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季季有菜 月月增收丨銅仁市碧江區六龍山鄉牛場村...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叫胡小容,今年41歲,家住銅仁市碧江區六龍山鄉牛場村大木坪組。

前些年,我和妻子在外務工,省吃儉用積攢了6萬元存款,便考慮回鄉創業,想著在家創業既能掙錢也能照看小孩。  回鄉後,村裡新建房屋越來越多,建房都需要材料,我尋思開個磚廠,生意肯定不會差,於是,購買磚機設備、材料等,就幾乎花光了前期的積蓄,還請了工人專門負責生產水泥磚。  但一切都過於理想化,面對賒帳,資金鍊斷裂,我只好去銀行貸款5萬元,但後來由於沒有銷售渠道,打出來的磚賣不出去,生意難以為繼,我的創業生涯就到此結束,還欠了債務。  面對債務和家庭開支,沒有經濟來源的我們,被評為貧困戶,而我只能在附近打零工,維持家庭的開支,我也曾想過改變這種境況,但面對沒有資金以及債務的窘境,根本無力改變。  後來,是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過上了好日子,孩子們享受到了教育資助,妻子和我也在村支書的協助下找到了一份工作,妻子每月收入有1500元,我作為護林員,每月也有800元的收入,不僅如此,家裡的房屋也得到改造,還打通了連戶路。  不僅如此,我還參加了種植培訓,對種植有了新的認識,幫扶幹部還建議和鼓勵我發展蔬菜種植業。

但前期創業失敗,給我帶來了債務危機,當幫扶幹部提起發展產業時,我內心是拒絕的,但他說:「村委會會主動對接銷路,一定不會讓蔬菜滯銷。」  在幫扶幹部的協助下,我在銀行貸了4萬元,通過流轉土地,發展50畝的蔬菜種植。

幫扶幹部還為我爭取到了近4萬元的種子、肥料,為確保銷售渠道,通過鄉黨委政府,聯繫了城區的學校、超市,只要蔬菜一經上市,就有專車收購。  如今,50畝的菜地裡種滿了蘿蔔、白菜、大蒜等菜品,再等一段時間就可以採摘銷售了,預計收入可達13萬元。

而我發展產業還帶動村裡群眾增收,貧困戶路祖松每年務工收入至少有3萬元,村集體經濟分紅1000元,路祖松一家人均收入可達20000元。  在國家好政策的扶持下,我不僅脫貧了,還發展起產業,通過產業還帶動了村民務工增收,下一步,我將擴大種植規模,依託農業農村局提供技術支撐,發展四季蔬菜,確保季季有菜的同時,村民月月務工增收。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煜妤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見證了村裡一點一滴的變化丨銅仁市碧江區...
    我是銅仁市碧江區六龍山鄉林業環保站的工作人員楊秀勇,2019年7月23日,我被選派到碧江區六龍山鄉牛場村任支部書記。接到通知時,我內心極為忐忑,僅僅工作4個月且是外鄉人的我恐難勝任該工作,但轉念一想,組織給我鍛鍊的機會,我應當牢牢把握。
  • 銅仁市碧江區助力脫貧攻堅戰發展香菇大棚種植
    摘要: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助力脫貧攻堅戰,大力發展香菇大棚種植產業,目前已在沿河自治縣建成了擁有3000個香菇種植大棚的小鎮,預計將為沿河跨區5620戶移民創造穩定增收的環境。
  • 「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銅仁市碧江區雲場坪鎮路臘村幹部群眾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11月8日晚,在銅仁市碧江區雲場坪鎮路臘村茶樹井組的院壩裡,村黨支部書記楊光清正在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 貴州銅仁碧江區:各級各部門積極應對雨雪天氣
    中新網貴州新聞12月3日電(曾江 覃信林 宋麗嬌 張曉琴)受持續冷空氣影響,12月2日晚,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局部地區迎來2020年第一場降雪,最低氣溫降至0℃以下,在轄區的六龍山鄉已經是雪花飛舞,山中成片的樹林已經被白雪覆蓋,房頂屋簷上也積起了厚厚一層,過往的行人和車輛逐步緩行。
  • 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壩黃鎮木弄村春暉社:種下「金錢果」報答故土恩
    來源:經濟日報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壩黃鎮木弄村春暉社自2017年成立以來,始終致力於交流「親情、鄉情、友情」的情感紐帶,傳播「飲水思源、感恩家鄉、回報家鄉」的中華美德,動員各方力量投入脫貧攻堅工作,積極支持家鄉發展春暉產業,推進鄉村產業升級發展
  • 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專題片:築夢碧江
