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赴河南考察,第一站為何來到這個縣

2020-12-24 央廣網

  9月16日,習近平赴河南考察調研。他首先來到位於大別山革命老區的信陽市新縣。以大別山為中心建立的鄂豫皖蘇區,在土地革命時期是僅次於中央蘇區的第二大根據地,而位於鄂豫兩省交界地帶的新縣正是鄂豫皖蘇區的首府。繼2016年4月赴安徽省金寨縣考察之後,習近平為何再訪大別山區?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習近平選擇到此有什麼深意?

  

  △習近平在河南考察調研

  01

  大別山的革命火種,被這樣一群人保存下來>>

  在新縣,習近平踏訪的第一站是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陵園建於1957年,佔地330畝。

  △正門上的「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金色大字是由李先念同志親筆題寫的。(央視記者邢彬拍攝)

  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習近平向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了花籃。

  △這座革命烈士紀念碑建於1957年,碑身呈五邊形結構,碑高13.1米,紀念鄂豫皖蘇區為革命犧牲的13萬多英雄兒女。碑身正北面為朱德的親筆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央視記者石偉明拍攝)

  這是今年以來,繼在江西于都縣向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碑、甘肅高臺縣向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敬獻花籃後,習近平第三次在國內考察中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這些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這是烈士陵園內的英烈廣場。廣場由英名牆、永生雕塑和鄂豫皖蘇區鼎盛時期時勢圖組成。英名牆似一本打開的名冊,鐫刻著鄂豫皖三省二十六縣一萬名烈士的英名。永生雕塑像一把火炬,上面多組烈士影像寓意著革命烈士在烈火中永生。

  從1927年8月土地革命戰爭打響,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大別山區有200萬人參軍參戰,近百萬人英勇犧牲,登記在冊的僅有130351人。在烈士陵園的烈士紀念堂,陳列著一些英烈們的生平事跡。

  △吳光浩(1906-1929),湖北黃陂人。1927年11月黃麻起義爆發,吳光浩任副總指揮,打響了鄂豫皖地區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黃麻起義後不久,吳光浩率領的部隊就遭到敵人瘋狂反撲,被迫突圍。此時的大別山區正值嚴冬,部隊缺衣少食,面臨隨時瓦解的危險。吳光浩把大家聚集起來堅定地說:「當前革命雖處低潮,但是誰也不能阻止革命的生存與發展,我們照黨的主張自己多想辦法奮鬥,總有一天可以搞出個名堂。」

  △吳煥先(1907-1935),河南新縣人,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身為新縣人,吳煥先同樣參與領導了黃麻起義,遭遇失利後,留在當地堅持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組織。

  △這是一組以吳煥先烈士為代表的大別山烈士群雕,反映了大別山人民不畏犧牲的鬥爭精神。

  △沈澤民(1900-1933),浙江桐鄉人,著名文學家茅盾(原名沈德鴻)的弟弟,中國共產黨最早的58名黨員之一。

  1931年,沈澤民受黨中央派遣來到鄂豫皖蘇區,任鄂豫皖省委書記。1933年,身患重病的他堅持給中央寫了一份長達一萬三千字的報告。其中寫道:「唯有萬死的決心來轉變,洗心革面,重新做起!」。

  △寫完這份報告10天後,沈澤民病逝。

  正是因為有信念如山、初心不改的革命精神,像吳光浩、吳煥先、沈澤民一樣的革命烈士們,才會堅持鬥爭到底。大別山的革命火種也因此被保存下來。

  △這是松柏掩映下的無名烈士墓區,建於2014年。土地革命時期,人口不足10萬的新縣,先後有5萬5千人為革命獻身。儘管名字無人知曉,但功勳永垂不朽。(央視記者潘巍 王波濤拍攝)

  02

  鄂豫皖蘇區紅旗為何屹立28年不倒?>>

  站在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紀念堂門口,可以遠眺到對面英雄山上的「紅旗飄飄」主題雕塑。雕塑高28米,象徵著鄂豫皖蘇區28年紅旗不倒。

  △在這座主題雕塑上,能清楚看到上面的8面紅旗,分別代表從鄂豫皖蘇區走出的8支紅軍隊伍: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紅十一軍、紅一軍、紅十五軍、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八軍。(央視記者潘巍 王波濤拍攝)

