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大好河山,名山大川數不勝數,不為人所知的盛景更是不計其數,每個地區大到州縣,小到鄉鎮,都有獨具特色的風物人情。
四川因為蜀山和四川盆地的獨特結構,風景名勝處處可見,也成為全國熱門旅遊目的地之一,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四川綿陽的竇圌山(Dou Chui Shan)。
分享美景之前先為大家介紹這個生僻字「圌」,每每看到這類字似是而非的時候都有種抓狂的感覺,很多人腦海中都會自行腦補一個讀音出來。
類似的字還有個「圜」,是陝西境內的一條古水名,有圜水、圜陽,大家知道這個字讀什麼嗎?哈哈~
話歸正題,竇圌山位於江油西北約二十公裡的地方,距離綿陽六十公裡,雖然不如峨眉山、青城山那樣為人所知,但它與青城山、峨眉山同為川北名山,為蜀中第五大名山。
竇圌山原名「猿門山」,因山上猿猴較多,加之兩山形如門而得名,後來相傳唐代彰明主簿竇圌隱居於此修煉得道成仙而改名,它也是著名的劍門關景區重要組成部分,想去這一路景區的可以從廣元或者綿陽出發,遊覽一周。
一生好入仙山遊的李白也曾到過此山,留下「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千古絕句,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竇圌山海拔高度只有1140米,但不論簿竇的傳說是否為真,僅僅詩仙李白到此一遊加上千古名句,也足以上這座山增加不少靈氣。
竇圌山有奇特的山體造型和獨特的丹霞地貌,個人感覺它和貴州的梵淨山頗有相似之處,都是山勢奇特,山崖高聳,獨成山體,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竇圌山牌坊進去之後到山門有一條筆直陡峭的石頭臺階,稱為通天道,介紹中長513米,共有806級石梯,個人認為沒必要坐纜車,因為本人走得快,整個遊覽過程一個多小時,如果慢慢行走,徒步四五個小時足夠了。
上了陡峭筆直的臺階之後,這裡才是竇圌山的真正老寨門,古老的石頭似乎在向後人訴說著當年山中的仙人事跡。
竇圌山寺廟臨巖負山,氣勢磅礴,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的毀葺交替,及佛道相爭,最終形成「東禪林、西道觀」,佛道文化與古建築融為一體的格局,是國內寺廟建築中極為特殊的古建築群。
白皮松風亭:竇圌山的石峰上,寸草難尋,卻生長著奇異的白皮松,在山腰石縫間,無土、無水、無肥,自然造化,花紋美麗,這棵白皮松植於南宋,歷經700多年仍然生氣勃勃,朝山進香時,將紅布繩拴在此樹上,意為可祛除百病,延年益壽。
過了白皮松風亭,就是第一座寺廟——雲巖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巖寺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寺廟後面的道觀內佛道共存,這張元始天尊懷抱地藏菩薩像,下面還有一個活佛的照片,也不知道為何有這麼一個布置,心中略感不爽。
想想也唯有我大道教能有水利天下而不爭的氣度,豈不正昭示著道祖一氣化三清,出關化胡的典故?
但反過來想想,如果在寺廟內的佛像或者菩薩像下面放一個道教的神仙,只怕又是另一種結果——早被僧人或者信徒砸成粉碎了。
到竇圌山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道教八百多年歷史的飛天藏,又名星辰車,上下共四層,依次為平座、腰簷、天宮樓閣、寶頂,上雕塑有天宮樓閣,腰簷上裝飾有鬥拱,是南宋年間所建造。
這座距今八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建築,奇特之處整個藏身不沾一顆鐵釘,由珍貴的楠木穿鬥而成,作工精巧繁複,飛龍盤繞其間,木雕道教人像,為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純木結構轉輪經藏,盡顯古人的智慧和精巧技藝。
寺後孤聳的三座石峰三足鼎立,僅一峰有險路可上,其它兩峰四面峭壁似刀砍斧劈,無路可通,中間以鐵索相連,索橋始建於唐代,現存鐵索為清雍正五年所建,是中國橋梁史上的—大奇觀。
高50米的索橋,唯「飛仙可渡」,表演者行走在雲海之中,如同仙人云遊,驚險無比,只可惜因為地震對面的山傾斜之後取消了表演,令人遺憾。
本文由寒塘鴉影原創,歡迎大家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