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野生大茶樹
(2)農家品種
(3)育成品種
(4)品系
(5)名叢
(6)引入品種
(7)近緣植物等
導讀:
在現代茶葉生產中,茶樹品種是很重要的一環。茶樹「種」的涵義包括種質資源,遺傳變異,育種方法,良種推廣,品種審定,繁育體系等內容。本文就茶樹品種類型為您做詳細解讀。
(1)野生大茶樹
它不同於早先人工栽培而後來荒蕪的「荒野茶」,是一類非人工栽培,也很少採葉利用的喬本、小喬木大茶樹,俗稱野生大茶樹。
它們通常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經過自然繁衍而生存下來的一個類群,它包含多個種類,其中最常見的有大理茶、滇緬茶等。
野生大茶樹的普遍特徵特性是,樹體高大,葉厚富革質,花大瓣多,種子錐或腎形,種皮粗糙,萜烯指數較高,抗性強,扦插繁殖力低等。我國至今已在10個省(區)198處發現有野生大茶樹。
它們不僅是進行種間種內雜交和遺傳育種研究的最有價值的材料,而且也是深入研究茶樹起源與演化的「活化石」。
(2)農家品種
又稱地方品種、傳統品種。由於茶樹異花授粉,世代借種子繁殖,因此導致雜合體後代分離,或同代個體間近交衰退。所以,這類品種本身就是一個組成複雜的群體,但由此也為人工選擇提供了豐富的基因源。
由於經歷長期的自然選擇,因此對當地的生態條件具有最強的適應性。我國廣大農村仍在使用的一些較古老的品種,如龍井種、雲臺山茶、紫陽種、湄潭苔茶、南江大葉茶、鳩坑種、武夷菜茶等均屬此類。
(3)育成品種
是由生產、科研、教學等單位,採用分離選種或有性雜交或誘變方法等選育成的新品種。由於用無性法增殖,故個體間在表現型上一致。
(4)品系
經過系統的育種程序,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性狀和特性一致、穩定,並已有一定數量的繁殖後代,在未結束區域試驗之前,生產上也無成片栽培面積的育成材料,統稱品系。
(5)名叢
多為單株或以「單株傳」方式繁殖的少量同類型植株。以出產武夷巖茶為主的武夷風景區最為多見。由於生長環境得天獨厚,如多長在巖壁縫隙之中,終年蔭蔽溼潤,全靠自然腐植質土滋養,故自然品質優良,成品茶自成風格,獨譽市場。
茶樹名稱常以茶名、花名融於一體或寓以別的含意,如大紅袍、白雞冠、白瑞香、白牡丹、肉桂、鐵羅漢、水金龜、九龍珠等,各具特色,讀來膾炙人口。
每年春芽競發時,需攀梯採摘。由它製成的烏龍茶,香氣清高馥鬱,滋味醇厚鮮滑為烏龍珍品。連泡數次,餘香猶存。
(6)引入品種
一般泛指從異地引入的茶樹品種。但從作物品種工作角度來理解,應該說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我國從國外引進的茶樹品種很少。
現今作為種質資源或原始材料引進的有蘇聯的喬治亞1號、4號、6號和8號;日本的藪北、朝露;印31茶技篇度的阿薩姆;越南的北部中遊種、撣形種;斯裡蘭卡大葉群體等。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利用引進的國外品種,先後選育出了寒綠、竹枝春、金桔、玉蘭等品種、品系。
(7)近緣植物等
從植物學觀點看,凡是同科種間以上的植物,只要不存在生殖隔離,也即種間甚而屬間互交存有可孕性(包括有可孕性到完全可孕),就應視作近緣植物。由於茶樹在這方面的實驗或研究很少,因此,茶的近緣植物的界限或劃分至今還是比較模糊的。
澳大利亞人用大理茶與尖尾連蕊茶雜交,用普洱茶與紅山茶雜交都獲得了雜種種子,用滇緬茶與怒江紅山茶雜交獲得葉子優美的雜種。這些至少說明不同亞屬的種是近緣的。
在同一植物自然分布區系中,與茶樹自然混生的山茶科植物常見的有大頭茶、木荷、柃木、厚皮香、石筆木等。它們的外部形態與茶樹有很大的差異。
與茶樹的共同點是:染色體基數都為15,有自然三倍體、四倍體;上位花,花器構造一樣,只是在數量性狀上有較大差異,如大頭茶花徑可達13釐米,為茶樹的1~1.5倍;葉片中有酚酸。
茶的同屬近緣植物最常見的有紅山茶、紅花油茶(浙江紅山茶)、茶梅、油茶、金花茶、白毛紅山茶、厚短蕊茶、尖尾連蕊茶、落瓣油茶等等。它們在植株形態、分枝習性、芽葉特徵、花器構造上都更接近於茶樹。
但由於各自長期處於特定的地理環境中,或有著進化上的差異或人為的定向選擇,不論是種間或種內也都有著顯著的區別。尤其是山茶變異極多,如花色、花瓣、花冠形態等,是重要的庭園觀賞植物。
油茶多為單瓣花,花形喇叭狀,多為白色花,結實性強,果皮厚,種子錐形,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山茶屬中分布面最廣的為紅山茶,此外,還有紅花油茶、茶梅、油茶等。
除油茶與茶樹花果同期外,紅山茶、茶梅等與茶樹花果期相差2~3個月。山茶屬的近緣植物與茶樹在形態構造上的共同明顯差別是:茶樹苞被已分化為苞片和萼片,並有細長的花梗支託花冠,而山茶、油茶、茶梅等均是苞被直接著生在枝幹上。
另外,茶樹所具有的一些主要生化成分如咖啡鹼、胺基酸、兒茶素等,在這些植物中含量也極少。如生長在雲南盈江的紅山茶、柃木和產在潞西的大頭茶,咖啡鹼含量只有茶樹的1.5~5%;胺基酸總量只有茶樹的10~18%;兒茶素總量也只有茶樹的13~26%。
所以,由於它們均缺乏形成茶葉所特有的色香味的生化物質,因此無法加工飲用。
此文由「國為」編輯整理
關注「國為」
了解更多專業茶葉知識
GW513.COM
「國為」微信公益平臺分享:茶葉種植、加工、產地、品種、品鑑、茶道等專業文化知識,同時關注文化、生活與情感。最終要達到和世界分享最美好的生活方式和探尋人類最高層次精神享受的目標。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