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麵,又稱之為意粉,是西餐品種中最接近中國人飲食習慣,最容易被接受的。關於義大利麵條的起源,有說是源自古羅馬,也有的說是由馬可·波羅從中國經由西西里島傳至整個歐洲的講法。 作為義大利麵的法定原料,杜蘭小麥是最硬質的小麥品種,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質、高筋度等特點,其製成的義大利麵通體呈黃色,耐煮、口感好。義大利麵的形狀也各不不同,除了普通的直身粉外還有螺絲型的、彎管型的、蝴蝶型的、貝殼型的林林總總數百種。
Spaghetti (長形義大利麵)
Spaghetti是最傳統的義大利麵形狀,也是我們平時最常見到的一種義大利麵。它是義大利麵中的基本款,也是一款比較百搭的義大利麵,既可以搭配由番茄製成的紅醬或以羅勒與橄欖油為主料的青醬,還可以與芝士、奶酪一起搭配,不過最常見的是加意式番茄肉醬一起食用。
Capellini (天使的髮絲)
Capellini是比Spaghetti更細一點的面,因為形狀細長金黃,就像傳說中天使的秀髮所以又叫做「天使的髮絲」(Angle Hair)。Capellini適合搭配清淡或是較稀的醬汁,如橄欖油及剌山柑醬或是由海鮮製成的醬汁。如果用太過濃鬱的面醬,可能吃幾口就會覺得膩了,而且配料的味道太濃,會完全蓋掉面的美味。又被叫做Angel Hair,比我們常見的Spaghetti更細更長,比國內的龍鬚麵差不多細,口感像粉絲一樣綿軟,適合搭配味道清新的食材,不過喜歡有麵條嚼勁的人可能會覺得太軟了。
Fettuccine (義大利寬面)
Fettuccine看著有點像我們平常吃的河粉,但Fettuccine嘗著更有彈性和嚼勁。製作原料主要有義大利寬面、松露、洋蔥等。
Penne (斜管面)
Penne兩頭尖尖的,其斜口處類似於鵝毛筆筆尖的造型,中空部分與表面淺刻紋可最大限度地鎖住醬汁的美味。不僅可以加番茄、大蒜、食用油和紅辣椒來調製最古老的義大利菜式,還可以配合肉末、洋蔥、西芹、胡蘿蔔和番茄調製成波倫尼亞菜式。
Fusilli (螺旋粉)
Fusilli就像放大版的螺絲釘,其螺旋的形狀,能更好的將醬料捲起,是最適合用於製作沙拉的義大利麵形狀之一。
Farfalle (蝴蝶結面)
蝴蝶結面,面如其名,形狀就像一個個蝴蝶結,因為造型可愛所以深受兒童和女生的喜愛。它最適合搭配番茄與奶油製成的醬汁,或是由各種蔬菜烹飪而成的醬料。
Conchiglie(貝殼面)
貝殼面顧名思義,就是形狀像貝殼的面。它適合搭配細碎的肉醬或鮪魚醬,簡單的奶油醬也是不錯的選擇。較為細緻的小貝殼面可以用來料理麵條湯,或是用於意式油醋醬汁的沙拉中。
千層面(Lasagne)
千層面通常是由新鮮麵皮,中間夾入肉餡、奶酪或是蔬菜層層疊起,大多為方形,用焗烤的方式料理而成,有時還會淋上一層用無鹽奶油製成的白醬汁。
Ravioli(義大利麵餃)
很驚訝吧?義大利麵餃竟然是意面的一種!Ravioli就像方形的餃子,不過義大利人很少放肉餡在裡面更多的是放乳酪、火腿、雞蛋或其他蔬菜餡。和中國餃子不同的是Ravioli餃子餡的味道和餃子外醬汁的味道裡外的搭配非常重要。餃子餡的味道清淡,則需要用醬汁豐富的味道來配合和補充,如此才能完成口感的完美融合。
Orecchiette(貓耳朵)
這款小巧精緻的意面,首先用杜倫小麥麵粉與高山泉水按特定比例均勻調和,然後用銅製模具,手工擠壓塑形,成為一片片可愛的「貓耳朵」。內軟外韌的面體具有獨特的咀嚼感與迷人的麥香,不論是搭配醬汁作為主食,還是加入橄欖油與其他食材拌成沙拉作為配菜,都十分適宜。
Vermicelli
這個詞的意思是「小蟲子」,這種麵條的粗細介於Spaghetti和Capellini之間,不過每根麵條只有不到5釐米,所以看起來像一條條小蚯蚓。
Bucatini(吸管面)
說是細長面不合適,這種面比Spaghetti更粗一些,而且麵條中間是空心的,很容易鎖住湯汁,麵條口感很有彈性,也適合清爽的料理方式。
Linguine(扁細面)
字面意思是「小舌頭」,這也是種細麵條,不過是扁的,看起來像國內的寬掛麵,口感也相似,韌性介於Spaghetti和Capellini之間。相比較細面,很多口味重的吃貨們更喜歡寬面、寬粉,不但鎖得住更多的醬汁,也更有嚼勁。
Fettuccine(經典寬面)
這是寬面中的經典,寬度大約在0.8-1.5cm,看起來像南方的河粉,傳統的吃法就是海鮮奶油意面啦。
Pappardelle
這種麵條比Fettuccine更寬,寬度在2.5-3cm,在義大利也很普遍,適合各種醬汁,也很有嚼勁。
Tagliatelle(意式乾麵)
這種麵條比Pappardelle會略窄一些,與白松露搭配是經典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