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調節測量儀器的王昱璇。通訊員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王振亞 通訊員 田夏
名片
王昱璇,女,1999年出生,中共黨員,湖南理工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2017級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她帶領團隊參與古建築保護32處,收集古建築歷史資料15萬餘字,撰寫調研報告36份,協助施工方完成300多張修復設計圖。
故事
「老朋友,我又來看你了。」望著眼前這棟古樸的老建築,王昱璇輕輕地打了聲招呼,然後嫻熟地支起測量儀器,開始上次未完成的測繪工作。12月12日,嶽陽市張谷英村細雨濛濛,專心測量與記錄的王昱璇全然不顧粘在褲腿上的泥巴。
王昱璇對古建築的熱愛,源於兩年前在嶽陽慈氏塔的那次調研。那天,在夕陽的照射下,周圍林立的高樓熠熠生輝,而慈氏塔及周邊的老街道則顯得破敗不堪。「如果沒有古建築保護區標識牌,很難想像這裡曾是嶽陽最繁華的地區,在城市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它們還能存在多久?」王昱璇說,從那天開始,她決定花更多時間守護古建築。
如何守護?王昱璇聯合有共同興趣的8位同學組成志願者團隊,利用課餘時間到古建築所在地義務巡邏,及時查看、記錄古建築狀況;對散落在鄉間尚未納入保護單位的古建築進行勘察調研,建立信息檔案;利用暑期「三下鄉」活動到文物保護單位調研,撰寫調研報告。
「牆體空鼓剝落、木珠柱根槽腐朽、蓋瓦破碎……」翻開王昱璇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嶽陽市古建築分布情況和需要重視的問題,哪裡需加強監控,哪裡需修繕,這位20歲出頭的小姑娘如數家珍。
為實打實參與保護,2018年6月,王昱璇還學習了泥瓦活。「敲敲打打、堆堆砌砌的泥瓦活看著不難,但真正做起來並不簡單,有很多技巧要學。」王昱璇說,第一次塗抹水泥時,就被師傅訓斥了,因為她在塗抹前沒能保持基面乾淨、平整,影響了效果。攪灰、拌沙、搬磚、抹灰……那年夏天,王昱璇在練習泥瓦活過程中經常被弄得灰頭土臉。2019年夏,湖南理工學院組織修復湖濱大學遺址的一處牆體,王昱璇利用所學協助參與了泥瓦工施工,這讓她十分開心。
如今,王昱璇成了學校古建築保護團隊——超越工作室的負責人,團隊核心成員壯大到了16人,並發展學生志願者535名,還擁有5名專業指導教師,6名專家顧問。截至目前,她和團隊成員共參與古建築保護32處,收集古建築歷史資料15萬餘字,撰寫調研報告36份,協助施工方完成300多張修復設計圖。
如何發動更多人守護歷史的「活化石」?王昱璇和她的超越工作室通過開發古建築文創產品、古建築模型,舉辦手繪大賽、建築模型大賽等方式開展活動40餘次,大力宣傳保護古建築的意義。
兩個月前,王昱璇和團隊成員到平江黃泥灣大屋巡查時,遇見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當老奶奶得知他們在是開展古建築保護巡查時,激動地說:「沒想到還有人在關心這些老房子,謝謝你們!」那一刻,王昱璇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談及今後的想法,王昱璇希望更多大學生參與到古建築保護中,結成高校聯盟,將影響輻射到全國。「一個人和一個團隊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古建築保護應受到全社會的關注。」王昱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