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小商品市場轉型之困:生意斷崖式下降 會被電商取代嗎?

2020-12-10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生意斷崖式下降 義烏小商品市場會被電商取代嗎?

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曾經是世界經濟奇蹟,但在世界形勢正發生深刻變革,與網際網路全面崛起的時代背景下,一場疫情,令長久以來一直潛伏在其體內的弊端顯現了出來

7月13日晚上8時,義烏北下朱村,主播苗苗在做直播前最後的準備。攝影/本刊記者 杜瑋

義烏小商品市場轉型之困

本刊記者/杜瑋

發於2020.8.03總第958期《中國新聞周刊》

往年這個季節,是陳愛玲最忙的時候,有時一天能接六七個訂單。但在今年的7月10日上午,既沒有外商來店裡採購,也沒有接到國外下的訂單。陳愛玲有點無奈地笑著說,「以前這時候,我是不可能和你在這兒聊天的。」

56歲的陳愛玲在義烏國際商貿城經營一家以彩條為主要產品的商鋪已有22年了。在世界各地用來裝扮聖誕節的彩條中,平均每十件中至少有八件都從義烏出口。但在過去幾個月,她的生意一直慘澹。

陳愛玲的現狀,是義烏國際商貿城7.5萬個商鋪的典型代表。傳說中的「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實際包括好幾個實體市場,其中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是義烏國際商貿城,由5棟建築組成,有18個「鳥巢」國家體育場大小。這裡經營著200多萬種小商品,銷往全球210多個國家,在新冠疫情之前,日客流量超過20萬人次,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

自全球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外貿佔總交易量七成的國際商貿城生意遭受重創。商城內多家商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今年生意至少下降了一半,多者達七成。過去20多年以來,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憑藉外貿成為「世界超市」,但在世界形勢正發生深刻變革與網際網路全面崛起的時代背景下,這朵傳統線下交易模式孕育出來的花,正在經歷著一場嚴冬。

由外轉內

外貿曾助義烏的小商品批發市場走向輝煌,如今卻成為生意斷崖式下降的禍首。義烏市商務局出口科科長陳鐵軍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過去幾個月,義烏市的出口額基本呈現「W形」,即2月受國內疫情影響,出口額探底,之後回升,但隨著3月下旬國際疫情暴發,出口額再次回落,5月起,訂單開始逐漸恢復。

義烏國際商貿城的管理機構為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義烏商城集團),集團市場發展總監張玉虎有些自嘲地說,這次疫情,國內主要打上半場,國外打下半場,但義烏商戶們打滿全場。

據陳鐵軍透露,往年,義烏常駐外商人數為1.5萬人,每年到義烏市場採購的外商超過50萬人次。今年3月,義烏曾邀請10000名外商回來,但後因入境限制,只回來4000多人。據義烏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統計,1月至4月,義烏登記入住境外人員36066人次,同比下降79.3%,而常駐義烏的外商人數下降到7200餘人,減少了一半左右。

過去幾個月,陳愛玲對外商的期盼程度可謂望眼欲穿。無論是外商人數,還是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的返單,陳愛玲的生意都比往年同期急劇下滑,「連以往的1/3都沒有」。今年4月,陳愛玲只接到了11筆訂單,且多為幾千元的小單子,而去年4月,她的訂單量多達40個。

即便接到訂單,陳愛玲也很糾結。國外疫情不穩定,如果做了貨,到時收不到款怎麼辦?但如果現在不生產,到時又交不了貨。今年3月,陳愛玲接到的外貿訂單中,有3筆總計7萬多元的貨品,原本定於當月交貨。但後來,外商告知收貨推遲,至今貨還堆在倉庫。

疫情期間,並非所有消費品的需求都下降,防疫物資出口增長明顯。陳鐵軍說,從3月下旬起,一直到6月,從義烏市出口的防疫物資達68億元,雖然這在義烏市上半年1300億元的出口額中所佔的比重不算大,但不少原本並非從事口罩等防疫物資行業的企業應急轉型,一些企業過去幾個月防疫物資的出口額佔到其總出口額的1/3。

7月11日中午,陳愛玲在自家批發聖誕喜慶用品的商鋪內。攝影/本刊記者 杜瑋

在國際商貿城四區五樓鴻邁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的門店內,總經理藍龍印向記者展示著一款一分鐘出650片平面口罩的高速機運轉著的視頻。他的公司原本主營U形枕、抱枕等家居用品,疫情使得其公司主打的非必需消費品國內市場萎縮,外貿生意也下降了50%。從今年3月起,他和幾個朋友花幾百萬元購置了機器,開始生產一次性平面口罩,兩個月共生產2000萬元貨品,出口到韓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國,賺了幾百萬。之後他又將賺到的錢轉投N95口罩生產。

藍龍印將生產口罩稱為「和時間賽跑」,他說,在義烏,像他這樣轉行生產口罩的廠家至少有幾百家,但不少廠家行動晚了,90%虧錢。對此,張玉虎也認為,只有一部分人能將防疫物資出口生意做好,這一轉型並不具普適性。

張玉虎更看好的是外貿向內貿的轉型,即「重拾內貿份額」。他說,商城裡的商家們很久以來已習慣了接單、出貨、收款這樣相對輕鬆的外貿交易形式,不大願意做內貿,因為內貿需要備現貨,還涉及退換貨的問題。陳鐵軍也指出,備現貨就需要墊付資金。做內銷還需要去開拓商超、電商等渠道,且日用消費品在國內並非是空白的藍海市場,競爭會比較激烈。

為挖掘國內市場,今年3月起,義烏市政府和商城集團在全國範圍內派出20個招商組招引國內採購商,在全國重點城市和二級市場還推出「市場萬裡行」活動,舉辦對接會和新品發布會等。

