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國 71 哈爾濱鍋包肉

2021-02-27 馮曉暉

東北菜卻很奇葩,且不用說入關前,入關後從康熙到道光,清帝東巡十次,餓死鬼乾隆就佔了四次,後面還有偽滿那些年,你卻很少聽說哪一道菜和皇帝扯一起。

為何如此?我想應當是以下兩個原因之一:東北人都是大老粗,飲食這麼有文化的事兒,他們玩不來;或者,那些弱智的故事,東北人真不好意思瞎編。

其實,很多東北代表性的菜餚點心,並非沒有淵源,恰恰相反,何時、何地、何人創造或改良,都是傳承有序、脈絡清晰,只是不搞名人附會罷了。

哈爾濱鍋包肉就是這類的代表,上個世紀初,它誕生於當時哈爾濱最高行政機構——道臺府,由著名東北大廚鄭興文發明。鄭興文是個漢軍旗人,早先在北京做廚子。1907年,道臺府在哈爾濱道外建成,鄭興文隨著第一任道員杜學瀛來到當官廚,後來還娶了白俄女子為妻。

作為城市的哈爾濱是伴隨著中東鐵路由俄國人建成的,這個城市的口味也深深地受到歐洲飲食的影響。為了迎合來道臺府的俄國客人(當然也包括自己的俄國老婆),鄭興文將魯菜風味的焦熘肉(一說是滿族菜的黃金肉)進行了改造,由鹹鮮(見《尋味中國  34 呼倫貝爾的焦熘肉》)調成酸甜口味,從而創造了廣受毛子們歡迎的鍋爆肉。後來,清政府垮臺,道府關門,廚子們流落民間,這道鍋爆肉就傳遍了東北。筆者當年在哈爾濱讀書時,難得下趟館子,下館子要總點份鍋爆肉,那可是哈爾濱排名第一的硬菜。

鍋爆肉為何又成了鍋包肉?我猜測是簡寫的緣故,當年的飯館、食客大多沒什麼文化,筆畫繁縟的菜名換成筆畫少的白字,這種情況各地都有。

聊完了鍋包肉的緣起,筆者就要親自下廚,帶您做做這東北硬菜和口味的代表——鍋包肉。

1. 原料:豬裡脊肉。配菜:胡蘿蔔、大蒜、大蔥、鮮姜。再隨便找點綴的綠色,小蔥、香菜都成。其實,胡蘿蔔之類的也只是為了菜色好看,對口味沒多大影響。主調味料:白醋、糖,一點生抽、鹽。東北菜就這麼簡單。

2. 裡脊切兩寸見方約3-4mm厚的肉片。選材和切法是鍋包肉與焦熘肉的主要區別之一,焦熘肉切成小指頭粗的肉段,原料也不講究,前後腿瘦肉就行。鍋包肉用的是裡脊這種純精肉,又是切大片,這顯然是參照了西餐的成菜風格。毛子能吃,嘴大。

3. 我喜歡將裡脊肉切稍微厚點,再用刀背拍松點。之後入清水洗血,瀝乾,加胡椒粉和適量鹽醃製一會兒。注意鹽不能多,不然會壓倒酸甜口味。裡脊肉拍松拌胡椒粉,也是西式菜餚的風格,南方的典型就是上海炸大排。

4. 醃製時備好配菜,胡蘿蔔、生薑切絲,小蔥切長段,大蒜切片。好看就行了。

5. 備碗調味汁,糖、白醋,少量鹽,還可加點生抽,略微上色,香醋也行。糖是用冰糖還是白砂糖都無所謂,兩者只是物理形態的區別,某些廚子神神道道的什麼冰糖熬糖色,砂糖不合適之類的,扯吧,咱東北人只信科學。

6. 大碗加水,調澱粉。務必使用玉米澱粉,分量不能少,調成能拉絲的稠漿狀。一種傳統的做法是在碗裡放上三兩澱粉,多加水調開,之後靜置約20分鐘,倒去上層的清水,澄下來的澱粉糊稠度正好。

