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是清代著名才子,他少年得志,中年退隱,不僅交遊廣泛,而且閱歷豐富。袁枚出生於一個落魄的士大夫家庭,但是他自小就勤奮讀書,詩歌創作也是造詣非凡。他隱居後自稱蒼山居士,經常遊歷名山大川,從而為其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非常清高,無論是言談舉止,還是文學創作,都高雅脫俗,絕對不會張口閉口就談錢。比如北宋詩人黃庭堅有一次囊中羞澀,就委婉地說,孔方兄有絕交書,仿佛提到錢就很庸俗。
但是蒼山居士卻闡述了自己的獨特見解,下面介紹袁枚42歲寫的一首七律,開篇就彰顯不凡氣度,頷聯更令人讚不絕口。
詠錢
清代:袁枚
人生薪水尋常事,動輒煩君我亦愁。
解用何嘗非俊物,不談未必定清流。
空勞奼女千回數,屢見銅山一夕休。
擬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設富民侯。
詩的大意是:人生在世,打柴汲水本是平常事,可是動輒要錢,卻讓我發愁。懂得用錢,何嘗不是俊傑;絕口不提,不一定就是清流。那些守財奴每天不停地數錢,但即使擁有一座銅山,也可能一夜消失。我苦口婆心地啟奏皇帝,請在普天之下多設富民侯。
這首詩寫於乾隆22年,袁枚少時家境貧寒,此時已人到中年,因為閱歷了人生,對錢的作用更有著深切的感受。
這首詩一反封建士大夫鄙視金錢的傳統觀念,作者認為錢是有用之物,只要使用得當。同時作者也嘲諷了那些守財奴和浪蕩子,並希望朝廷要善於管理錢財,更祝願天下人都能富足。
作者開篇就氣度不凡,闡述了自己對錢財的觀點,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但這些東西都需要用錢去交換。詩人詼諧地把錢稱為「君」,看似尊重,其實也透出無奈。這位隨園老人自小家境貧寒,仕途又極其不順,很早就退隱,哪裡有太多的積蓄。
「動輒」二字,也傳達出詩人經常在生活上捉襟見肘,僅僅能勉強維持生計。而一個「愁」字,更彰顯出蒼山居士一向淡泊名利,但有時急需用錢,又覺得手足無措。
正因為自己有這樣的感受,所以詩人才會辯證地看待錢財的用途。詩人先引用了《世說新語》裡的一個故事,西晉名士王衍為人清高,與人交流一直都是不談錢。他的妻子也覺得很奇怪,有一次故意用錢將他的床團團圍住。
王衍早上起來,忽然發現異常,但仍沒有提一個錢字,反而稱之為「阿堵物」。頷聯令人讚不絕口,詩人嘲笑這些士大夫故作清流,實際上卻極其虛偽。
接下來詩人又舉了一個反例,漢靈帝的母親永樂太后平時喜歡攢錢,京城裡就流傳出一個童謠,車班班,入河間,河間奼女工數錢,以錢為寶金為堂。可見這位「奼女」是婦孺皆知,但她即使擁有整個皇宮的財富,最後還不是化為塵土。
另一個例子是記載於《史記》中的一個故事,漢文帝曾賞賜自己的男寵鄧通一座銅山,讓他自己鑄錢用。漢景帝即位時,鄧通就被抄了家,最後不僅一無所有,而且還窮餓而死。
如此正反兩方面的事例,足以說明錢財雖然是一個好東西,卻需要使用得當。
古人曾說,世路難行錢做馬。有些情況下,錢財確實可以幫助人們渡過難關。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正所謂,禍福相依。不懂得取捨,就可能會鑄成大錯。
所以詩人誠懇地請求皇帝,九州添設富民侯。漢武帝在暮年時,後悔徵伐過度,於是就封丞相為富民侯,作者借其字意,表達自己關心百姓的願望。
言下之意是說,不要醉心於財富,而要積極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條件,才能得到萬眾的支持與愛戴。詩人雖然隱居多時,卻依然不忘社稷和百姓疾苦,真不愧是一位備深讀者喜愛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