  從1921年黃麻起義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28年間,鄂豫皖蘇區武裝鬥爭不斷,革命紅旗始終高高飄揚在大別山上。是什麼原因,能讓鄂豫皖蘇區的紅旗28年不倒、火種28年不滅呢?坐落在英雄山下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提供了答案。這裡也正是習近平在新縣考察調研的第二站。

  △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博物館前英雄廣場的主題雕塑《啟航新長徵》。

  

  △這是博物館序廳名為「紅色大別山」的漢白玉浮雕,再現了大別山的激蕩歲月。(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這座博物館保存著大別山四度輝煌的歷史故事。

  從土地革命初期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到三年遊擊戰爭時期的鄂豫皖邊遊擊根據地,再到抗日戰爭時期的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據地,最後到1947年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實現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偉大轉折,大別山的四度輝煌見證了中國革命的不平凡歷程。

  △這是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使用過的印章。(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中國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土地法令草案》於1931年11月7日至20日開會討論通過,1932年初傳達到鄂豫皖蘇區後,紫雲區二鄉蘇維埃秘書方思歸將其書寫在一面青磚牆壁上。視頻展現的就是87年前的那一面牆壁,1998年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30萬人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原軍區主力軍部隊突圍後,大別山區遊擊隊在異常惡劣的形勢下,堅持開展遊擊戰爭。劉名榜就是其中一員。

  △劉名榜(1902-1985),河南新縣人。當年的大別山區遊擊隊隊員。新中國成立後,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這是劉名榜的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當選證。

  劉名榜的孫女劉小妹,至今已在新縣工作30多年。她還原了爺爺當年躲避敵人圍剿的驚險經歷。

  

  △劉小妹給《時政新聞眼》講述了爺爺劉名榜採用倒穿草鞋的辦法,躲避敵人雪地搜山。

  1947年8月,為粉碎國民黨對山東和陝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劉鄧大軍揮師南徵,跨越隴海路、涉越黃泛區、血戰汝河、搶渡淮河,於8月底勝利到達大別山,完成了戰略進攻的第一步。

  △ 劉伯承和鄧小平。

  △鄧小平在光山縣北向店幹部大會上作《目前形勢和南徵問題的報告》。他說:「我們在大別山背重些,在三個月內,陳粟、陳謝能大量殲敵,江漢、桐柏、豫陝鄂和淮河以北地區能深入工作,對全局則極有利。」當時他43歲。

  △這是劉鄧大軍在大別山作戰時留下的60炮筒、機槍及機架。

  1947年9月10日,劉伯承和鄧小平在光山縣接見了劉名榜、邱進敏等99名遊擊隊戰士。鄧小平問劉名榜:「那麼艱難,你們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劉名榜回答:「靠黨的堅強領導,靠握緊槍桿子,最讓我感動的是老百姓冒著殺頭的危險,鐵了心地支持、掩護我們。沒有他們,我們一天都活不下來!」。

  

  △劉小妹告訴《時政新聞眼》,爺爺劉名榜始終惦記著大別山革命老區的老百姓。

  黨一心為民,成為人民的主心骨;人民一心向黨,成為黨的鐵靠山。這就是鄂豫皖蘇區紅旗28年不倒的重要原因。「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一心、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也在這片紅色土地上代代相傳。

  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習近平還看望了18位紅軍後代和革命烈士家屬。

  △這是18位紅軍後代和革命烈士家屬。

  △這是吳煥先的侄子吳世友,今年60歲。曾在部隊服役13年,立過個人三等功。1991年9月轉業至新縣縣委辦公室從事後勤工作至今。他說儘管沒有見過大伯吳煥先,可是大伯的精神一直激勵著自己勤勤懇懇工作、本本分分做人。

  三年前,在考察大別山腹地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的安徽金寨縣時,習近平曾經深情地說,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最高領導人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再訪大別山,就是對革命先烈的告慰。

  03

  到訪田鋪大壪 跟隨總書記感受鄉村文藝範兒>>

  在新縣,習近平不僅緬懷革命先烈,也牽掛著老區群眾今天的生活。

  提起「創客小鎮」,你也許會想到矽谷的車庫;說起「文藝範兒」,你也許能聞到塞納河畔的咖啡香。你可能想不到的是,在鄂豫交界處的大別山裡,一個村子竟把這兩個時髦詞彙「混搭」在了一起。9月16日下午,習近平就來到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壪創客小鎮。