7. 油炸前的裹粉是鍋包肉一類的炸肉菜口感的核心。裹粉也可以用澱粉、雞蛋、太白粉調,更簡單就可以直接使用超市有賣的炸粉,這樣做出來菜品酥、香,顏色還好看,但口感上與傳統做法還是有一定差別,有點像肯德基炸雞。

8. 肉片掛漿,加入適量油攪拌混合。這是為了減少油炸時的黏連,並增加成菜的酥脆感。

9. 上油鍋,加溫到六成熱,將掛好漿的肉片拎起展開,一片片加入。掛了這麼厚澱粉,肉片粘性很大,若是一股腦下鍋,就成了一堆肉團。

10. 約一分鐘定型後撈出。再將油溫升至八成熱。加入肉片復炸,大概不到一分鐘,表面金黃酥脆即可。對於較厚並裹厚漿的肉類進行二次復炸,是一種常見的烹飪手法。第一次中溫炸熟,第二次高溫炸脆。把握第二次高溫復炸有個竅門,如果食材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開始收縮,就要迅速撈出,不然內部的食材就會因為失水過多而變得口感幹硬。

11. 將油倒出,加入調好的糖醋汁,大火熬開。熬一小會兒,待水泡變細變密。

12. 倒入炸好的肉片和胡蘿蔔絲等配菜,快速翻炒出鍋,注意不勾芡。

13. 回鍋爆炒必須很快,以配菜、肉片、糖醋汁剛好混合為準,不然肉片就喪失了酥脆的口感。這方面家裡的鍋灶就不如飯店的猛火灶。我為了拍照耽擱了十幾秒,成菜的外觀就不對了。看這軟塌塌的胡蘿蔔絲的形狀就知道敗筆之所在。

14. 家裡做菜麼,沒那麼講究。這酸甜口味,家人愛吃就行。

說明:東北有些地方(比如瀋陽)的鍋包肉,用番茄醬調味。對此,總有人扯什么正宗不正宗的。我最煩這種把自己當莊子七十二代直系孫子的正宗貨,一樣東北家家會做年夜飯也要上的家常菜,有什么正宗不正宗。再說,這道菜本就是為了迎合老毛子的口味而誕生的,用番茄醬這種西式調味汁就是很好的改良。我若不是為了題目上「哈爾濱」三個字,也會用番茄醬,小女兒更愛吃。

