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見過的東西才讓人印象深刻,每一次的旅遊,那些以前在書上看過很多遍,聽長輩講過的歷史故事,通過玻璃櫃,展示它真實的模樣,講解員講一次勝過聽課堂老師ppt播放數次;透過遺址,腦補真實的歷史場景。我們就是通過這些大大小小的展品與歷史遺蹟去一點點挖掘歷史。對我們來說,是無法表達的感動。
科技館展示未來,博物館展示歷史。
今天,我們作為智慧的生物,通過參觀玻璃櫃中的化石了解歷史的痕跡。
一件件物品向後輩無聲講訴自己的故事。
[去一個新的城市一定要去它的美術館與博物館。]
博-物-館 不僅僅是在陳列舊物。有的看建築,有的看城市發展,有的看故事,有的看宗教信仰,有的看傳承。每一個博物館都有標籤。
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MNH)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Louvre Museum)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在這些博物館中,令人目不暇接的展品讓人類一次又一次感到渺小又偉大。
比起國外大館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品展,國內更多是根據各區域展示自己獨特的文化傳承,可以說,一點也不遜色。
青銅、石刻、書畫、陶瓷,每個門類都是強項。除了常展之外還有不同國家展,不出國門也能看到的國外珍品展。
老外最愛參觀的中國城市之一便是六朝古都西安,展示著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秦始皇陵,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聞名天下,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如果問西安人對於他們來說最貴的車是什麼,他們必定說是下面這輛!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目前發現年代最早、形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鑄車馬。由於破碎的非常嚴重,考古發現從來也沒有見過這樣的東西,所以考古工作者進行了非常艱難地分析辨認和研究,光修復它,就用了8年時間,其價值震撼世界也無法估量。
曾侯乙+楚文化+漆器+陶瓷+梁莊王
拐角遇到編鐘真是要跪了好麼,除了常展,拿 越王勾踐劍 + 吳王夫差矛 這麼如雷貫耳相愛相殺的文物守大門,真是沒誰了。真實的跨越幾千年的物件讓你忍不住腦補那些歷史事件,照片永遠沒有實物來得更加觸動人心。
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前後,大批的貴重文物由於不同原因從大陸運去了臺灣,也成了如今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的重鎮之地。要想更徹底學習中國文化,臺北故宮也是必去的博物館之一。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檔案2萬多片;陶瓷器2萬多件,包括從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銅器1萬多件,包括歷代錢幣,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其中古代書畫近1萬件,其中有從唐至清歷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後部長卷,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蘇東坡的《寒食帖》,張宏的《華子岡圖》等;善本古籍有近20萬冊,包括中國僅有四部的《四庫全書》較完整的一部;明清檔案文獻近40萬件,其中有清朝歷代皇帝硃批奏摺、軍機處檔案、清史館檔、實錄、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見的滿文老檔40巨冊。
富春山居圖(元朝 黃公望)
除了省級博物館,部分地方級博物館憑藉著自己的特色也是令人驚嘆的。
貝聿銘設計+虎丘塔文物+瑞光塔文物
無論是室內採光,內外園林,山與水的結合都相得益彰,也被稱之為無聲的旋律。建築師貝聿銘的設計與館藏令大批遊客慕名而來,是值得一看的博物館。
道士王圓籙無意之間發現藏經洞後,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也就開始展示於世界面前。而敦煌博物館就此專注於莫高窟文化和絲綢之路和的展示,成為了解敦煌歷史和莫高窟藝術的重要博物館。館內也花足精力進行了部分經典莫高窟壁畫與洞窟的高仿展示,讓更多的人看到與接觸,藝術價值不菲。
文化遺產的保存、延續和交流是博物館的核心價值。
有人說,[參觀博物館,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一種文化歸屬感的自我肯定,帶有相當的功能目的] 人話來說是自我虛榮的表現。
當片面的忽略了博物館對階級性,人類、城市發展文化的努力,也只能說明過於狹隘。
總能在博物館或者路上看到爸爸牽著兒女的手,一個個文物的介紹,這是哪個朝代皇帝用過的東西,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歷史文化的驕傲感油然而生。
我想,文化是讓我們更加謙虛,更樂於發現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