  △創客小鎮被青龍嶺包圍,距離新縣縣城24公裡。大壪村4.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目前居住著81戶,295位村民。(央視記者潘巍 魏軼拍攝)

  五年前,這裡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房屋有近百年歷史,環境破舊。大多數青壯年外出打工,村裡常住人口只有117人。

  △改造前的大壪村。(資料圖片)

  2014年,大壪村請來自北京、蘇州等地的設計團隊規劃改建村落。在升級道路、供排水、垃圾中轉等基礎設施的同時,還保留了村落的歷史風貌和結構肌理。

  △大壪牛欄。這是田鋪大壪現存最早的建築之一。(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村子裡建於清末民初的土坯房,現在被取名「時光老舍」,成為見證時代發展的標本。(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2016年,「鄉村創客」的發展理念啟發了當地人。他們與上海的一家旅遊管理公司合作建起了河南省首個「鄉村創客小鎮」,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山坳中這個平凡的村子變得時髦、熱鬧、年輕了。

  △創客店鋪「匠心工坊」出產的傳統工藝繡花納鞋底,一百元一副。(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不秋草」是竹子的別稱,也是創客小鎮的竹編工藝品店。「不秋草」的竹編手藝人餘品林是新縣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工藝的傳承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餘品林正在製作竹匾。(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創客小鎮的皮影戲院。(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八零後」懷舊童年體驗店。(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創客們起的奇趣店名經常能招攬到不同年齡層的遊客。(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小鎮裡古雅的豫南民居吸引了不少文藝女青年來這裡寫生。(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04

  回老家、當創客,韓光瑩和他的「寒舍」>>

  手工鋪子、咖啡館、民宿、兒童樂園……20多家創客店鋪吸收了當地120多人就業,其中有大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人。他們人均年增收1.8萬元。2018年,「創客小鎮」接待遊客35萬餘人次,旅遊綜合收入有1500多萬元。

  △鄉村的樣貌變了,村中人口結構也悄然發生改變。與2014年相比,村裡的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明顯減少,返鄉人員增加到了21人。(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韓光瑩就是返鄉青年中的一個。2012年,他遠赴韓國的一家造船廠打工。2016年,老家的美麗鄉村建設讓他心裡痒痒,辭去了國外的工作回家創業,投資20多萬元將老家的土坯房改造成民宿,取名「老家寒舍」。

  △韓光瑩和他的「寒舍」。取名「老家寒舍」既有自謙的說法,又與他的「韓」姓同音。寒舍有三個房間、四張床位。今年十一七天長假,已經有四天被預訂了出去。整棟預訂的價格是每天720元。

  

  △「寒舍」是韓光瑩自己設計的。這是他最滿意的設計:綠意輝映古風,讓客人在樓梯轉角也有一片風景。窗外牆上的吊蘭託架是用廢舊的製作豆腐的木匣子做的。(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在田鋪大壪,習近平實地了解這裡依託紅色旅遊資源打造創客小鎮、發展鄉村旅遊業、推動鄉村振興等情況。

  

  △【獨家視頻】習近平考察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壪

  △韓光瑩特地準備了當地的板慄、野生獼猴桃、野生菱角這些山中物產招待特別的客人。(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如今,「寒舍」每年給韓光瑩帶來8-10萬元收入。韓光瑩還成了村裡民宿合作社的帶頭人。他希望帶領全村11家民宿把規模越做越大,讓更多鄉親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習近平總書記的河南之行仍在繼續。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他第三次到河南考察調研。總書記此行還將到訪什麼地方,關注哪些議題,《時政新聞眼》持續為您關注。

