歷史上分屬數個不同的地理、文化單元,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才與今上海、江蘇同屬直隸(後為南直隸),清初改為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才析江南省為安徽、江蘇兩省,以省內安慶、徽州兩府首字為省名。
  • 蘇州市行政區劃史,清朝境內十一縣,太倉曾為直隸州
    此時今蘇州市地區存在上圖一州五縣,均屬蘇州府管轄。元朝時的常熟州、崑山州、吳江州均已改為縣,平江路也改為蘇州府。太倉州,明弘治十年(1497年)改太倉衛置,即今太倉市行政建制的起源。太倉衛則是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置,屬軍政機構,而不是行政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