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挪威兩大電芯新秀企業帶來的思考
在之前的文章《歐洲人如何看待自己的電芯產業?》中,有提到挪威的兩家電芯新秀企業:Morrow和Freyr。
Morrow主要由挪威能源集團Agder Energi (挪威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公司之一)和挪威企業家Bj?rn Rune Gjelstens 共同出資組建,其他組建方還包括:環保組織Bellona,SINTEF研究院以及一些歐洲的電池行業原材料供應商。
Morrow的創建也同時得到了歐洲研究項目Horizon 2020的支持。工廠將建在挪威南部 Agder地區 Arendal 的Eyde能源公園。
Morrow官方宣布的規劃年產能為32GWh,總投資約4.7億歐元(怎麼這麼少?按照目前國內建設1GWh電芯產能,大約需投資4億人民幣,32GWh至少128億人民幣,至少約16億歐元)。
32GWh產能預計在2024年完成建設。分四期進行建設,每期8GWh.Morrow將電芯的主要目標市場,定位在:電動汽車和電動船舶。
根據Morrow官方的報導,初期Morrow的電芯技術將沿用目前的主流技術路線,但是後續將會採用下一代的鋰硫電芯(被歐洲人定義為第五代電芯,如下圖)。但實時的具體時間節點,Morrow官方並沒有透露。
在技術層面,Morrow方面同時想利用挪威石油工業裡的一些報廢原材料作為電芯的原材料。
Freyr 選址在挪威的Rana,Freyr的投資方主要包括:Rana當地政府和投資公司Helgeland Invest,另外還包括其他40家投資方。
Freyr規劃電芯年產能32GWh,投資金額約45億美元,預計在2023年建設完成。Freyr將電芯的主要目標市場,定位在:電動汽車,電動船舶和儲能。
在技術層面,Freyr則是直接採用歐洲人認為的第四代電芯技術-固態電池。根據Freyr官方的報導,其於2020年12月24日與24M公司籤署了固態電池的技術轉讓許可協議。(24M是當年美國如日中天的電芯企業A123創始人Yet-Ming Chiang二次創業的公司。看來不是中國的鋰電圈子小,全球鋰電圈子都有點小了哈)。
之前關於歐洲人在電芯產業領域的強勢反擊,國內媒體都是通過大肆報導瑞典企業電芯新秀企業Northvolt來宣傳。
而目前,Northvolt在北歐冰天雪地裡正在如火如荼,大幹快幹的同時,沒想到過去的1年多時間裡,在挪威又有兩家電芯新秀企業橫空出世。
博主認為,目前外媒以及Morrow和Freyr官方釋放的所有信息中,這兩家的各種「公司行為」更能全方位的反映出歐洲人在電芯領域打響的「保衛戰」。
可以從如下三個層面來剖析:
1)背後的參與力量。背後的參與力量包含了社會和產業的各個層面。從當地政府,投資銀行,科研機構,歐洲工業領域的龍頭企業(比如西門子等),電芯產業鏈上的供應商,投資公司等相關方。
以Freyr為例,過去1年左右的時間裡,Freyr與各方力量籤署的MOU就能反映出:歐洲整個社會和各個行業組織都在積極的響應和全員參與這場電芯領域的「保衛戰」。
來自Freyr官網
2)電芯工廠的選址。在之前JRC的報告中,JRC建議歐洲後起的電芯企業不要過多考量成本因素,要把精力放在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上。但是Morrow和Freyr的工廠選址卻還是「暴露」出了歐洲人不小的野心。
選址在挪威,因為挪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全國使用的能源基本上都是清潔能源,98%的電力來自水電和風電。因此在電芯生產製造過程中的能耗成本相比亞洲電芯企業要降低很多。根據Freyr的官方報導,能耗成本至少要比常規的能源降低24%。
另外,Morrow官方釋放的消息是:其後續想利用石油工業裡的一些報廢原材料作為電芯的原材料(具體技術細節未透露)。我們要知道挪威的石油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是世界第三大的石油出口國。
如果屆時真能做到,則可以大大的降低製造成本,且在技術層面能與亞洲中日韓電芯企業做到差異化。
對於工廠具體的地點方面,Morrow的工廠附近有很多電化學產業,可以為其提供充裕的產業工人和熟練的勞動力,Freyr的工廠附近有很多金屬加工企業,可以為電芯原材料提供加工的便利。
上述都是對於工廠選址的考量,但是最終的結果都會體現在電芯的製造成本上,歐洲人試圖在成本上與亞洲「掰掰手腕」。
3)技術層面「彎道超車」。早在2017年的JRC相關報告中,就提到要把精力放在「post-lithium ion chemistries」研發和應用中。上述提到的Morrow和Freyr在技術層面的舉動,正是響應了這一點。跳過目前普遍應用的化學體系,直接生產製造下代的電芯。橫向比較,有點類似同為新秀的電芯企業蜂巢,採用「四元」電芯和疊片製造工藝。縱向比較,又有點類似中國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彎道超車」。
來自JRC2017年發布的相關報告
上述Morrow和Freyr為代表的歐洲電芯企業的行為和策略,側面反映出了歐洲人在電芯產業和能源變革方面的勇氣和決心。
近期,中歐籤署的《中歐投資協定》進一步利好了後續中國電芯及產業鏈相關領域在歐洲大陸的投資和發展。
三年之後,無論是本文提到的Morrow ,Freyr 還是之前提到的Nothvolt等歐洲新秀電芯企業,都直面下圖中,中日韓電芯企業的競爭。
屆時的歐洲電芯產業格局,想必會精彩紛呈。
(文章來源:OFweek)
(責任編輯:DF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