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晚,鹽城阜寧公安微警務微信公眾號通報:
2020年12月13日15時許,阜寧公安110接到群眾報警,縣城觀湖書院小區居民徐某(女,46歲)死於家中。接警後,公安機關迅速組織警力趕赴現場開展調查處置。
經初步調查,12月12日上午,徐某兒子楊某(男,17歲)因不服家庭管教,與母親發生爭吵,後在肢體衝突中致其母死亡。12月13日19時許,公安機關將潛逃的楊某抓獲歸案。日前,此案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又一起悲劇!觸目驚心、發人深省。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我們的教育,尤其家庭教育怎麼了?各種質疑,紛沓至來。生命只有一次,任何質疑都無法挽回逝去的生命。希望這個家庭能夠儘快度過難關。為這個破碎的家庭深深悲嘆的同時,為人父母的我們,是時候該好好警醒了。
天底下最難的事,莫過於為人父母。如何管教孩子,這的確是一個千古難題。沒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白巖松說過:不是當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父母,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的大行當。
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那麼,究竟應該怎麼管呢?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Jane Nelsen)的《正面管教》一書,幫助許多父母學會了運用正確有效的方式教育孩子。這本書不僅在美國暢銷400多萬冊,同時還被翻譯為16種語言暢銷全球,是非常經典的親子教育書籍。
01
什麼是「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驕縱的方式。正面管教會讓你和孩子共同制定一項規則,而這種規則對你和孩子都有利。這樣,你和孩子都會有動力執行下去。
我們先看看這個小故事: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時,有一天,在操場看到一個男孩,拿半塊磚頭要打另外一個男孩。他馬上制止那個學生,學生立刻把磚頭放到了地上。
臨走前,他讓那個男孩10分鐘後去校長室。
過了一會兒,陶行知回來了,拿出一塊糖,對男孩說:「這塊糖是獎勵給你的。」
孩子不敢要,陶行知說:「我看到你要打人,制止你,你馬上就把磚頭放下了。這塊糖獎勵你尊重師長。」
接著,又拿出第二塊糖說:「這也是獎勵給你的。」孩子仍不敢要。陶行知接著說:「我剛才讓你10分鐘後到校長室,現在還不到10分鐘,這塊糖獎勵你遵守時間。」
然後陶行知又拿出第三塊糖說:「這塊糖還是獎勵給你的。」孩子還是不敢要。陶行知接著說:「我剛才去調查了,你打那個男孩是因為他欺負女生,你有正義感,見義勇為。這塊糖獎勵你見義勇為。」
男孩哭著說:「校長,不管怎麼說,我打人不對,我錯了。」
校長拿出了第四塊糖說:「你已經主動承認了錯誤,我們的談話結束了。」
以上這個故事,很好的詮釋了什麼是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不提倡粗暴的懲罰。因為粗暴的懲罰,會導致孩子出現憤恨、報復、反叛或者退縮的行為。
簡·尼爾森指出:經常受到懲罰的孩子,容易變得叛逆或者懦弱無能。另外一種極端就是:因為長期壓抑,堆積了很多不滿,最後孩子變得暴躁叛逆,什麼事情都和身邊的人對著幹。
02
啟動「積極的暫停」
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生氣是本能,控制怒氣是本事。你和孩子產生分歧,當感覺到你們之間的關係稍微有點緊張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正面管教的利器——啟動「積極的暫停」。
「積極的暫停」不是懲罰,而是給孩子和自己一個冷靜期,然後分析孩子的需求,給孩子更多鼓勵。
1. 讓孩子適應「冷靜期」
讓孩子明白「暫停」的好處,以及「冷靜期」的價值,最好的做法就是以身作則。比如:暫時離開,看看窗外,腹式深呼吸,翻翻書……讓自己冷靜下來。
2. 讓孩子自己布置他/她的「暫停區」
「暫停區」是一個能幫助孩子冷靜,甚至心情變好的區域。
比如:去玩具區搭搭積木,去閱讀區看看書,躺在沙發或床上休息,或聽聽喜歡的音樂,等等。
讓孩子自己布置「暫停」區,我們尊重孩子意見的同時,可以給予一些好的建議。比如說:「寶貝,你這個主意不錯,媽媽覺得這樣會不會更好一些呢?」
3. 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經歷「積極的暫停」後,孩子和自己會感覺慢慢好起來。如果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我們需要與孩子一起積極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03
「贏得」孩子的4個方法
1. 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語氣和善。
2.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
3.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4. 讓孩子專注於解決問題。
如何「贏得」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放下我們的主觀想法,從孩子的角度,感受他/她的感受,和他/她共鳴。
以下是陽光讀三年級時,我和他之間的一次對話:
我:「寶貝,你今天是不是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兒?」
陽光:「叮噹弄壞了老師送我的賀卡。」
我:「哦,你一定很喜歡那張賀卡吧,的確很可惜。」
陽光:「是的,賀卡是老師親手做的,他要回美國了,我們都不捨得他走……」
我:「哦,這是一張獨一無二的賀卡,以後要見老師真是不容易了,媽媽理解你的心情。」
陽光:「老師給我們留了他的電話和郵箱,以後我們可以視頻和寫信。其實叮噹不是故意的……」
我:「太好了,還可以聯繫老師。你想怎麼修補賀卡呢?」
陽光:「我們先用膠條補好缺口,再把賀卡放在厚厚的書本下,平整褶皺。」
04
矯正錯誤的「三R原則」
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對待錯誤。
1. recognize:承認我犯了個錯誤。
2. reconcile:和好,我向你道歉。
3. 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我陪陽光買書時,我們之間的一次對話:
我:「寶貝,對不起,我剛剛接了這麼久的電話,沒顧得上理你,原諒媽媽,好嗎?下次我陪你挑書時,如有電話,我儘量長話短說。」
陽光:「媽媽,沒關係。以後挑書,如果有電話,您可以告訴對方正陪我挑書,可以稍後再打過去呀。」
我:「非常好的建議,如果有的電話實在不好推辭,你可以提醒我,通話不超過5分鐘好不好?」
陽光:「5分鐘,好的。」
05
錯誤背後的「4個玄機」
孩子犯錯並不可怕,我們不要直接批評孩子,只要找到孩子錯誤背後的玄機,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1. 尋求過度關注
孩子們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認為只有得到特別關注的時候,自己才是重要的。
2. 尋求權力
孩子們覺得只有自己說了算的時候,才有歸屬感。
3. 懲罰和報復
報復心理是想要父母受到和自己一樣的傷害,以牙還牙。
建議:一定要先傾聽孩子的觀點,問問孩子感覺怎麼樣,受到了什麼傷害。然後要對孩子做出彌補或者解釋,安慰孩子,表達你對孩子的愛和重視。
4. 自暴自棄
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或者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時,一般都很消極。我們對孩子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要鼓勵。通過言語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一直都很關愛他、也充分相信他會越來越好,慢慢幫助孩子恢復信心。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託爾斯泰認為:「兒童自出生到5歲這段時期,在他的智慧、情感、意識和性格等方面,從周圍世界中所攝取的,要比他從5歲到一生終了所攝取的多許多倍」。
教育,是國之根本,要從娃娃抓起。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終身的老師。只有「活明白你自己」,才有可能「管教好你的孩子。」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修行。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和孩子一起修好,以生命健康為核心的「為生之道」;以生命價值為核心的「為人之道」;以生命智慧為核心的「為學之道」。
最後,將我最喜歡的這首詩送給大家:
你的孩子,
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
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
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
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