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射天文黑科技衛星:對天文探測意義重大,能「看到」引力波...

2020-12-11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12月1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個名很長、還有點拗口的衛星到底採用了哪些黑科技,又可以探測哪些天文現象呢?

據報導,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兩顆小衛星採用共軛軌道的星座布局,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此外,GECAM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地球電子束等日地空間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數據。

為了利於科學傳播,GECAM暱稱為「極目」,兩顆衛星「小極」和「小目」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快速下傳並發布觀測警報,引導國內外科學家利用各類望遠鏡進行觀測。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宇宙暗物質暗能量組首席科學家陳學雷1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引力波於2015年被探測到第一個事例,後來人類又探測到了很多這樣的事例。可以說在引力波問題上,天文學經過很長時間攻關,終於取得突破,現在開始進入一個繁榮時期,對它有了大量觀測。

陳學雷解釋稱,通常是兩個緻密的天體,比如兩個黑洞,或兩個中子星,或一個黑洞和一個中子星,二者離得很近時,它們最後會併合到一起。在併合時,它們最後會繞著轉若干圈,在這個過程當中,會釋放出比較強的引力波信號,而這一信號被人類探測到了。陳學雷表示,這些天體碰撞到一起,在發出引力波的同時,也可能產生通常我們所說的光信號。光其實是一種電磁波,廣泛地說就是電磁信號,發出來的光有可能是伽馬射線,也可能是可見光或者紅外光,甚至射電信號。上述情況在不同的過程中都有可能產生。

據介紹,兩個黑洞併合的時候,是不是一定會產生這種電磁波信號,現在大家還不清楚,因為單純從最簡單的黑洞性質來看,只有引力波信號,沒有別的信號。但黑洞周圍也有物質和電磁場,某些情況下也可以產生電磁信號。如果是兩個中子星撞到一起的話,就可以產生很強的信號。一個知名的例子發生在2017年,當時有兩顆中子星撞到一起,被人類看到了。對於這種現象,我們管它叫「引力波信號電磁對應體」,在同一個事件當中,它既釋放出引力波來,同時又會閃一下光,可能是可見光,也可能是別的波段的光。

陳學雷表示,中國發射這兩顆衛星的想法,也是在引力波被發現後產生。當時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科學家提了一個想法:引力波探測在國外已經做成,我國如果想要在引力波本身探測上有所突破不一定能馬上做成,因為相關技術還是很複雜的。但如果我們發射一種尋找引力波對應電磁信號的衛星,就可以用一些我們已經掌握的技術。從這一想法被提出到現在發射,不過四五年時間,進度非常快。可以說我們抓住了「戰機」。對於「極目」這個暱稱,陳學雷稱,通俗地講,這兩顆衛星也可以被稱為「能看到引力波事件閃光」的衛星。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是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專項一期部署發射了「悟空」「墨子」「慧眼」「實踐十號」等科學衛星。二期還將有多個空間科學衛星計劃。

