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科大誕生的歷史背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誕生具有鮮明而深刻的時代背景。20世紀50年代,正值以原子能、計算機、半導體、雷射、生物技術、航空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科學技術的快速生長期,科技進步為人類展現出一個全新景象。然而,中國當時的科技力量和綜合國力十分薄弱,難以適應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作為全國學術科研中心的中國科學院雖擁有眾多的高級科學人才,但急需補充優秀的後備力量,特別是國內新興技術學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而當時從高等學校分配的畢業生,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滿足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中國科學院自身優勢,創辦一所培養新興、邊緣、交叉學科尖端技術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學,就成為科學院領導和許多科學家的共同構想。
1958年6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主持召開學校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學校定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時成立大學籌備委員會,郭沫若為主任委員,黃松齡、竺可楨、杜潤生、鬱文、嚴濟慈、趙守攻、錢學森、于光遠等為委員。
195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在解放軍政治學院大禮堂隆重舉行。中科大在北京誕生,隸屬中科院,首任校長由郭沫若兼任。次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以《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為題在顯著位置報導了中國科大的誕生。
二、外遷時代背景
國內背景:在WG大時代背景下,國內各行各業都在開展落實《五七指示》,中科大教育革命組考察之後建議創辦"五七教育革命試驗基地",該設想經工、軍宣隊和常委通過後,便由教育革命組起草了《創辦"五七教育革命試驗基地"的請示報告》,於1969年8月12日初步定稿。主要精神是離開大城市,到江西山區去勞動建校,創辦工廠科研基地和農業基地,進行教育革命。
國際背景:1969年2月,中國和蘇聯在中國的東北邊界上發生衝突,國際形勢驟然緊張,在這一形勢之下,北京的高等學校如何繼續辦,成為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根據這種情況,中央有關部門和北京市,對北京的高等學校做出了大批遷出北京,大批停辦,只保留一小部分的決策,使北京市高校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變動。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高等院校下放問題的通知》,決定將北京石油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建築工業學院、北京輕工業學院、北京機械學院、北京電力學院、北京水利水電學院、北京地質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農業大學、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北京林學院、北京鐵道學院等十三所重點高校遷出北京,多為農林地礦油水電等工科院校,外遷至山東、河北、陝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稱之"京校外遷"。
三、中科大外遷考察
湖北組:湖北沙市由於有中科學院的五七幹校,明確表示不能接受中科大搬遷到沙市。河南組:校革委會派人到南陽等地考察選點,考察組還帶著中國科學院科教組組長劉西堯寫給河南省的親筆信,但河南只同意中科大臨時疏散到南陽地區,不同意中科大在南陽建校。中科大官網發展歷程中記載:"1969年10月,國務院科教組組長、國務院駐中國科學院聯絡員劉西堯主持擬訂中國科大《關於要求創辦"五七教育革命實驗基地"的報告》。基地既是學校,又是工廠、農場、科研單位,地點擬設在河南省南陽地區,計劃二三年內完成基地籌建工作,並把學校逐步遷到基地。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謝富治批示同意。考察人員認為在南陽山區、丘陵地帶開辦基地確有困難。"可見,當時國家有意將中科大搬遷至河南南陽,但當時外遷河南的單位很多,在口糧不足的情況下,接受幾千人的大隊伍確實力不從心,實在可惜。江西組:江西在當年對接的高校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等。隨後,清華大學在江西設立分校,不久之後,北大也在江西設立有分校。在當時物資匱乏的年代,江西也無力再承擔更多高校,於是回絕了中科大的"落戶"申請。安徽組:考察組覺得安徽宣城地區山高路遠,交通不方便,不適合建校,但安徽省卻展現出非常歡迎的姿態,據悉時任安徽省革委會主任的李德生(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人,曾任黨中央副主席和軍委副主席)卻主動向科大伸出橄欖枝,加之國際局勢日益緊張,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高等學校下放問題的通知》,劉西堯經與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李德生協商,指令中國科大"戰備疏散到安徽省安慶市。於是安徽考察組和江西考察組還沒有回到北京,就接到通知,把新校址選在了安徽安慶。
四、搬遷安慶