相關焦點

  • 【新廚藝】哈爾濱城市的味道「鍋包肉」…
  • 哈爾濱的一家東北菜館,味道非常的正宗,哈爾濱鍋包肉大賽冠軍
    哈爾濱的冬天到了,外地遊客逐漸的多起來了。哈爾濱這樣一個擁有北國風光的大都市,千裡冰封萬裡雪飄十分迷人。對於身處於南方城市生活的孩子們,可能都沒有見過真正的冰雪。歡迎來到哈爾濱看雪賞冰。在哈爾濱,有這樣一家東北菜館,在這裡首先你能感受到東北人的熱情和豪爽,更能真正的品嘗到哈爾濱東北菜的最大特色。味道好吃,菜碼非常的大,這是可以給東北菜的定義的小館子這家店菜館就是位於兆麟街22號的丁香小鎮。
  • 哈爾濱的洋氣美食,鍋包肉、馬迭爾冰棍竟然都是上百年的品牌
    中央大街也是哈爾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一百多年前由俄羅斯人建造。這條街有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風格的建築71棟,涵蓋了歐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發展史。東北人不善食甜,但東北有道名菜叫鍋包肉,它可是地地道道的酸甜口兒。東三省群眾對鍋包肉的口味哪裡最正宗一直爭論不休,其實最正宗的就是小時候你吃到的那一口,在你心裡正宗就好。
  • 鍋包肉
    鍋包肉老赤峰有三道名菜:鍋包肉、滑熘裡脊和焦熘肉段,其中以鍋包肉最為著名。
  • 《尋味中國》探尋哈爾濱美食 中俄美女盡享紅腸格瓦斯美味
    品嘗了貴州羅甸甜蜜的美猴橙、遵義醉人的國密董酒,探訪了安徽碭山酸甜的黃桃之後,《尋味中國》第四期在3月13日上線了。本期,節目組來到了「冰城」哈爾濱,探尋當地極具俄國特色的美食秋林紅腸、格瓦斯。
  • 東北鍋包肉,一道有聲音的菜
    鍋包肉的前世今生 出身於官宦世家光緒年間,哈爾濱是一座華洋雜居的國際化都市,中國大街(今中央大街)上隨處可見歐式小洋樓和高鼻深目的外國人。日本侵佔黑龍江後,張學良對東北部分地區控制漸松,一些民間工藝和美食菜譜慢慢外流,鍋包肉也開始在哈爾濱以外地區流傳。後來傳到了遼寧和內蒙古,被當地人改良有了更多的做法。此節下文細說。鍋包肉就這樣成為了東北菜的代表作,如果東北餐館的廚師做不好這道菜,那絕對是不合格。
  • 東北鍋包肉圖鑑
    這還得從鍋包肉的起源說起。鍋包肉(英文名:Double Cooked Pork Slices),原名鍋爆肉,光緒年間始創自哈爾濱道臺府府尹杜學贏廚師鄭興文之手。清光緒年間,祖籍遼寧的旗人鄭興文,年輕時跟隨父親在北京做生意,因嗜好烹飪,就去恭王府學習宮廷菜,後來由親友舉薦去了哈爾濱的道臺府當廚師長。作為當時北方重鎮的府衙,道臺府裡經常會宴請國外的賓客,尤其是俄羅斯客人。
  • 老廚家鍋包肉入選中國名菜五十強
    鄭樹國參加第十九屆中國美食節。近日,在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美食百強榜》中,老廚家鍋包肉名列榜單,成為東北地區唯一入選的名菜。這個推選結果無疑是歷史性的突破,刷新了東北菜在外界的印象。一度各大菜系對哈爾濱菜是無視的,鄭樹國一直樂此不疲地用各種演示、推介,向對家鄉菜停留在「鐵鍋大燉和傻大黑黏鹹」印象的人,講述哈爾濱菜不是單純的東北菜。無論面對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荷蘭等媒體的來訪,還是在國內《人物》、《中國味道》、《見證》、《消費主張》、《走遍中國》等媒體欄目中,鍥而不捨地介紹著家鄉曾經文化斑斕的歷史,以及中西兼具的美食味道。
  • 話說龍江名菜——「鍋包肉」
    黑龍江的「鍋包肉」與其他流派的有很大不同,它具有色澤金黃、外酥裡嫩、酸甜適度,清爽不油膩和兼具零食的特點。它頗具異國風情,是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產物。在黑龍江人眼裡,自己的「鍋包肉」才最正宗的。因為他的創始人鄭興文,最開始在哈爾濱做出了這道菜。
  • 龍江老字號老廚家「鍋包肉」的食文化解析
    2.1922年鄭義林開設老廚家,鍋包肉由官府菜向哈爾濱地方名菜轉變,由貴族化向平民大眾化轉變        2.1鄭義林開設老廚家,將鄭氏精湛廚藝帶到民間,成為哈爾濱飲食文化的高級層次        1922年從道臺府謝任官廚的鄭興文支持兒子鄭義林在當時哈爾濱埠頭區俄國街中國十道街