    碧江區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地處武陵山脈中部,與湘、渝、鄂三省相鄰,古有「黔東各郡邑,獨美於銅仁」的讚譽,今有「黔東明珠」、「黔東門戶」之稱號,是銅仁市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和省列「經濟強縣」,同時也是武陵山扶貧規劃中6個重點建設的中心城市之一。
  • 「我的脫貧故事」碧江雲場坪鎮:村美產業興 百姓腰包鼓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發展產業是關鍵,也是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動力源。近年來,碧江區雲場坪鎮因地制宜,深入開展農村產業革命,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有效鞏固脫貧成果。雲場坪鎮轄2個村2個社區,總人口4383人,其中農業人口3183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9戶437人,2019年實現全面脫貧清零。楓木坪村食用菌基地是該村集體經濟產業,佔地面積約十餘畝,共計6萬支菌棒,可年產13萬斤食用菌。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遇到了一位可愛的「扶貧哥哥」丨沿河自治縣...
    我們家從大山深處易地扶貧搬遷到了銅仁市碧江區,生活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如此,黨和政府還給我父母免費參與技術培訓的機會,推薦就業崗位。我和妹妹也可以向教育部門申請教育資助,學校給我們免去了學費、住宿費和書本費,補給我們扶貧專項助學金。正因如此,我和妹妹得以繼續在校園裡無憂地享受知識。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帶來新的曙光丨銅仁市碧江區雲場坪鎮楓木...
    我叫張青安,今年58歲,是碧江區雲場坪鎮楓木坪村村民。多年來我都從事養殖業,生活雖談不上富裕,還能維持一家生計。但前幾年,一場變故,讓我不僅身背30萬元的債務,還淪為貧困戶。但我不想就此認命,幫扶幹部也鼓勵我從頭再來,並承諾協助我解決資金、飼料並依託畜牧局提供養殖技術,但創業要做好「功課」。在幫扶幹部的建議下,我前往四川考察。抵達四川,我發現當地養殖的山羊,是波爾多山羊,不僅品種不同、個頭也比較大,並且與我們傳統養殖方式不同,採取圈養方式,從而經濟效益也更高。
  • 「微倡議」銅仁市「我為家鄉捐棵樹同心共建春暉林」活動開始啦!
    ,凝聚了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奏響了建功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時代強音。在植樹節將要來臨之際,我們發出倡議:邀請全市各界朋友共同參與到「我為家鄉捐棵樹·同心共建春暉林」活動中來。今年,我們將以集中連片和家庭農場相結合的模式,繼續規劃打造春暉產業園,通過厚植綠色屏障,發展春暉產業,讓「梵天淨土·桃源銅仁」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讓我們記得住景田相望、山水相依的美麗鄉愁。
  • 銅仁市碧江區率先開具全市首張食用農產品合格證
    在當前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銅仁市碧江區農業農村局主動靠前、積極作為,在全力做好全區「菜籃子」保供工作基礎上,進一步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讓群眾吃的安全、吃的放心。近日,碧江區和平鄉貴州華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其蔬菜生產品種紅菜苔貼上了編號為BJQ華以20200001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這張「合格證」,是自農業農村部發布《全國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施方案》以來銅仁市開具的首張食用農產品合格證。
  • 「脫貧攻堅·村村道」黎平縣下洋村:傳統村落裡的脫貧故事