  監製:申勇 唐怡

  記者:鬱振一 沈忱 龔雪輝 王卉

  視覺呈現:陳括

相關焦點

  •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赴河南考察,第一站為何來到這個縣
    9月16日,習近平赴河南考察調研。他首先來到位於大別山革命老區的信陽市新縣。以大別山為中心建立的鄂豫皖蘇區,在土地革命時期是僅次於中央蘇區的第二大根據地,而位於鄂豫兩省交界地帶的新縣正是鄂豫皖蘇區的首府。
  • 時政新聞眼|習近平赴甘肅考察調研,首站來到敦煌莫高窟
    △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鎮,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時政新聞眼》帶您看幾個比較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洞窟。第96窟  習近平總書記此次考察調研的敦煌研究院,就是世界敦煌學研究的中心。
  • 習近平考察深圳廣州,第一站分別去了哪兒?
    10月24日,習近平廣東之行進入第三天,他的行程很快在媒體上披露。上午,他出現在深圳,下午,來到了廣州。作為廣東體量最大的兩座城市,習近平第一站分別去了哪裡,深受矚目。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12月考察廣東時,習近平動情地說:我要再一次強調「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個口號。《時政新聞眼》發現,這個口號在「深圳十大觀念」裡排在第二位。
  • 時政新聞眼丨七次出席上合峰會 這個詞習近平一以貫之
    《時政新聞眼》發現,在習主席一年一度的講話中,有一個詞貫穿始終,今年還首次用到了講話的題目裡,那就是「務實」。6年之後,這個會場再迎上合嘉賓比什凱克南郊、阿拉套山山麓,有一座環境幽雅的阿拉爾恰國賓館。當地時間6月14日上午,上合比什凱克峰會在這座國賓館的會議中心舉行。
  • 時政新聞眼丨G20峰會前一天,習近平這兩場會見釋放豐富信息
    等待報導習近平抵達大阪的記者△雨中迎接專機並不常見(央視記者楊立峰拍攝)從2013年9月赴俄羅斯出席聖彼得堡峰會算起,這是習近平主席連續第7次出席或主持G20峰會。習主席此行也是中國國家元首時隔近9年再赴日本出席多邊會議。
  • 習近平考察深圳廣州 第一站都去了哪?
    10月24日,習近平廣東之行進入第三天,他的行程很快在媒體上披露。上午,他出現在深圳,下午,來到了廣州。作為廣東體量最大的兩座城市,習近平第一站分別去了哪裡,深受矚目。在深圳,習近平講到了這樣一句標語六年前,習近平登上深圳蓮花山,發出了深化改革動員令。
  • 習近平赴甘肅考察調研,首站來到敦煌莫高窟
    △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鎮,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在甘肅考察調研「一眼千年」莫高窟習近平總書記此次考察調研的敦煌研究院,就是世界敦煌學研究的中心。六年前的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兩次到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次是春節前夕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視察,一次是現場觀看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這次赴甘肅考察,是習近平總書記繼2013年之後再到甘肅。20日,總書記在甘肅的行程仍將繼續,《時政新聞眼》為您持續關注。
  • 時政新聞眼丨阿聯:歷史性訪問
    時政新聞眼丨阿聯:歷史性訪問   這些天,習近平主席出遠門了,他將去哪些地方,接觸哪些人,會發生哪些故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旗下的央視時政報導團隊集體上陣、全程記錄,為您打開「時政新聞眼」。首先請看阿聯篇。
  • 時政新聞眼丨七次出席上合峰會 這個詞習近平一以貫之
    《時政新聞眼》發現,在習主席一年一度的講話中,有一個詞貫穿始終,今年還首次用到了講話的題目裡,那就是「務實」。6年之後,這個會場再迎上合嘉賓比什凱克南郊、阿拉套山山麓,有一座環境幽雅的阿拉爾恰國賓館。當地時間6月14日上午,上合比什凱克峰會在這座國賓館的會議中心舉行。6年前的上合峰會,也是在這裡開的。
  • 習近平考察深圳廣州 第一站都去了哪?
    10月24日,習近平廣東之行進入第三天,他的行程很快在媒體上披露。上午,他出現在深圳,下午,來到了廣州。作為廣東體量最大的兩座城市,習近平第一站分別去了哪裡,深受矚目。在深圳,習近平講到了這樣一句標語六年前,習近平登上深圳蓮花山,發出了深化改革動員令。
  •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訪問葡萄牙,這個國家願成為「一帶一路」歐洲樞紐
