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竄於臺灣,七點左右,你會發現在某個特定的巷口就會準時湧出不少男女,拎著制式相近的袋子站在路邊,秩序井然、蔚成建制,仿佛在等待一件重大的事…等你吃完便當返回街口,人們退潮般忽又不見了。訓練有素、每天如此。我一度在「快閃行動」和「傳銷組織」中做著大膽選項。後來才明白,這其實是居民們在排隊倒垃圾。
這就是著名的「垃圾不落地運動」。曾很奇怪臺北街道很乾淨,為什麼卻看不到什麼垃圾桶?原來,臺灣不僅隨地扔垃圾被人鄙夷,每個人也必須是垃圾的第一個處理環節,臺北規定市民須用專用垃圾袋把垃圾自行分類,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廚餘垃圾」…在指定地點、時間直接交給垃圾車收運,連馬英九都親自上陣示範。由於垃圾袋需付費,更由於民眾已建立減少垃圾製造的自覺意識,僅臺北就由上世紀90年代中期每日掩埋2501噸減少到現在的每日掩埋55噸。垃圾焚燒量大大減少,空氣品質大為好轉。
想像2300萬人口的臺灣,每天傍晚固定時間,成千上萬的居民在路口整齊劃一分類和運送垃圾,風雨無阻,這畫面實在有些震撼。差不多同一時段,不少的大陸居民正守看療傷節目,或大跳廣場秧歌,罵環境汙染,然後一地垃圾…也挺震撼。
肯定有人要誇臺灣民眾就是素質高。可是,大量的歷史圖片和文本記憶表明,過去的臺灣也垃圾遍地、蠅蚊成群。你要是批評餐館老闆亂扔廚房垃圾,他還會瞪眼睛。又有人歸功於臺灣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和美德。也許這有一定的功勞吧。就在大陸發動「文化大革|命」時,蔣介石針鋒相對地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大力宣揚傳統道德文化,每一間教室都掛上了「禮義廉恥」。可是如果你不那麼詩意化,就會發現這項運動推行了一、二十年之久,臺灣仍舊骯髒,官商勾結、警|匪沆瀣一氣。人們互不信任,對公共利益漠不關心。
為什麼傳統文化和美德二十年不顯靈,忽然就大放異彩?我問過很多臺灣人。他們也莫衷一是,有的甚至奇怪地看著我,反問:愛護環境不好嗎,待人禮貌不好嗎。當生活已習以為常,置身其中的人們倒忘了最初的原因。
一名臺灣學者說:解嚴之前,政府也投入過上億巨資治理汙染,但效果不佳。1996年,臺灣第一次開始直接民選總統;1997年,全民參與的垃圾不落地行動,大獲成功。另一名曾因上了國民黨「黑名單」十年被禁止回臺灣的教授說:過去臺灣人也兇巴巴的,1990年我回國以後發現,人們忽然變得講禮了,制度變了、人心就會變。
對於他們的答案,沒有答案,甚至懷疑這太偏於政治詮注。民主並不能直接帶來美德,南非打劫、印度輪|奸的事也並不少見。我不得要領,仍然每天看到人們拎著大包小包在路口等待垃圾車響起那標誌性的音樂,低聲交談、鄰裡融洽的樣子。
雖然臺灣的傳統文化沒有被刻意破壞,民眾普遍有宗教信仰,但說道德改變了臺灣也不太靠得住。臺灣人與大陸人同文同種,50年前臺灣人並不比大陸人更有道德。當制度得以完善,人性光輝和文化精華的一面便能充分體現出來。
不只在臺北,在臺中、高雄至整個臺灣垃圾桶都不多見。
因為政府推行「垃圾不落地」。
一般倡導市民們將垃圾自己帶回家而不是不扔在外面,
並且會有專門負責運輸垃圾的垃圾車前往居民區,讓居民自行將垃圾扔入車中。
這樣一來,整個城市的清潔狀況會好很多。
要知道,要是在路上亂丟垃圾處罰可是很嚴的。
相信很多遊客去臺灣都會不習慣這一點,
其實只要扔進便利店就行了,
便利店裡有垃圾桶
隨處可見的seven(7-11)和全家(FamilyMart)都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