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知名企業家郭臺銘的一句話曾經讓臺灣年輕人心碎了一地。郭董說:「臺灣有很多年輕人,以開咖啡廳為滿足,這樣的想法有些不可思議。」年輕人聽了很生氣:我們為什麼這麼愛開咖啡廳?為什麼以開咖啡廳為滿足?是因為就算我們是天才,也成不了郭臺銘、王永慶,我們不是被父母要求去考公務員,便是進「血汗企業」被剝削,薪水10年不漲,天天加班窮忙,在哪兒都升遷無望,我們是逼不得已!
低薪 40歲以下75%的人想單幹
在臺灣,不管大學學的是什麼,想開咖啡廳的人的確不少,能開起來也不容易。近日,臺灣求職網站「1111人力銀行」公布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40歲以下的人中有75%想自己創業或已經單幹,其中21歲至25歲想創業的高達78%,26歲至30歲的有70%,31歲至35歲的有71%。
創業聽起來與才華、活力、希望有關,但這項調查顯示,年輕人想創業的主要原因是低薪!算上獎金、福利,臺灣現在平均月薪為4.8萬元(新臺幣,下同),其中有六成在4萬元以下。11月臺灣「主計處」公布的數字顯示,有305.1萬人月薪未達3萬元,約佔全體受僱者的34%。一位接受記者採訪的企業家表示,他1979年大學畢業時起薪2萬元,工作兩三年後漲到3萬元,現在30多年過去了,物價、房價已漲了幾番,年輕人的薪水還在兩三萬元之間,等於不進反退。
低薪已經成為臺灣多年的話題,也是經濟學者研究不完的課題。大抵為經濟衰退、投資不振、彈性勞動力增加、自動化與人工智慧取代低技術工作等,哪一項都難擺平,年輕人困在低薪裡苦悶無望。還有為數不少的年輕人連低薪的工作都沒有,臺灣主管部門今年10月份的統計數字顯示,20歲至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2.33%,是平均值3.75%的3倍,在各年齡層中最高。低薪和高失業率,再加上網絡、大數據為年輕人提供了新的機會,將年輕人推上創業之路。
因此,郭董看不上的咖啡店成了年輕人的嚮往之地。企業不留爺,自有咖啡店。調查顯示,臺灣年輕人選擇的創業項目排前三的是小吃,佔24%;飲品,佔20.3%;網購,佔20.2%。
哀嘆 90%的創業者1年關門
低薪無望,單幹成風。臺灣經濟部門統計數字顯示,每年新登記開辦的企業近10萬家,但1年內倒閉者高達90%,5年內倒閉者高達99%,可謂百死一生。一位研究者分析,青年創業受挫原因,一是資金準備不足,在沒有達到獲利點的時候,就被租金壓垮;二是創業模式雷同,競爭者眾,做不出特色便沒有市場;三是個人管理經驗和專業知識不足,用喝咖啡的心態經營不好咖啡店。
創業的原因除了低薪外,還包括個人愛好和自我實現。但愛好不等於能力,自我未必成功。一位仍在苦撐小店的創業者向記者描述她的感受:「過去恨薪水低,現在零收入;過去恨朝九晚五,現在朝五晚九;過去嫌假期少,現在根本沒假期。」但做回上班族她又不甘心:「那樣的日子真沒希望,現在雖然更艱難,還有期待,至少我有成長的機會。」
已經關門的創業者自評失敗原因為地點差,佔51.5%;客源不穩定,佔45.5%;商品不符合市場需求,佔27.3%。調查者對此分析認為,創業最忌倉促行事,一定要做好專業技術和心理上的準備,相對於打工,創業者起步前要花更多時間準備,預想很多問題,才能在壓力來時頂得住。
想開一家成功的店,哪怕再小都不容易,以在臺北開一家咖啡店為例,有人列出最低開銷帳單:裝修和桌椅120萬元、房租押金10萬元、冰箱5萬元、咖啡機和烤箱等30萬元、冷氣設備25萬元、灶具和餐具25萬元、周轉金40萬元。調查顯示,年輕創業者的資金77%是來自個人和家庭積蓄,承受的營利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解決年輕人低薪問題,臺灣當局鼓勵年輕人創業,設立了多個創業貸款項目,比如「中小企業處」管理的創業貸款,如申請開辦費可貸200萬元,周轉金可貸300萬元,購置和修繕廠房和營業場所可貸1200萬元。但大多數人還是選擇自籌資金,一是申貸手續太繁瑣,二是需等候較長時間,最重要的還是怕創業不成反負債。(北晚)
來源:東南早報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