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胡小容,今年41歲,家住銅仁市碧江區六龍山鄉牛場村大木坪組。
前些年,我和妻子在外務工,省吃儉用積攢了6萬元存款,便考慮回鄉創業,想著在家創業既能掙錢也能照看小孩。 回鄉後,村裡新建房屋越來越多,建房都需要材料,我尋思開個磚廠,生意肯定不會差,於是,購買磚機設備、材料等,就幾乎花光了前期的積蓄,還請了工人專門負責生產水泥磚。 但一切都過於理想化,面對賒帳,資金鍊斷裂,我只好去銀行貸款5萬元,但後來由於沒有銷售渠道,打出來的磚賣不出去,生意難以為繼,我的創業生涯就到此結束,還欠了債務。 面對債務和家庭開支,沒有經濟來源的我們,被評為貧困戶,而我只能在附近打零工,維持家庭的開支,我也曾想過改變這種境況,但面對沒有資金以及債務的窘境,根本無力改變。 後來,是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過上了好日子,孩子們享受到了教育資助,妻子和我也在村支書的協助下找到了一份工作,妻子每月收入有1500元,我作為護林員,每月也有800元的收入,不僅如此,家裡的房屋也得到改造,還打通了連戶路。 不僅如此,我還參加了種植培訓,對種植有了新的認識,幫扶幹部還建議和鼓勵我發展蔬菜種植業。
但前期創業失敗,給我帶來了債務危機,當幫扶幹部提起發展產業時,我內心是拒絕的,但他說:「村委會會主動對接銷路,一定不會讓蔬菜滯銷。」 在幫扶幹部的協助下,我在銀行貸了4萬元,通過流轉土地,發展50畝的蔬菜種植。
幫扶幹部還為我爭取到了近4萬元的種子、肥料,為確保銷售渠道,通過鄉黨委政府,聯繫了城區的學校、超市,只要蔬菜一經上市,就有專車收購。 如今,50畝的菜地裡種滿了蘿蔔、白菜、大蒜等菜品,再等一段時間就可以採摘銷售了,預計收入可達13萬元。
而我發展產業還帶動村裡群眾增收,貧困戶路祖松每年務工收入至少有3萬元,村集體經濟分紅1000元,路祖松一家人均收入可達20000元。 在國家好政策的扶持下,我不僅脫貧了,還發展起產業,通過產業還帶動了村民務工增收,下一步,我將擴大種植規模,依託農業農村局提供技術支撐,發展四季蔬菜,確保季季有菜的同時,村民月月務工增收。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煜妤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