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哈薩克斯坦新觀察
與哈薩克斯坦毗鄰的中國新疆西部小城伊寧市,在眾多去過當地的哈薩克斯坦人的記憶中,仍保留著獨特的美食和精美的手工藝品的影子。本期,《今日絲路》報記者將帶您走進新疆北部唯一以維吾爾族民俗風情為主的大型原生態人文景區——喀贊其民俗旅遊區,尋找屬於伊寧的符號、顏色與味道。
被旅遊「喚活」的老手藝
「喀贊其」在維吾爾語的意思是「鑄鍋為業的人」,在近百年的時間裡,喀贊其誕生出皮鞋製作、馬鞍馬鞭製作、建饢坑等眾多手工業態。
如今的喀贊其,仍有居民繼承著祖業,51歲的阿布都許庫爾·阿布都卡德爾(以下簡稱「阿布都許庫爾」)就是其中之一。當地人都稱他為「坤琪」,在維吾爾語裡,是皮匠的意思。
阿布都許庫爾說,製作手工皮鞋,最難的工序就是上鞋楦。
走進阿布都許庫爾的店,瀰漫著皮具的味道,阿布都許庫爾正用鞋楦給一雙雙皮鞋做固型。
「這是老年客戶定的鞋子,裡面是羊皮,外面是牛皮,我們做皮鞋講究的是柔軟和舒適。」阿布都許庫爾說,做手工皮鞋,最難的工序就是上鞋楦。
做手工鞋是阿布都許庫爾繼承了父親的手藝,在喀贊其做手工皮鞋的35年以來,他已記不清自己做出多少雙皮鞋。
從鞋皮的裁剪、上模、縫製等過程下來,阿布都許庫爾最快一天也只能出一雙皮鞋,除去原料,每雙皮鞋他能掙到30元人民幣。
隨著商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品牌鞋店開始落戶伊寧,為當地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款式和種類的選擇,這也讓阿布都許庫爾的客戶數量開始縮水。
「2000年後,來我這裡訂製皮鞋的基本都是老人了。」阿布都許庫爾表示,儘管做鞋不掙錢,但是他實在喜歡這門手藝,因此在喀贊其繼續堅守著手藝。
阿不都許庫爾說,喀贊其的發展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未來,他相信隨著更多遊客的腳步,他的皮鞋將會走向更遠
2007年起,伊寧市對喀贊其片區進行保護性開發,硬化了街區道路,完善上下水等基礎設施。十餘年以來,喀贊其街區風貌不斷地在換顏,藉助旅遊的窗口功能,手工藝作坊也煥發新的活力,讓伊寧有了更多的立體名片。
「現在買鞋子的遊客來自中國各地,我的六個徒弟也開始創業,用他們的雙手打造著各自的事業。」阿不都許庫爾說,喀贊其的發展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未來,他相信隨著更多遊客的腳步,他的皮鞋將會走向更遠的地方。
被遊客喚醒的老民居
喀贊其的各個街巷,分布著中西風格結合的各類建築,尤其一些百年歷史民居以傳統風貌和多元化的風格,讓喀贊其有了「民居博物館」的美譽。
目前,喀贊其民俗旅遊區共有85家民俗家訪點,其中17家是全職家訪點。在眾多家訪點中,阿急葉木·伊則孜(以下簡稱「阿急葉木」)的家總能讓遊客忘記時間的滴答聲。
還沒踏進阿急葉木家的大門,就聞到廚房裡飄出抓飯的香味,在她家家訪,不僅能品嘗到維吾爾族的傳統美食,還能在葡萄架下,慵懶地感受愜意的時光。
這兩年,考慮到家訪的人氣,當地政府為阿急葉木家出資完善了洗手間,提升了服務的功能。
這座庭院修建於1934年,磚紅色的三角房頂與地磚顏色相呼應,院子裡滿牆的藍色與天空呼應,院落中央被葡萄架籠罩著,抬頭可見星星點點的綠色葡萄。
院落內側的房屋,外圍的走廊上鋪著木地板,房頂和牆壁都以實木結構為主。每個房間鋪有羊毛地毯,僅從窗簾、家紡等軟裝搭配細節上,均透露著年代感。
「這些年來家訪的遊客越來越多,我每年抽出資金修整院落。」阿急葉木說,我家院落需要的不是換新,而是做舊,我們想保住它原有的歷史風貌。這兩年,考慮到家訪的人氣日漸攀升,當地政府為她家出資完善了洗手間,提升了服務的功能。
光是去年一年的旅遊接待,阿急葉木一家有了近7萬元人民幣的純收入,阿急葉木琢磨如何能在保護好院落的前提下,加深遊客的體驗程度。
阿急葉木說:「中國現在流行民宿體驗項目,我想這院子能不能打造成民宿,我可以手把手教遊客做刺繡,還能提供本土美食,這樣能充分感受喀贊其文化。」
阿急葉木琢磨如何能在保護好院落的前提下,加深遊客的體驗程度。
體驗「哈迪克」式的休閒生活
來到喀贊其,來一場「哈迪克」觀光遊,才能算不虛此行。河南姑娘徐會營在喀贊其的眾多體驗項目中,對「哈迪克」意猶未盡。
徐會營喜歡的「哈迪克」,指的是伊犁本土古老的四輪馬車,車身用精美的鐵藝裝飾,頂棚是艾德萊絲綢,坐席上鋪有柔軟的地毯。
馬車上可坐7個人,當有「哈迪克」跑過喀贊其的街道,能聽見清脆的鈴鐺聲和馬蹄踏步共振的聲音,吸引著路人的目光,就連車上的「徐會營」們,也成為路上的一道風景線。
每當有「哈迪克」跑過喀贊其的街道,就能聽見清脆的鈴鐺聲和馬蹄踏步共振的聲音,吸引著路人的目光。
喀迪爾·薩伊老人(以下簡稱「喀迪爾」)在喀贊其從事了十幾年的馬車夫的工作。喀贊其開發旅遊業之後,很多居民都參與到馬車夫的隊伍中,他們每走一處,就成為遊客們相機裡的主人公,把人帶回到老伊寧街頭熱鬧的場景。
「馬車裝飾好看了,大家都想坐上去拍照,現在看馬、看車的遊客越來越多了。」喀迪爾邊說邊整理著馬車,等待下一批遊客。
每拉一趟車,喀迪爾可掙40元人民幣,他一天至少跑四五趟,這樣一來,每天能掙到近200元人民幣。
十幾年來,喀贊其街區內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到民俗特色旅遊的創業項目中,去發展餐飲、手工藝、歌舞演藝等行業,為當地近四千人解決了就業問題。
看著遊客輪流站在「哈迪克」上相互拍照,喀迪爾也醞釀起自己的心願。
「等我掙夠錢了,我想再買一匹馬,到時候再裝飾出一輛『哈迪克』,到時候我把車身刷成白色的,肯定會成為最亮眼的『哈迪克』……」
來源:第81期哈薩克斯坦《今日絲路》報中文版
文/羽翼 圖/肖逸
了解更多中亞資訊請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哈薩克斯坦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