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孩子們已經通過網課把第一單元的知識學完了,在給孩子們改作業的過程中,小編發現以下幾個知識點是孩子們最容易出錯的。
第一個問題:作者「曾幾」的「幾」的讀音到底是什麼?
有的孩子讀一聲,有的孩子讀得三聲。這個也不能怪孩子,因為這個「幾」字讀音本來就存在爭議。在網課的教學中,有的老師讀的一聲,有的老師讀的三聲。幸好,後來,人教社發聲了,統一將這個「幾」讀一聲。人教社的解析是曾幾的名與字之間的關係源於《易·繫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在這裡「幾」的意思是「細微的跡象,事情的苗頭或者預兆」。此義項在《漢語大字典》裡收入「jī」的讀音下,因此「曾幾」的「幾」字應讀「jī」。
第二個問題:從「道中」看,詩人寫出遊,只寫到「去」,並沒有寫到「回」。(判斷對錯)
班上大部分孩子都打了對,可見他們並沒有弄懂這首詩的意思。這首詩前兩句「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寫的是「去」,後兩句「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寫的是「回」。「不減」是並沒有少多少,差多少,這裡是在拿歸途風光和來時風光相比較。所以「道中」既寫了「去」,也寫了「回」。
第三個問題:「千條萬條的柔柳,紅的白的黃的花,青的草,綠的葉,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爛漫無比的春天。」這句話到底是比喻句還是擬人句?
有的孩子覺得這個句子是個比喻句,因為他看到這句話裡面有個比喻詞「像」。那我們用比喻句的標準來考核一下這個句子。比喻句,意思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比喻句,要求有本體、喻體、比喻詞。如果說「千條萬條的柔柳,紅的白的黃的花,青的草,綠的葉」是本體,「像」是比喻詞,那喻體是什麼呢?有人說喻體是「趕集」,這樣與比喻句的定義是不相符合的,因為「千條萬條的柔柳,紅的白的黃的花,青的草,綠的葉」是具體事物,很常見也很好理解,相反後面的「趕集」並不是具體事物,不符合喻體的標準。這句話實際應該是擬人句,「趕集似的」將「柔柳、花、草、葉」擬人化,它們在爭先恐後地為春天增添光彩,熱鬧無比,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
第四個問題:作文《我的植物朋友》應該怎麼寫,需要寫自己跟植物交朋友嗎?
小孩子的想法總是很單純的,他們看到題目是「我的植物朋友」就以為是要寫自己跟植物交朋友的事情。這裡實際是要大家寫自己熟悉的、喜歡的植物,像朋友一樣去親近他,觀察他,了解他,將他的顏色樣子等寫具體,並寫出自己的感受。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中常見的幾個問題,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