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剛過幾天,碰巧就翻到汪曾祺先生的這篇《故鄉的元宵》。
汪老說他故鄉的元宵並不熱鬧,沒有高蹺沒有跑旱船,也沒有遊神賽會,就算有「送麒麟」,也是簡單敲鑼打鑔,沒有表演沒有動作,一點也不讓人興奮。
相比之下,我家鄉的元宵卻絕對是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這一天,不僅僅是元宵節,也是家鄉的「鬧熱」日。
我的家鄉是古老的潮州小城屬下的一個小鄉村,「鬧熱」是家鄉人最重要的遊神民俗。
「鬧熱」這天,家鄉到處張燈結彩,在各房的祠堂前面擺放香爐神龕,搭建迎神的「神前」,各家各戶在「神前」供奉雞鵝鴨豬魚等「三牲」或「五牲」,以及糕裸水果等。清晨起來,鄉人敲鑼打鼓,標旗開道,將鄉裡供奉的神明請出廟,在村子內外遊行,至「神前」供鄉人祭拜,以祈求保佑村子的興旺發達和幸福安康。
這一天,鑼鼓喧天中夾雜著不時炸響的鞭炮,整個村莊都沉浸在震耳欲聾的熱鬧中,人人都興奮著,狂歡著。
如果硬要在這一個全鄉狂歡的日子裡找到一處安靜的風景,那應該就是遊神隊伍中的標旗以及那些扛標旗的美少女了。
北大教授陳平原是潮州人,他曾寫過一篇關於家鄉的春節記憶,就特別提到這些扛標旗的少女,說標旗隊「鬧中取靜、武中有文、俗中帶雅」,少女們「既不唱,也不跳,只靠身姿與面容,還有肩上的各色標旗,吸引著無數圍觀的群眾。」
昨天與閨蜜閒聊,說起這些年看過的家鄉美女,大家都不約而同說到扛標旗的少女。聽說有些鄉村還要選出最美的少女扛頭標(即第一支標旗),去年有幾個面容姣好的少女甚至因為扛標旗而成了網紅,所以即使標旗隊不熱鬧,卻也是人們心目中值得一看的亮麗風景。
除了熱鬧,大概能讓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好吃就是好玩,在汪老的記憶中,元宵有吹糖人,有捏麵人,而最好玩的,則是晚上的點燈和看圍屏了。
元宵是燈節,點燈的習俗南北皆有。我家鄉也有「吊燈」的習俗。每年正月十二開始,各家前一年有娶妻添丁的,都要到祠堂「吊燈」,也即在各多宗祠廳堂所設燈位上,擺放祈福的燈屏,以告先祖及接受親戚道賀,這些燈屏擺放到元宵當日祭祖拜神,第二天再撤下並分送給親戚鄰居,讓大家沾沾喜氣。
潮州話中「燈」與「丁」同音,「吊燈」其意在慶祝添丁之喜以及祈求子嗣綿延,人丁興旺。值得一提的是「吊燈」所吊的燈屏,裡面擺放的是「塗安仔」,也即泥塑,而且這些「塗安仔」並不是隨便放的,每一屏「安仔燈」其實就是一個傳說,一個故事。我印象中有「穆桂英掛帥」、「呂蒙正彩樓記」、「桃園三結義」等,都是傳說中的happy ending故事,其實也是取個好意頭。
除了「吊燈」,「營花燈」也是很熱鬧的元宵民俗。不過,「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在潮州,相鄰兩個村營燈的風俗也不盡相同。有在各家各戶門口吊放燈籠供人觀賞的;也有元宵晚將全鄉男丁集中在一起,手提燈籠遊行的;也有將燈籠綁在整條甘蔗的蔗尾處,連結成蔗燈巷的……
潮州「營花燈」的習俗歷來盛行,聽說起源於明清時期,潮劇《荔鏡記》中就有「看燈」一折,講的是明朝泉州書生陳三元宵節路過潮州,看花燈時邂逅美女黃五娘,互生情愫,勇敢追求愛情的故事。今年中央電視臺元宵晚會中的戲曲表演,也選了這一折潮劇,看看它的唱詞,你就能對潮州「營花燈」的熱鬧略窺一斑。
「人物往來如流水,家家結彩掛燈屏。
火樹銀花,錦繡珠璣。
今夜燈明月團圓,琴弦笙簫,真箇是鬧滿街市。」
家鄉的元宵,就是這樣,鬧滿街市!
(本文所用圖片部分由友人提供,部分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