    習近平在羅德裡格斯議長陪同下在這裡合影留念。(央視記者楊立峰拍攝)2共建「一帶一路」:籤署一份文件 發出一個邀約當天中午時分,習近平來到距離裡斯本十多公裡的克魯斯宮,與葡萄牙總理科斯塔舉行會談。聲明的最後透露,習近平主席邀請德索薩總統出席明年4月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並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德索薩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邀請。3習近平為什麼說要和這個國家積極發展「藍色夥伴關係」5日發表的聯合聲明說,雙方將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不斷深化海洋領域合作,發展中葡「藍色夥伴關係」。
  • 習近平考察深圳廣州 第一站分別去了哪兒?
    10月24日,習近平廣東之行進入第三天,他的行程很快在媒體上披露。上午,他出現在深圳,下午,來到了廣州。作為廣東體量最大的兩座城市,習近平第一站分別去了哪裡,深受矚目。在深圳,習近平講到了這樣一句標語六年前,習近平登上深圳蓮花山,發出了深化改革動員令。
  •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南亞之行:從「龍象共舞」到「跨越喜馬拉雅...
    (央視記者李輝拍攝)在談到「分歧」時,習近平說,要正確看待兩國間的分歧,不能讓它衝淡兩國合作大局,同時通過溝通逐步尋求理解,不斷化解分歧。莫迪說,要有效管控和處理分歧,不讓分歧成為爭端。在談到「務實合作」時,習近平說,歡迎印度藥品企業和信息技術企業赴華投資合作。莫迪說,印方感謝中方積極增加進口印度大米和食糖等產品。
  • 時政新聞眼丨​新年首訪到緬甸,習近平透露這層深意
    1月17日,習近平主席赴鄰邦緬甸開啟2020年的首次出訪,這也是他擔任國家主席以來第四次把新年首訪國選擇在了亞洲。當天,習主席在與緬甸總統溫敏會談時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從周邊做起,堅持睦鄰安鄰富鄰。
  • 時政新聞眼丨廣東之行第二天,習近平為何赴汕頭考察
    10月13日,正在廣東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汕頭。至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已走遍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這五個經濟特區。在汕頭,總書記考察了見證「百載商埠」歷史的小公園開埠區,留下了深刻啟示。(總臺央視記者鄧裕達拍攝)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走進這裡的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等地,看歷史、問細節、談開放、聽民聲。
  • 時政新聞眼丨長城腳下世園會,習近平和多國領導人去看了啥?
    28號傍晚,習近平主席和10餘位外方領導人來到了八達嶺長城腳下。他們沒去爬長城,而是在距離長城大約10公裡的一座503公頃的「花園」裡,遊園、培土、看演出。是什麼樣的「花園」讓中外領導人產生濃厚興趣呢?
  • 歷史交匯之時,習近平為何赴山西大同考察
    全國兩會前夕,習近平再次出京考察,直奔山西。兩個月接連考察四個省,這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總書記行程最密集的出京考察。今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這樣的時間節點,最顯大勢。在山西之行的第一站大同,總書記重點關注的就是如何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 時政新聞眼丨金磚會晤:黃金之城「拍金磚」
    時政新聞眼丨金磚會晤:黃金之城「拍金磚」央視新聞  作者:龔雪輝 沈忱 鬱振一  2018-07-28 它的舉辦地是被稱為「黃金之城」的南非第一大城市約翰尼斯堡。還記得去年的廈門會晤提出要共同開創金磚合作第二個「金色十年」吧?來到約翰尼斯堡,習近平主席這樣說——在「黃金之城」勾畫「金色十年」藍圖美景,再恰當不過了!  1多場重要講話 發出中國聲音  金磚峰會會期不長,活動卻非常密集。
  • 習近平赴甘肅考察調研,首站來到敦煌莫高窟
    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赴甘肅考察調研,首站來到敦煌的莫高窟。△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鎮,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敦煌,也恰好處在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一眼千年」莫高窟△這座飄然臥於沙漠之中的建築是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
  • 時政新聞眼丨在脫貧攻堅最大規模會議上,習近平要求這樣兌現承諾
    《時政新聞眼》查詢發現,五年前的11月份,中國也曾高規格開過一次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那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後的第一個中央工作會議。會議期間,中西部22個省區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中央籤署脫貧攻堅責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