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與散文最大的不同是含蓄、有意境,意境是一種藝術境界,包含「意」和「境」兩個因素,可以將詩人的感情與周圍環境有機融合。一草一木,本來毫無感情,因為詩人有所感悟,便將情感投射到大自然,從而嬌花含羞、秋雨多愁。
優秀的抒情詩都是藉助客觀物象,表現主觀感情。有時深邃沉鬱,比如杜甫的《登高》,沉鬱頓挫;有時閒適淡泊,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遠塵避世。南宋一位詩人也非常善於借景抒情,下面介紹陸遊50歲時寫的一首七律,僅是頷聯的兩句,就令人如臨其境。
成都書事
宋代:陸遊
大城少城柳已青,東臺西臺雪正晴。
鶯花又作新年夢,絲竹常聞靜夜聲。
廢苑煙蕪迎馬動,清江春漲拍堤平。
尊中酒滿身強健,未恨飄零過此生。
南宋詩壇人才輩出、各領風騷,陸遊卻算其中的異類。他經常跑步、注重養生,活到了85歲,這些都得益於其「八十可憐心尚孩」的童心。但愛國情懷卻始終貫穿於他的一生,無一日不在憂國憂民。這是陸遊50歲時創作的詩作,當時範成大擔任四川制置使,陸遊在他門下擔任幕僚,住在成都,身居閒職。
詩人得到了範成大的賞識,總算可以不再四處奔波。但整日無所事事,也不是陸遊期待的生活,他最大的願望還是拼搏沙場、殺敵報國,實現其平生夙願。如今閒暇時間多了,難免自己胡思亂想,心情不僅沒有放鬆,反而更覺惆悵。於是趁著天朗氣清,詩人就獨自外出散步。
成都是一個休閒的地方,詩人也很快就感受到這一點,「大城少城柳已青,東臺西臺雪正晴。」城裡郭外,隨處可見楊柳青青、景色宜人;東臺西臺,雪後初晴,令人精神振奮。開篇從大處落筆,展現出成都城初春的美好景觀,詩人不言喜悅,卻盡顯心胸開闊。
接下來作者描繪近景,「鶯花又作新年夢,絲竹常聞靜夜聲。」初春時節,雖然乍暖還寒,但紅梅早已開放,黃鶯也在叢林裡婉轉啼鳴;靜謐的夜晚,也能聽到遠處悠揚的絲竹之聲。作者虛實結合地描繪了早春時鶯啼花開、絲竹悅耳的場景,看似非常享受暫時的安逸生活。
頸聯轉而描寫遠景,「廢苑煙蕪迎馬動,清江春漲拍堤平。」廢舊的庭院中殘垣破壁、荒草叢生,馬蹄聲聲、煙隨風動;嫩芽萌發、生機蓬勃,清江春漲、潮拍堤岸。陸遊好喝酒、愛寫詩,風景宜人、詩人心動,雖然身在羈旅,卻不忘隨時記錄自己的心情。
但是詩人寫景絕對不是為了單純地記錄,而是為了抒情。「尊中酒滿身強健,未恨飄零過此生。」詩人感覺身體強健,還經常與朋友們痛飲美酒,生活閒適、不覺有恨。但細細品味,其實作者是正話反說、故作曠達,雖說「未恨」,其實有恨,他恨自己無用武之地,只能悲情地飄零一生。
縱觀陸遊的這首七律,行文樸實、想像豐富,前三聯都非常對仗,同時又遠近結合、虛實相映。「鶯花又作新年夢,絲竹常聞靜夜聲」,這兩句更調動了視聽感受,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尾聯更是利用反語,表達出詩酒趁年華、青春不虛度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