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名經常乘飛機出行的乘客爆料,他們在乘坐國內航班時「吃不飽」,航空公司提供的餐食質量和種類與以前相比,嚴重縮水。
有網友表示,在飛行途中,中午只發了一塊三明治和一瓶礦泉水,傍晚只有三袋小零食;飛機餐在人們的印象中,算不上不難吃,有些航空比如川航,甚至是出了名的好吃。近期各大航空飛機餐集體縮水,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被縮水」的飛機餐
據了解,飛機餐一般是民航飛機在航程中供應給乘客的餐飲。菜式由航空公司預定,一般由指定供應航機飲食的機構供應,在機場附近製作,並直接運送至航機上,在航程中途飛機穩定時由空中服務員放在手推車上分發予乘客。不同等級客位的飛機餐,在菜式、分量和成本方面都有差別。
經濟艙的飛機餐一般是快餐為主,不算難吃至少能果腹,頭等艙的質量則比較高。但近日經濟艙的乘客反映:連快餐也吃不上了,「傍晚從重慶飛上海,2個小時的航程,中途只發了三袋小零食,堅果和小麵包。」
那頭等艙是什麼待遇呢?一位購買了上海虹橋飛往北京的國航航班的網友表示,全價為5810元的公務餐,提供的是兩片肉、一片生菜的三明治,另外是5片水果兩塊小點心。
但乘坐早班南航飛上海的乘客表示不服:我們發的是大肉包子!密封機艙幾百號人一起吃豬肉包子,想想就要……
如此做法是否合理?航空公司做法引爭議
要知道早期飛機餐就是以西餐為主的,近幾年才開始提供地區性菜式,例如四川航空供應的川菜小食。在中長途的航線中,可能會提供不止一頓飛機餐。在兩餐之間還會提供一些杯麵等食物。國內兩個小時左右的航線,則提供一些小食、點心、三明治等,價格都包含在機票內。
現在各大航班把兩餐中間的小食當成了正餐發給乘客,乘客肯定會有情緒。畢竟「簡化餐食可以理解,但並不是降低餐食標準」「再壓縮只能吃壓縮餅乾配涼白開了」。
在機票價格沒有明確變化的情況下,航空公司壓縮餐食導致不少乘客猜測:這一措施是航空公司為了降低運營成本。但也有一些網友表示理解,「航空公司不是為了降低成本,而是繁瑣的餐食準備過程,使乘務員都沉注於準備餐食和發放餐食,安全問題不能及時發現解決。」
但又有網友問了:難道製作簡單的快餐就不需要發放了?乘客吃完的垃圾就不需要回收了?
民航局:擬刪除關於空中餐食的相關條款
就在今年三月,上海曾發布了一份針對8家航空公司的旅客滿意調查,結果顯示:飛機餐是消費者最不滿意的三個環節之一,滿意度得分僅為64.6分,在各項服務中墊底。以國航為例,僅在2018年就被環保處罰6起。
縮減飛機餐到底是為了安全還是為了縮減成本呢?相關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國內較大的幾家航空公司均更改了機上餐飲的服務內容,與飛行安全有關。但航空公司壓縮成本的行為也無法忽略,2018年旅客運輸量增長了10.9%,飛機也增加了343架。
有業內人士指出,飛機餐縮水是為了貫徹民航局的相關規定。8月19日,國航曾發文稱:為了確保安全,實際飛行時間70分鐘以下航班只配備小平瓶裝飲料等,同時餐食種類調減為使用無需回收的餐食呈現方式等。
從民航局官網了解到,目前民航局正在修訂《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擬刪除關於空中餐食的相關條款。航空公司可根據市場需求自行決定是否在航班上提供餐食服務。
寫在後面:對於這些規定或舉措,乘客並不買單。有網友認為「為了安全」是藉口,只要用心,安全與優質服務可以兼得。還有部分網友乾脆表示「短途航線如果降低服務,那就可以改坐高鐵了」。
你覺得航空公司的做法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