    駐村第一書記楊先鈺說,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下洋村緊緊圍繞黨委政府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安排部署,以「村出列、戶脫貧」為目標,凝聚力量,周密部署,精準發力,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全面勝利。  穩增收 脫貧有底氣  2014年以來,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下洋村共實施稻田養魚95.9畝,生豬養殖75頭,黃牛養殖47頭,綠殼蛋雞養殖2450羽,小香羊養殖33隻,半夏種植63.78畝,鉤藤種植51畝,青錢柳種植81畝,人頭果種植8畝,蔬菜種植20畝,產業量化覆蓋123
  • 「我的脫貧故事」劉元考帶領群眾致富的「鹿官」
    在碧江區瓦屋鄉丁家溪村,有一位「鹿官」叫劉元考,他是一心率領群眾脫貧攻堅的孺子牛。出生於1965年的他,自任該村支部書記以來,始終堅持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精準扶貧工作中,他堅持不懈地帶領全村群眾昂首闊步地向小康邁進。
  • 銅仁市碧江區:發揮榜樣力量 培養時代新人
    7月11日傍晚7時,銅仁市碧江區雲場坪鎮文化廣場,村民們跟著音樂節奏,開啟了每天的舞蹈時刻。  以前,雲場坪鎮群眾的生活卻沒有這般豐富,閒暇之餘,大家聚在一起就是打麻將。  雲場坪鎮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好故事,是碧江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一個縮影。  自2019年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以來,碧江區成立了線上線下志願服務隊300餘支,開展志願服務活動5000餘次,志願者參與人數達1.5萬人次,志願服務時長達3萬餘小時。
  • 銅仁市碧江區開展第十四次全國特奧日活動
    今年7月20日是第十四次全國特奧日,為倡導更多社會群體關心關愛智力殘疾人,7月20日,銅仁市碧江區殘聯圍繞「參與特奧,促進健康」主題,組織60名智力殘疾兒童以及陪伴的60名家長共120人,在頤康殘疾人託養中心舉辦一系列適合智力兒童(少年)的趣味比賽活動。
  • 銅仁市碧江區馬巖村組織的快板好洋氣!
    近日,銅仁市碧江區馬巖村組織了一場文藝表演,其中,村民們表演的快板讓人振奮人心,讓我們去看看吧~ 打竹板,竹板響,大家聽我講一講。 唱一唱,說一說,黨的政策頌讚歌。
  • 「脫貧動態」虎跳峽鎮下橋頭村脫貧路上勇向前
    點擊標題下「迪慶脫貧攻堅」可快速關注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香格裡拉市虎跳峽鎮下橋頭村的建檔立卡戶在國家惠民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村「兩委」、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充分發揮內生動力,在脫貧路上勇往直前,用雙手編織幸福生活,用堅持譜寫完美人生。
  • 銅仁市主攻三大市場推進「黔貨出山」
    如何讓「黔貨出山」,「梵淨山珍」真正風行天下,推動形成「以銷定產、以銷促產」的良性發展模式,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逐步走出一條具有銅仁特色的綠色農產品促銷新路?  在多次實際調研後,銅仁市確定了鞏固拓寬「三大市場」助力「黔貨出山」的發展路子。  地理優勢最佳的省內市場首先成為了「梵淨山珍」風行天下的關鍵。
  • 「我的脫貧故事」我開辦了家具家電店丨碧江區正光街道打角衝安置...
    我做夢都沒想到能從山旮旯搬到城區,不僅出行方便,教育、醫療條件也得到極大改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我要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我叫張玉世,今年38歲,老家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華龍村。我從17歲就外出務工,在外漂泊20年裡,也曾想過回家務農,但老家石漠化嚴重,土壤貧瘠,依靠務農根本無法維持生計。張玉世的店面2005年,我不幸發生意外事故,導致聽力、肢體殘疾,家中沒有了勞動力,生活極度貧困。2014年,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養蜂脫貧後 生活甜如蜜丨盤州市柏果鎮銅廠溝村三...
    我們村平均海拔2100米,與雲南省接壤,石漠化嚴重,系柏果鎮高寒、邊遠的行政村。我小學畢業後,因家庭貧困,父母無力再扶我到鎮上讀初中,便輟學在家。因只有一隻手,不能幹農活,在家當了幾年放牛娃後,便到昆明打臨工,靠從事電工、泥水工等體力較輕的手藝活為生。打工期間,我幹活勤快,儘管只有一隻手,可幹起活來不比別人差,受到工友們的同情與好評,大家但凡接有訂單,都邀我同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