科大落戶安慶的地址是馬山,一幢三層小樓和一間食堂,總共有七八十間房。但是房子的門窗全無,有的磚壘石砌。自來水不通,由市內到山上,要爬山過溝,交通很不方便。1969年12月初先遣組到了安慶,12月17至30日接連來的兩批下遷人員,其中還有幾戶家庭。一場大雪,使天氣驟冷,睡地鋪的墊草買不到,吃水要過一條溝到對面山上去挑。 由於辦學條件太差,加之,還發生兩起意外事故,接北京的通知,第三批即將由北京啟程到皖。這時已到安慶的四位校革委會常委認為,由於安慶的條件及困難局面,應急速回北京匯報,人員下遷暫緩。
五、再遷合肥
科大官網記載:"1970年1月,校軍宣隊政委賀魁民、革委會副主任楊秀清隨同科學院軍代表尚可、革委會副主任王錫鵬到合肥向安徽省革委會主任李德生、副主任婁學政匯報工作並辦理移交手續,商定學校搬遷到合肥市,在原合肥師範學院校址辦學。中國科大自1969年12月開始遷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遷。"
六、詬病合肥
一直有很多人詬病合肥,說:"合肥配不上中科大"、"合肥阻礙了中科大發展"等等,這些言論網上隨處可見。說是因為合肥落後才導致科大發展的沒有想像中好,這種言論是極其不公平的。遙想當年,科大南遷,多省拒絕,沒人敢要,如果不是安徽接收了科大,科大命運勢必更加曲折。安徽本身也是窮省,給以科大的資源也是難以想像的,據悉70年代初期,科大在全國率先恢復教學科研工作。安徽省在當年電力不足的情況下,保障科大為優先於省政府的供電單位,而且安徽本身不供暖,但給中科大裝了暖氣,更別說教育經費、劃地等各個方面的支持了,優先級和支持力度絕對排在合肥工業大學前面。而且並沒有因為中科大在安徽,安徽人考科大就容易些。某種程度上說,安徽如此重視中科大,在一定程度上還阻礙了安徽本地大學的發展。也許就是安徽以及合肥對中科大極大的支持,為中科大後來紮根合肥奠定了基礎。安徽在困難時期擁抱了科大,與科大"患難與共",科大也成就了合肥,使得合肥一躍成為我國"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國家最高科研平臺—國家實驗室,合肥最多,依託中科大建成和籌建的共3個,合肥與科大互相成就,共同發展。
試想如果科大後來遷回北京,是否就比現在發展得更好了呢?在北京,資源永遠在清北之後,當年京校外遷的高校遷回北京的不在少數,如今沒有一個比中科大強吧!所以,每當各種人諷刺:"合肥配不上中科大"、"合肥阻礙了中科大發展"等,安徽人就特別憤怒,當年你們沒人要科大,避之不及,如今在安徽大力支持下,科大長成參天大樹,又來各種酸安徽、酸合肥,說白了就是嫉妒。
七、如今的科大
學校遷入合肥時,儀器設備損失2/3,教師流失1/2以上。教學、生活用房嚴重不足,校舍面積不到6萬平方米。1972年,全校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不足百人。如今中國科大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截至2018年12月共有教學與科研人員2154人,其中教授701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副教授800人(含相當專業技術職務人員)。目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5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7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30人,青年拔尖人才1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5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含青年)5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7人。
學校現有20個學院(含6個科教融合共建學院)、31個系,設有研究生院,以及蘇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等。有數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生物科學、化學共6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和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8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8個安徽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建有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類腦智能技術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12個國家級科研機構、4個國家重點科技基礎設施和55個院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
在如今的形勢下,高校擴招,名校外地紛設校區,大有攻城略地之勢,體量越來越大,但勢必影響教學質量,影響人才培養。要在國內找一所安安靜靜、認認真真、兢兢業業做學術的高校,那非科大莫屬。很多人只會拿各種排名來說科大下滑嚴重,對於科大來說並不公平。一,科大目前只有理工科,可以到科大官網看看招生計劃,沒有文史,如果把排名積分指標中文史類去掉,再看看排名,那就大不一樣。二,科大體量小,不擴招。2019年度普通本科生招生計劃為1860人,北大2019年招生3800+,清華2019年招生3700+,南大2019年招生2979人,復旦2019年招生3815人等等,規模都是科大的近2倍。此外,浙大2019年招生6000+,武大2019年招生7200人等,是科大的3~4倍,辦學體量上就是科大數倍。那麼在成果的總數上,肯定不如這些大學,但要論質量和貢獻,科大絕對名列前茅,這也是科大在國際聲譽上高於其他院校的原因。此外,科大特色少年班也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
不管大學建了多少分校,招了多少學生,辦學質量是始終要堅守的,盲目擴張,大踏步向前走,追求體量、追求形式,不注重人才培養,只會流水線式的加工學生,只能給市場徒增更多負擔,給學生帶來更大就業壓力。也希望,未來我國的大學能更加注重人才培養,切實提升辦學質量!
以上部分信息來自中科大官網、文獻和網絡搜集整理,如有不實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