  • 在哈爾濱,吃鍋包肉去老廚家,吃肘子要去新鄉飯店,吃燒烤去哪家
    喜歡吃東北菜的食客對東北菜是如數家珍,鍋包肉,大拉皮兒,水餃,小雞燉蘑菇,殺豬菜,隨便哪一樣,聽著就讓人流口水。可你知道這些地道的東北菜要去哈爾濱的哪幾家老字號餐廳吃嗎?如果幾家老字號的餐廳你都去過了,說明你是個資深美食愛好者。
  • 東北名菜、「中國第一美食」鍋包肉,及其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名菜要配好故事:鍋包肉的由來如今,關於東北十大特色菜、名菜、硬菜說什麼的都有,還真沒有一個認同度比較高的統一說法。但是,有一道吃了還想吃,愛不釋嘴,讚不絕口,堪稱東北「特、名、硬」三菜之首,還被稱為「中國第一美食」的菜,估計所有人都會認同。它就是色澤金黃,口味酸甜的鍋包肉。
  • 號稱專業的鍋包肉,一塊多錢一片……
    提到東北菜,就能想到鍋包肉。其實鍋包肉起源於哈爾濱,在東北各地鍋包肉的做法略有不同。今天偵探們找到了兩家館子,一家專做哈爾濱私房菜,帶你嘗嘗地道的哈式鍋包肉。他家老闆是哈爾濱人,後廚大師傅也是哈爾濱人,做了一手地道的哈爾濱菜。招牌的鍋包肉,酥黃菜、俄羅斯罐燜、哈爾濱汆鍋、蒜泥苦腸等,都極具特色。他家兩層一樓,一樓散臺,樓上包房,很適合家庭聚會。
  • 哈爾濱中央大街附近的美食老店
    冬天哈爾濱又進入旅遊季了,很多人會去中央大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你的外地朋友來哈爾濱幾乎都回去中央大街,當他們問你附近有什麼好吃的?我們腦海裡空空如也,感覺附近真心沒什麼好吃的。洛洛這次總結幾個中央大街附近好多年的老店,當然它們要帶鍋包肉,我們哈爾濱的特色美食。商場裡那些餐廳咱就不說了。毛毛燻肉大餅感覺很久沒來呢,確實是中央大街附近值得推薦的餐廳,有哈爾濱特色的菜,還有罐蝦罐牛肉什麼的俄式的菜。
  • 東北文旅之道臺府鍋包肉
    杜學瀛 期間俄國人佔用中國土地修築鐵路過程中,臨近鐵路線的中國人的村屯鄉鎮百姓被掠地嚴重,黑龍江將軍多次交涉無果。鄭興文就把原來鹹鮮口味的「焦燒肉條」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餚,一下打開了所有人的味蕾,老毛子當時怎麼稱讚的沒有歷史記載,但哈爾濱道臺府則成為了鍋包肉的起源地。
  • 東北第一名菜「鍋包肉」傳奇
    鍋包肉,原名「鍋爆肉」,出自哈爾濱道臺府府尹杜學贏專用廚師,「濱江膳祖」———鄭興文之手。1911年在奉天(今瀋陽)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鄭興文以高超的廚藝受到與會各國代表的高度讚譽,獲得大會頒發的榮譽牌匾《濱江膳祖》。日本佔領黑龍江以後,張學良對東北部部分地區控制漸松,一些民間工藝、美食菜譜逐漸外流,鍋包肉也開始在哈爾濱以及外部流傳。
  • 美食|史話東北名菜:鍋包肉
    可是你知道鍋包肉的前世今生嗎?鍋包肉是一道東北風味菜,成菜色澤金黃,外酥裡嫩,有酸口、甜口、鹹口等不同口味。其不僅講究色、香、味、型,還要加個「聲」,即咀嚼時,應發出類似吃苞米花時的那種聲音,這是酥脆的標誌。
  • 尋味中國 73 哈爾濱的啤酒(哈工大特別篇)下
    說明:閱讀上篇請點擊《尋味中國 73 哈爾濱的啤酒 上》。本篇略長,約3500字。我的故事:成家之後,我又找回了喝啤酒的樂趣。八十年代後期,各地啤酒廠佔住了自家的地盤,就開始彼此攻訐,努力贏得更廣闊的市場。
  • 溯源秋林紅腸格瓦斯,《尋味中國》將揭秘冰城美味
    當全國大部分地區即將春暖花開之時,位於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仍舊處於寒冬之中。即將在3月13日PP視頻上線的第四期《尋味中國》中,節目組就要前往「冰城」哈爾濱,探尋當地極具俄國特色的美味秋林紅腸、格瓦斯,追尋北國的冬天味道。
  • 東北名菜---鍋包肉
    自此,鍋包肉聲名遠播。日本佔領黑龍江以後,張學良對東北部部分地區控制漸松,一些民間工藝、美食菜譜逐漸外流,鍋包肉也開始在哈爾濱以及外部流傳。後來到了遼寧,遼寧人對其加入了自己的改造,最後一步改用番茄醬或者番茄沙司,外觀像極了哈爾濱的「櫻桃肉」,減少了鍋包肉(鍋爆肉)原有的香酥金黃。龍泉山莊的廚師曾在全國電視廚藝大賽上,展現過瀋陽版本的「鍋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