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城市化的步伐越來越快。交通擁堵如何化解?垃圾怎樣處置?空氣、水怎樣才能更清潔?住宅如何更節能環保?這些都是上海這座大都市所面臨的問題。上海世博會上,許多國家帶來了城市發展的先進理念和技術,其中的城市最佳實踐區更是以數十個城市案例,演繹「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這幾天,記者走進世博場館深入採訪,尋找這些問題可資借鑑的答案。
人口不斷膨脹,物資消耗日增,越來越多的垃圾如何處置?這是當今世界各大城市共同面臨的難題。上海和許多城市一樣,主要採取填埋方式處理垃圾。但這要大量佔用土地,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腳下除了垃圾還是垃圾,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2009年,全市家庭日均產生垃圾1009噸;2000年,這個數字為2970噸。10年減產三分之二。」昨天,記者在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臺北案例館看到的一組數字令人驚訝。更神奇的是,臺北市今年就有望實現「零填埋」,也就是說,從此這個城市將不再為垃圾所累。這一切,是怎樣實現的呢?
全館最後一個展廳的一角,展示的是臺北市十年來「垃圾減量、回收、再利用」的實踐。
隨袋收費垃圾越扔越少「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臺北市政府環保局顧志康先生告訴記者,為減少生活垃圾產量,臺北實施了嚴格的垃圾分類和垃圾費「隨袋徵收」等有效舉措。
他說,1996年臺北推行「垃圾不落地」行動,培養民眾形成定點送交垃圾的理念和習慣。2000年,推出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辦法,要求市民使用收費垃圾袋,除了不收費的廚餘垃圾,別的垃圾,扔得越多收費越高。可回收的家庭垃圾,如紙、塑料、玻璃、易拉罐、舊衣服、廢電池、舊家電等,都可以免費送交,前提是必須分類。
講解員林春霞告訴記者,在臺北,一輛輛垃圾車每晚會定點在大街小巷穿梭。她和鄰居們一聽到動聽的《致愛麗絲》樂聲,就拿著理好的一包包垃圾去送交。垃圾車不同時間會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錯過一趟也不要緊,過兩個小時,垃圾可以交到另一個地方去,都不遠。廚餘垃圾和收費垃圾每天都可交,其他則根據日程表回收。
一開始市民也覺得麻煩:居住小區沒有垃圾桶,扔垃圾必須定時定點!但時間一長就習慣了,垃圾也越扔越少。一戶家庭月均垃圾費,從最初的150元新臺幣(合30元人民幣)降到現在的50元新臺幣(合10元人民幣)。
「如果有人把收費垃圾混在可回收垃圾和廚餘垃圾裡怎麼辦?」記者問。「有稽查員監督,其他居民也會舉報。」林春霞說。
物盡其用城市不產垃圾如今的臺北市民發現,城市裡原來可以沒有「垃圾」:舊家具、舊自行車整修後可作「二手貨」出售;焚燒垃圾的灰渣可做環保水泥等。林春霞指著腳下的灰色地毯說:「喏,這用的就是垃圾灰渣原料。」顧志康說,「廚餘垃圾」也能物盡其用,有的可以餵豬,有的可以製成肥料,免費發給市民養花。
臺北案例館館長陳慶安說,2005年全球100多個城市籤訂了《舊金山綠色都市宣言及城市環境協議》,共同承諾2040年實現垃圾「零填埋」目標,臺北市今年可望達成,提早了30年。
由於垃圾減量,臺北市規劃中的第三座垃圾填埋場已無需興建。
上海嘗試垃圾分類收集紅、黃、藍、綠分別表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玻璃」「有害垃圾」,本市的不少小區都已安放四色或雙色分類垃圾桶,馬路上也隨處可見分「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的垃圾箱。自2008年起試行垃圾箱分類以來,本市生活垃圾分四類扔的居住區已達3738個。「其他垃圾」由環衛部門每天清運,玻璃和有害垃圾則定期清運,可回收物由物業、保潔人員處理。去年本市共有40噸有害垃圾得到無害化處理,回收並資源化再利用的玻璃1300噸、飲料紙包裝1244噸。
但總體上,上海市民垃圾分類意識還不強。不少家庭每天都要扔一兩包垃圾,裡面菜皮骨頭、廢紙塑料、瓶瓶罐罐,什麼都有。原因一是「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二是缺少像臺北這樣「隨袋收費」的強制性手段……
國務院已出臺有關規定,《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收運處置管理辦法》也於2008年11月實施,規定「本市即將實行生活垃圾收費」,但收費具體方案仍在準備。
環保人士先推乾濕分類推進垃圾分類還有何好辦法?長期致力於推廣垃圾分類、循環經濟的食品包裝企業利樂中國的副總裁楊斌提出了一個新鮮的建議:不妨先進行乾濕分類。
楊斌說,垃圾分類要視不同的條件而定。發達國家分得很細,好處是有利於後端的回收處理,但在中國可操作性不大,一方面全民意識不強,另一方面回收體系沒有跟上,現在的主要回收渠道是民間的拾荒者大軍。所以,我們的垃圾分類可以先從乾濕分類做起。即在廚房放一個較小的垃圾桶,盛放「溼的」餐廚垃圾;外面放上另一個垃圾桶,盛那些不可降解的幹垃圾。「溼垃圾」可每天倒,「幹垃圾」則滿了再倒。這樣,回收人員從「幹垃圾」中再分類就容易多了,能回收的也更多。這樣,對市民的宣傳教育也容易得多,做起來也容易得多。
讓城市垃圾變得越來越少,除了政府的推動外,也離不開市民的整體素質和環保意識。「每一個人的小小努力,造就城市的不平凡。」這是臺北案例館給我們的啟示。
(來源:新民晚報)
(本文來源: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