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爽是個愛拍古橋和古鎮的重慶90後的。至今趙爽拍過的重慶古橋已有幾百座。最近,趙爽又迷上了尋古道,幾百上千年前,沒有高速公路和高鐵,重慶到成都怎麼去?需要走多久?
日前,趙爽向上遊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分享了他走過的部分古道,包括「東大路」和「東小路」(重慶到成都的古道)、川黔古道、渝合古道等。趙爽鏡頭裡的古道殘段,雖歷經千百年,但是路面上「車轍」、「倒馬坎」猶存,甚至古道邊同樣有類似與現代的「服務區」。
趙爽說,他準備像古橋和古鎮一樣,讓這些古道走進明信片等文創產品,讓更多人了解老重慶的交通歷史。
趙爽在「三道碑」古道段
趙爽(左)考察中在測量古道
榮昌施濟橋,曾經的成渝古道後來成渝公路也經過此地
古道奠定成渝間交通的基本格局
在趙爽的微信朋友圈,經常有他分享的尋找古道的動態。這些古道保存得比較原生態的部分大多都留在深山,人跡罕至的地方。記者看到,趙爽經常早上天剛亮,甚至沒有亮就出門趕路了。
趙爽說,古時以重慶老城區(通遠門到朝天門之間)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有多條古道。其中最知名的是往西到成都的成渝古道,包括「東大路」和「東小路」。「東大路」和「東小路」都是從通遠門出發到佛圖關,然後從佛圖關分道。這兩條路在今天四川簡陽又合為一處,經過龍泉驛,終點在成都迎暉門。兩條道在明清時期十分繁盛。
「『東大路』知名度要高一些,被譽為最早的『成渝高速』,全長1080裡,有說法歷史可追溯到千年以上。這條路上成天都有快馬、騾馬隊、轎子、滑竿通行。」趙爽說,「東大路」 要經過二郎關、白市驛、走馬鋪、來鳳驛、永川、榮昌、隆昌、內江、資中等地,後來的成渝公路、成渝鐵路以及成渝高速幾乎都是沿著這個走向修建的,可以說「東大路」 的路線奠定了今天成渝間交通的基本格局。
「我們在實地考察中發現,後來的成渝公路,部分路段甚至是在古道的石板上直接墊高加寬而成。最典型的就是有重慶最老古橋之稱的榮昌施濟橋,不僅是『東大路』的交通要道,後來民國時候修建的成渝公路,也從橋上經過。」趙爽說,由於不斷發展變革的交通方式和人類活動範圍擴大等因素,「東大路」在重慶境內如今保存較好的兩段現在都在人跡罕至的地方。
曾經繁華的永川大安老街
重慶境內保存較好的古道 「三道碑」「三百梯」
「東大路」在重慶境內長400裡左右,趙爽差不多都沿著線路分段走訪考察了一遍。出發前,趙爽會翻閱從中興路舊書市場淘來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重慶卷》、《重慶交通》等專業類書籍和各區縣地方志書。然後在當地考察時一路向當地居民打聽。
他說,經常天沒亮就出門,天黑了還沒到家。
趙爽介紹,「東大路」在重慶境內保存較好的兩段在走馬和來鳳之間縉雲山脈中三道碑至關口一段和永川城區附近鳳凰山村的鐵嶺山有一段。
從走馬鎮上出發步行40分鐘就到了重慶女子監獄,監獄旁邊即是這段古道的起點。趙爽說,這段古道最精華的部分有5裡左右,大部分寬度在2到3米,古道兩邊幾乎荒無人煙,被歲月打磨得光滑發亮的青石板上,馬蹄和車轍留下的深坑至今清晰可見。
記者在趙爽分享的「東大路」三道碑照片上一段看到,光滑的青石板上有凹陷很深的痕跡,古道旁有3塊經過歲月洗禮但又顯得莊重神聖的石碑。趙爽說,「三道碑」的地名就源於這三塊碑,三塊碑從左往右依次是貞潔孝牌坊、捐建古驛道功德碑和嚴正寬平德政碑,每塊碑都有它的故事。
鐵嶺山上保存的古道長約2000米,道路由長約1米,寬近半米的石板鋪設而成。由於馬車常年碾壓,石板也被碾壓出兩條清晰的車轍印。在驛路一旁的石碑上,清晰地題刻著「鐵嶺山」三個字。
相對於「東大路」,「東小路」就像民間小道,路途崎嶇,但是比「東大路」縮短了100多公裡。這條路在佛圖關和「東大路」分道後,經六店子、小龍坎、歌樂山三百梯、高店子、西永、虎溪、璧山、銅梁後進入四川境內。
趙爽說,「東小路」在重慶境內保存較好的就是大家熟知的歌樂山三百梯算一段,這段古道上還保留著「倒馬坎」,其功能類似於今天陡峭公路邊上的防護欄。此外,川黔古道在南山老廠三百梯的一段古道保存得也比較好。
「三道碑」段是比較原汁原味的古道
成渝古道上榮昌安富與隆昌李市交界的「楊柳橋」,老橋的左邊是老成渝公路
怎麼休息?古道上也有「服務區」
古人步行成渝古道,一般每天路程是80裡左右,從通遠門出發西行經「東大路」到成都差不多近14天,步行「東小路」約10天。這麼長的時間,這些人在路上怎麼休息?遇到緊急情況怎麼辦?
趙爽說,這些古道邊同樣有類似現代高速路服務區的設施,以給過往的客商補給、休息,而且按照規模分成了不同級別,這就是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驛站、塘鋪,包括白市驛、來鳳驛、雙鳳驛以及成都的龍泉驛,此外在石橋鋪、大足的郵亭鋪等地都有設置。
驛站是官辦的,只接待往來的官差和信使,而隨著往來於古道的客商不斷增多,驛站周圍逐漸形成以酒店、茶館、棧房為主的塘鋪、場鎮。
東小路位於歌樂山三百梯的一段,古道邊還保存著「倒馬坎」。
比如白市驛老街上,曾經滿條街都是客棧,為適應南來北往客商、挑夫、行人的需要,全街除了幾座移民會館的廟宇及彭家巷子、馬號巷子、堡上巷子、荒貨巷子及幾處柵口小巷,鱗次櫛比都是飯館、客棧、茶館、酒館。還有「東小路」上的虎溪老街,曾經的茶館能數得出10多家。除了茶館,老街上還有四五家戲樓,當時的繁華可見一斑。
最讓趙爽印象深刻的是古道上的「么店子」,這是深山古道上曾經的路邊小店。趙爽說,在「東大路」過了「三道碑」就是下坡的老關口到拖木槽一帶,在古道邊現在還有處破敗的夯土房子,那就是曾經的「么店子」。
趙爽說,房子現在的主人是78歲何澤湘老人,老人和趙爽分享了古道繁華時往來客商來店裡「打尖」的細節。趙爽告訴記者,「么店子」右側還有一塊清代修路碑,上面記錄了捐款鄉紳、村民的名字。
東大路上的么店子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何浩 文/圖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