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鑲嵌畫,但你知道玻璃鑲嵌畫嘛,玻璃鑲嵌畫是採用各類著色玻璃色塊為料質通過鑲嵌工藝,製作出富有繪畫性與裝飾性相結合至的造型藝術品種。它一般表現為室內陳設的中小型壁繪畫和屏風繪畫,也可作為家具、器皿的美術形裝潢。這類鑲嵌繪畫,由於玻璃本身特殊質地的影方向,色相異常絢麗、柔美,更因色彩玻璃的閃爍光點,使畫面生動活潑。顏色可根據畫稿的需要,任壁意調配,色調極為豐富多彩,能夠創造出其它鑲嵌料質所不能達到的藝術效果。
玻璃鑲嵌畫,即是以油畫色或油墨色製成玻璃色板,再根據畫面造型需要裁製各種類型的小色塊,通過排比鑲嵌而成。鑲嵌是相傳已久的特種工藝,除以上談及的玻璃料質外,普遍使用的還有:色彩瓷片、馬賽克料片、大理石、卵石、貝殼、螺甸、金屬、玉石、木質等材料。從出土文物考查,我國鑲嵌工藝早在殷商時代的銅器上就有「錯金」和「錯金嵌玉」的裝飾紋樣出現。此後各代,工藝技巧日臻完善,料質更為多樣,紋樣設計也隨之豐富。
如配合建築群的大型「照壁」:明代山西大同玄都廟的《九龍屏風》和清代故宮、北海的《九龍壁》,其間雕飾蟠龍九條姿態生動,氣魄雄偉,色彩協調,工藝精湛,是琉璃料質的巨型鑲嵌壁飾。西方的鑲嵌工藝,也有悠久的歷史,特別是鑲嵌壁畫藝術更為突出。早在公元前三百餘年的「古希臘化時期」,宮殿建築壁面上就出現了一種代替繪畫的鑲嵌壁畫,至古代羅馬更為興盛。1979年展出於首都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突尼西亞共和國迦太基出土文物,陳列了一部分大理石鑲嵌壁畫,它標誌著千餘年前這個位於非洲北部的古國受到古希臘、羅馬的影響而自成體系的古代文化。
其中表現「劇場的一件作品,人物形象生動,情節逼真;鑲嵌石塊的排比富有音樂般的旋律,加強了裝飾效果。保存至今的古代羅馬鑲嵌壁畫,有在義大利龐貝出土的街頭音樂師》現存義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館),它用數十萬精工磨製的有色大理石小片(約一公分見方)鑲制而成,不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也代表了千百萬奴隸所創造的文明。到了中世紀,鑲嵌壁畫在教堂內壁出現,罩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這時歐洲各國的「羅馬式」「哥德式」教堂建築的窗扇上,還流行一種彩色玻璃鑲拼畫(色彩限於紅、黃、蘭、綠四種),大都表現使徒苦行;在陰森的教堂中,利用玻璃的透光,產生一種神秘感,從精神上壓抑信徒。
文藝復興初期,拜佔庭帝國拉文納、聖維達爾教堂出現巨型鑲嵌壁畫:《查王丁尼大帝及其隨從》和《皇后西奧多拉及其隨從》。主要表現皇帝與皇后朝訪教堂的莊嚴行列,構圖平板、靜止,人物形象抽象冰冷,色彩以黃金色為基調。這不外是為皇權與神權服務的作品,但鑲技細密精緻,尚有可取之處。至文藝復興盛期,由於人文主義的廣泛傳播,隨著科學的發展,繪畫藝術在取材、思想內容以及技法、材料、工具等方面均有極大的變革。
藝術巨匠達·文西通過偉大的藝術實踐,使繪畫藝術佔了重要地位,宮殿、寺院建築內壁出現了大量的蛋清膠質壁畫和後期發明的油畫壁畫,鑲嵌壁畫則少出現。但做為室內陳設的小型鑲嵌繪畫,自十八、九世紀逐漸發展,工藝技巧也日益精緻。筆者於1978年曾為天津市文物管理處鑑定一件十九世紀義大利的彩色大理石鑲嵌繪畫板,板為圓形(似圓桌面),直徑約八十公分,由純黑大理石磨製而成。中心有一直徑十五公分左右的小圓形,其中以有色大理石粒鑲嵌古代龐貝遺址風景。
色塊最大者如稻米,微者如小米粒,鑲嵌技術縝密精巧,恰似—幅小型油畫,色調近似初期印象派馬奈的風格,光影交織,非常生動。我認為畫面經過加工礫磨,平滑如鏡。圍繞畫面的圓周飾帶,上下左右各鑲一希臘神衹頭像,僅一公分的頭部,區分明暗,鑲嵌五官及花飾,清晰醒目,真是技藝絕倫。二十世紀以來,鑲嵌壁畫在拉丁美洲特別發達,墨西哥的首都各大建築群內外壁均裝潢了大面積的壁畫,鑲嵌壁畫尤佔多數,譽為「壁畫之都」。影響波及歐洲其他各國以及日本,鑲壁畫又得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