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市鄆城縣一對老夫婦同年去世,一個喪事支出3萬多元,一個支出不足3000元,兩人的喪葬費前者是後者的十倍,一時間成為十裡八村的話題。原來,老夫婦倆一個在當地移風易俗之前去世,一個在移風易俗之後去世。
前一個喪事花了三萬,後一個只用了三千
近日,鄆城縣鄆州街道蘆莊科村82歲的侯桂榮老人去世,該村紅白理事會全程參與主辦喪事:屍體火化,無棺下葬,直系親屬送葬。午餐「一碗菜」,沒有菸酒,喪事支出不足3000元。這樁白事成為了十裡八村的話題。
為啥成為十裡八村的話題?原來,今年春天,侯桂榮的丈夫去世,6個子女把喪事辦得「體面大方」:吹鼓手全到,每桌16個菜,親戚朋友全到場,擺了30多桌,支出3萬多元。
夫妻倆同年去世,喪葬費相差巨大。
「紅白理事會一直給我們做思想工作,要求喪事簡辦,不光主家省錢,親戚朋友也省時間和精力。」侯桂榮的兒子說,一開始擔心簡辦會沒面子,家人都挺牴觸,沒想到真正辦下來後,實實在在對咱老百姓好。
「喪事簡辦,立了規矩就要正兒八經地執行,老百姓省錢省精力不說,社會風氣也變得更好了。」蘆莊科村黨支部副書記、紅白理事會會長陳福全對移風易俗深有感觸。
同樣,在日前鄆城縣隨官屯鎮於官屯村陳金全老人的葬禮上,沒有樂班演奏,沒有大擺宴席,前去弔唁的親朋一人一碗菜就餐。
陳金全老人去世,其子陳凌增本打算為父親好好「大辦一場」葬禮。在村兩委及村紅白理事會的勸導下,陳凌增決定為父親辦一場文明節儉的葬禮,陳凌增及家人將老人遺體火化,本來準備了2萬多元的喪葬費,結果只用了兩千多元。
事後,該村一位村民說:「過去我們抹不開面子,現在政府號召喪事簡辦,就應該『順坡下驢』。花那麼多錢有啥用?都浪費了,還是移風易俗好。」
除了紅白事簡辦還倡導平時善待老人
今年7月,省文明委委託省民意調查中心組織開展了上半年移風易俗工作群眾滿意度調查,結果鄆城縣排在全省倒數15名之內。鄆城縣迅速行動起來,層層籤訂責任書,建立健全村紅白理事會,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
婚事上,提倡不請客、不送禮、不收禮、不講排場、不比闊氣,倡導彩禮不超過6萬元、婚車不超過6輛、喜宴不超過10桌,結婚儀式要簡便文明,嚴禁過度鬧婚,提倡旅婚、裸婚、素婚等新型結婚方式。
喪事上,就餐推行「每人一碗菜或一份香腸麵包」、不上菸酒,報喪控制在三代以內親屬,提倡穿公用白大褂、佩白花、黑紗等,建議不請樂班吹、奏、唱,一律實行火葬,提倡村居籌建公墓或祠堂。
為使「喪事簡辦」迅速鋪開,各鄉鎮紛紛出臺惠民舉措。如該縣潘渡鎮對喪事實行就餐「一碗菜」,政府解決火化所需的基本費用;水堡鄉對帶頭節儉辦理婚喪嫁娶事宜的前5戶,給予每戶1000元的獎勵等。
此外,為革除喪葬陋習,自9月20日起,鄆城開展棺木生產銷售點整治,全面依法取締各類棺木生產加工、銷售點。對拒不整改,仍然非法生產、銷售棺木及封建迷信喪葬用品的,由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規定予以取締,沒收非法所得,並可處以1倍以上3倍以下罰款。
如今,鄆城縣1041個村(社區)相繼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把拒絕高價彩禮、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寫進了村規民約。同時,該縣倡導厚養薄葬,讓平時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好兒媳、孝子賢孫,登上「四德榜」。目前,該縣樹新風、除陋習、講文明的氛圍逐漸濃厚。
(來源: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崔如坤 通訊員 李英 樊明君)
鄆城信息港
廣告宣傳丨活動策劃丨網站製作丨熱點爆料
微信號:yc222wx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鄆城茶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