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贊其民俗旅遊區是體現維吾爾民族風情的大型原生態人文景園。位於伊寧市新華東路南市區,總面積約2.267公頃(34畝),核心區域面積0.42公頃(6.3畝)。旅遊區內現有居民2.7萬戶,12.6萬人。主要居住著維吾爾、漢、回、烏孜別克、哈薩克、錫伯、滿、俄羅斯、蒙古、塔塔爾、塔吉克、柯爾克孜等十多個民族。喀贊其民俗旅遊區各街巷分布著歐式、中西風格結合的建築,富有地方特色傳統的百年民居,各式建築在這裡完美體現,保持了較為完整的傳統風貌與格局,也因此造就了極富魅力的歐亞文化,如今喀贊其受到了國內外遊客的青睞與稱讚,聲名遠揚。
旅遊區以展示伊犁維吾爾民俗風情為主,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民居、民風、民情,旨在將其打造成一個集豐富文化、融淳厚民情、展多彩風姿於一身的原生態大型人文旅遊景區。說起喀贊其,許多人並不知道其含義。「喀贊其」在現代維吾爾族群眾中已不僅僅是個行業名詞和地名,而作為一個文化概念廣為傳播。據史料記載,17世紀時從南疆至伊犁開荒的維吾爾人,最早聚居於此,大部分人以傳統手工製造業為生,面其中多以鑄鍋為業,「喀贊其」, 維吾爾語就是指「鑄鍋的人,久而久之伊犁群眾將此地稱之為「喀贊其」。經過歷史的洗禮和變遷,現在鑄鍋這個行業已被機械化生產所取代.但這個區域仍然保留了許多傳統手工藝產品,比如馬鞍、鐵藝、不能。同時,伊寧市的不少數民族作曲家、作家以及知名人士也都出生在喀贊其街。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喀贊其,在悠久歷史潮流的薰陶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成為新疆民族多元文化聚集的特色區域。
喀贊其民俗風景旅遊區,不僅有清朝乾隆年間建造的拜都拉清真寺和回族清真大寺,而且還分布著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建築300多棟,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風俗習慣。這些民俗文化已融入該地居民的生活,包括歌舞、飲食、婚喪、生活習俗、禮節、傳統節日等。他們熱情好客,喜歡舉辦家庭聚會;講究衛生與環境整潔,喜歡門前與院落內栽植綠化;習慣在自家院落門口聚集聊天等。在這樣的文化氛圍薰陶、影響下,居民對鄰裡關係、傳統院落等生活方式有著極強的依戀感,形成了獨特與穩固的社會生活結構網絡。
景區保持著較為完整的傳統格局,集中展現了伊寧風貌的街區景觀特色。街巷圍繞溝渠水系呈根系狀密布,布局空間自由靈活,水渠、綠化、巷道與房子有機融合,形成宜人居住的格局。民居以戶自成庭院,磚木結構的長方形房屋建築,多為平頂或坡頂。房簷下用紅磚或青磚裝飾,窗框精刻著各種美麗的花卉式欞格圖案,多數住房還有較寬的前廊。院內除住房外,還配有休息涼亭、廚房、庫房、浴室、果園、畜圈等。屋前搭葡萄架,樹木成蔭,幽靜清新。庭院直接對著巷道開門,大部分巷道都有水渠流過,居民沿水渠種植樹木花草。色彩明亮的院牆、各具特色的院門與綠樹流水構成恬靜親切的環境氛圍。喀贊其是一座展示多民族文化的博物館,一條條老街,一座座老宅,這些房屋建築融合了中原地區和中西亞的建築文化,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格和多種藝術風格。
遊客坐著「哈迪克」(即四輪馬車),在喀贊其民俗旅遊區遊覽,不僅欣賞了維吾爾族傳統建築,還可以在維吾爾族家中一邊品嘗著新疆抓飯,一 邊欣賞著少數民族歌舞表演,這是多麼愜意的趣事。
近年來,許多獨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產品入駐喀贊其民俗旅遊區,如「耐菲斯沙粒畫」「菊帕爾」和「愛吉爾」木製手工藝品等吸引了疆內外遊客的眼球。文化旅遊等部門也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產品、民族傳統演藝文化方面下足了功夫,充分利用了維吾爾族婚禮等習俗,充實觀賞、參與性娛樂項目,定點定時演出,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景區的吐達洪巴依大院、烏孜別克清真寺和鐵列克麻扎等景點也吸引了不少遊客。吐達洪巴依於20世紀20年代從俄國回到伊犁。回國後,先後創辦了伊犁首座現代技術麵粉廠、伊犁首家燈泡廠,曾任伊犁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逐步形成了伊犁近代工業發展的雛形。在盛世統治時期曾就任伊犁公署副行政長。
喀贊其的美麗,在於它的淳樸。喀贊其人熱情好客,古道熱腸。無論生人熟人,一旦進家,必以茶水相待,飯時誠懇留餐。喀贊其人豁達樂觀,無論院內院外,無論富裕貧窮,都會栽種花草果樹,處處都整潔乾淨。每逢節日,居民們總要身著漂亮的民族服飾,唱著動聽的民族歌曲,跳起歡快的民族舞期,場面甚是熱鬧。
喀贊其的和諧,在於它的人情。在這個多多民族聚居之地,大家互敬互愛,相融相合。由於各民族間的和諧相處,其所獨有的特色民俗風情、宗教文化、傳統建築,以及歷史整人久而不同風味的傳統飲食,已完全交融在一一起,四處都是各民族居民和諧相處的美好景象。
喀贊其,將使您感受絲綢之路文化、了解中西亞歷史相融風情的重要窗口。歡迎各地的朋友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