相關焦點

  • 中國引力波探測方案天琴引熱議:繞地球在太空中架起「豎琴」
    那麼,美國和歐洲已有類似的探測計劃,為什麼我們還要制定實施天琴計劃?相關專家提出的問題,又如何解決?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好奇和疑問,聯繫到天琴計劃項目專家,探尋「天琴」的奧秘。獨闢蹊徑的「中國方案」學界普遍認為,引力波的發現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一項重大突破。它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扇大門,甚至可能揭開宇宙誕生早期的奧秘。
  • 我國或將擁有三套重力波探測衛星,可進行全時全天域探測
    引力波研究是當今天文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它能揭示宇宙空間結構、大型天體活動、介質和電磁波的空間傳播以及宇宙形成和演化等方面的許多問題。關於重力波的空間探測,我國又有好消息傳來,12月10日4時14分,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一箭雙星」發射了兩顆衛星並成功進入軌道,這兩顆衛星被命名為「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懷柔一號」科學衛星成功發射
    2019年8月31日,二期專項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成功發射,邁出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奠基性的第一步。 此次發射的衛星由2顆小衛星組成。它們採用共軛軌道的星座布局,將全天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
  • 中國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太極」各進一步 與國外競爭白熱化
    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而「太極一號」衛星則更早一步,於2019年8月31日成功發射。這兩顆衛星的順利運行標誌著中國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和「太極」計劃各進一步。
  • 你不能錯過的十大天文事件,你知道多少?
    2017年引力波領域獲得了很多進展,比如這一年多次探測到了引力波事件,其中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是來自雙中子星併合的引力波事件。這一次事件之後開啟了很多的第一次,比如說我們不僅看到了引力波,也看到了引力波的電磁波對應體,算是開啟了天文學當中的多信使觀測時代。也許你們現在在問,什麼是電磁波,什麼是引力波?
  • 首次確認37億光年外「幽靈粒子」源頭,引力波後又一重大天文事件
    可中微子本身對於人類探索宇宙來說意義重大,它和引力波一樣,都攜帶了許多重要信息。因此,自引力波之後,人類探索宇宙的下一個重大發現也被認為或許就藏在宇宙中微子中。科學家們通過對這樣的中微子進行研究,可以一直追溯至產生它的銀河系外事件,可能還包括宇宙深處最高能的事件。所以說,捕獲(實際不能真的「捕獲」,只是收集中微子撞到探測器時探測器傳回的數據)並研究這類源自太空深處的中微子,對天文工作來說則至關重要。
  • 發射引力波爆高能監視衛星,有什麼用途?
    長11發射成功了引力波暴和太空高能監視衛星。其實這顆衛星的全稱是「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按照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個人的理解,這顆衛星可能對引力波的爆發和太空中的其他高能射線的爆發都有全天候的監視作用。
  • 引力波探測,數據處理技術在「助跑」
    「在愛因斯坦時代,如果有足夠先進的實驗手段和計算手段,可能100年前就探測到引力波了。」清華大學LIGO(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科學合作組織工作組成員都志輝在17日舉行的清華大學引力波成果發布會上說。  16日22時,科學家宣布首次直接探測到雙中子星併合產生的時空漣漪,這是人類第5次發現引力波信號。
  • 中國向太空發射了一個「球」:這個球形衛星充滿黑科技
    國內第一次在太空發射任務中使用和驗證空間帆球技術。球狀結構讓衛星體積增大了數倍,如同為衛星展開一面「風帆」。帆球既可作為衛星的太陽能電池板,未來也可作為衛星通信的大型天線,球狀結構相比傳統設備更輕,發射前的體積也更小。
  • 【鈦晨報】全球各大天文機構將於今晚聯合發布重磅消息,涉及引力波...
    【鈦媒綜合】日前,全球有數十家天文機構準備在今天(16日)同時發布重大消息,宣布關於「此前從未觀測到的」引力波新發現。從今晚10點開始,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將在美國華盛頓的國家記者俱樂部舉行媒體活動,邀請世界兩大引力波研究團隊——「雷射幹涉儀引力波觀測臺」(LIGO)以及Virgo研究團組的科學家們,以及來自全球各地大約70個天文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參加活動,宣布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
  • 十個天文故事講述2019(下)
    TOP10 /引力波探測進展: LIGO發現黑洞和中子星合併, 太極和天琴引力波先導衛星發射 美國地基引力波探測裝置Advanced LIGO從2015年9月開始運行到現在已超過4年,這是第一次探測到中子星和黑洞併合事件。 2016年2月,當LIGO宣布在2015年9月14日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時候,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驚:100年前愛因斯坦曾經預測過的微小時空波動終於被探測到了。
  • 我國三大引力波探測項目,有望突破基礎科學,就是有點燒錢,這錢值得...
    在我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GECAM)發射之際,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引力波的相關情況。 研究引力波,一是為人類打開另一扇研究宇宙的大門,是基礎科學的突破;二是預示人類即將邁入時空領域;三是可以促進精密儀器的發展。這些研究,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對於全人類未來發展,意義都非常重大。
  • 中科院正按規劃路線圖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
    當天,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福州舉行開幕式。吳嶽良在會上做題為《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與「太極一號」衛星技術驗證結果——「太極一號」邁出奠基性的第一步》的主旨報告。  中科院從2008年就開始前瞻論證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可行性,經過多年科學前沿研究,提出了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確定「單星、雙星、三星」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和路線圖,並於2018年8月在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立項實施「太極計劃」單星工程任務,「三步走」的第一步正式啟動實施。
  • 我國三大引力波探測項目,基礎科學突破還遠嗎?就是項目有點燒錢
    在我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GECAM)發射之際,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引力波的相關情況。研究引力波,一是為人類打開另一扇研究宇宙的大門,是基礎科學的突破;二是預示人類即將邁入時空領域;三是可以促進精密儀器的發展。這些研究,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對於全人類未來發展,意義都非常重大。
  • 為引力波探測「加速」 中國清華團隊追求「快到極致」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記者全曉書)沒有任何天文物理背景,計算機科學家曹軍威卻一心撲上去和引力波「糾纏」了十多年。這讓他更確信,在未來的引力波探測中,運算速度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直接事關成敗。
  • 教育| 華中科技大學成立華中地區首個天文學系
    在線上線下十位院士、近四十家天文單位負責人、十餘萬關注我國天文事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的見證下,華中地區首個天文學系在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正式揭牌。與其一同揭開「面紗」的還有武漢喻家山天文臺規劃設想。天文學系揭牌環節天文學是研究宇宙及宇宙間各類天體的形成、結構和演化的學科,也是六大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數、理、化、天、地、生),其關注最前瞻的科學問題,相關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學和應用價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成功升空,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
  • 萬物|張雙南: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
    什麼是引力波?快速射電暴和外星人有什麼關係?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辦了一場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的演講活動,這場演講也是《亦莊學院》創院的第一課,以「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為演講主題,張雙南教授帶領觀眾展開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也引領觀眾感受了中國智造的「慧眼」天文衛星的魅力。
  •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 北京時間12月10日凌晨4時14分,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全球各大天文機構預警將曝重磅消息 或有引力波新發現
    央廣網北京10月15日消息(記者張加寧)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據報導,全球有數十家天文機構準備在明天(16日)同時發布重大消息。據說天文圈裡已經沸騰了,所有人都在議論這件事。有媒體報導說,美國和歐洲多個科學機構日前宣布,將於16日發布「此前從未觀測到的」引力波新發現。
  • 本次發現雙子星合併產生引力波 首次讓人類觀測到電磁信號
    2017年10月16日,全球多國科學家同步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並同時「看到」這一壯觀宇宙事件發出的電磁信號。這件事可以說是一個重磅炸彈,在科學界掀起了一陣引力波的浪潮,那麼,到底什麼是引力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