浙江星寶傘業有限公司是國際商貿城內一家雨傘產銷企業,過去,產品主要銷往葡萄牙、西班牙、法國等國,因為疫情,今年開始擴展國內市場。公司董事長張吉英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外貿和內銷產品的要求完全不同。像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客戶,喜歡的產品底色是偏深色系的,如果有花形圖案,則青睞鮮亮奔放的圖案,但國內客戶對此很難接受,更喜歡小清新、簡約一點的設計。

在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看來,疫情將導致未來外需在一定時間內持續性衰退,因此義烏市場應把更多精力放在對國內市場的開拓上,做到國際國內兩市場兼顧。

在浙江外國語學院教師趙春蘭的一次調研中,她了解到很多以外向型為主的企業之所以不願意接國內訂單,還在於國內的市場價格難以使生產企業獲得應有利潤。比如說,一頂帽子的生產成本可能40~50元,在國外賣到一兩百元,但因為國內不少人沒有戴帽子的習慣,品牌商給到生產商的生產加工價格只有10元到20元,國內不少消費者不願為帽子付出較高的消費。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宗勝認為,在轉內需的一段時間內,義烏小商品依然要保持低價的優勢。隨著產品質量和國內民眾消費水平的提高,小商品的價值才能有進一步的彰顯。

試水電商與直播的坎坷路

2014年,陳愛玲發現,店鋪生意不如以前好了,年交易額由巔峰期的1000萬元降至800萬元。她將生意滑坡的原因歸結於電商的衝擊。由於自覺年紀大了,她一直沒有開網店,「網絡時代使市場變得更加透明,90後的年輕人可以在跨境電商平臺上直接和採購商對接,再找工廠代工或者自己加工,一些量不大的採購也可以在電商平臺解決,線下價格優勢也不明顯,導致了一部分分流」。

義烏市市場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樊文武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整個義烏市的電商起步並不算晚,該市跨境電商的發展在國內也處於第一方陣,僅次於深圳。但問題在於,義烏市從事電子商務的群體和小商品市場的從業主體重合度並不高,「電商從業主體還是更多在小商品市場外」。

在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原副院長賈少華的觀察中,大約2009年,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國際商貿城裡的商戶開始有了危機感。這種危機感到2013年後變得更加強烈,一些商戶開始嘗試線上、線下同時運營。商品採購交易由「用腿搜索」的時代轉向「用手搜索」的時代。

2014年左右,商城裡的一家旗幟店老闆李曉麗順著發展潮流嘗試起跨境電商,現在她的外貿生意中,有40%左右來自線上。但她也仍難以避免電商的影響。15年前,她一個攤位的租金高達90萬元/年。但在去年,由於運營成本上漲、線下客流減少等原因,她不得不將自己兩個攤位中的一個賣掉,而店鋪租金已經下降了一半,只有45萬元。

面對電商浪潮,2012年,商城集團也推出了義烏購網站。但不少商戶和業內人士分析稱,義烏購網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個商鋪展示平臺,並不承擔交易功能,大部分採購商還是會選擇到線下店鋪完成交易。義商智庫執行院長周淮山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義烏購網站看上去更像是商城集團的一個公司主頁,這限制了其商業版圖,實用性不強。

商城商戶進駐到阿里巴巴國際站的人數也不多。阿里巴巴國際事業部義烏區域經理張金銀說,自公司成立以來,到目前為止,阿里巴巴國際站累計吸納的義烏客戶有7000~8000家,但據估計,進駐國際站的商貿城用戶大約只佔20%。

種種原因之下,商貿城的「上網」之路並不順暢,這也制約了它的進一步發展。據義烏市統計局的數據,從2011年到2016年,國際商貿城的交易額由456.06億元升至1105.0億元,但交易額佔義烏全市交易額的比重,卻由43%下降至35%,這意味著在電商的去中心化作用下,商貿城集聚全市資源的能力在減弱,吸引力在減小。從2014年到2018年,國際商貿城的市場交易額雖逐年增加,但增幅也在逐年下降,由2014年的25.5%降至10.8%。

疫情迫使商貿城加速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張玉虎說,基於義烏購的局限性,從今年3月起,商場集團正在打造一款全鏈路全產品全數位化的平臺——Chinagoods。希望藉助Chinagoods,商城集團將實現所有商戶的線上交易。Chinagoods一大功能還在於將貿易的後端環節打通。以往採購商下單後,商品運輸、報關等分別要由外貿、物流公司完成,如今要將這一系列後續環節整合,形成一條龍全鏈條服務。

2019年6月19日, 義烏市人民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團在義烏籤署eWTP(世界電子貿易平臺)戰略合作協議,這意味著全球最大的線上市場經濟體與全球最大的線下市場經濟體的聯手。

阿里也在幫著義烏客戶實現從線下到線上的轉型。今年第二季度,新入駐阿里國際站的義烏客戶將近1000位,其中有30%左右是國際商貿城的商戶。張金銀說,這些傳統模式起家的商戶們主要有兩個問題:語言不通,不具備外貿能力;其次,對跨境電商平臺的運營也不熟悉。張金銀將轉型的希望寄托在了他們在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子女。

終有一天,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會被電商完全取代嗎?張玉虎並不這樣認為。他說,今後一個階段,國際商貿城的線下店鋪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一是貨品眼見為實,外商每年還是會到義烏兩三次,另者線下也還是維繫感情的橋梁。義烏市市場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樊文武則表示,從政府角度來說,未來更希望看到的是線上和線下融合,非此消彼長,要發揮線下優勢,為線上服務。

但在陳宗勝看來,隨著小商品市場線上進一步發展,線下交易份額會進一步減少,這是大勢所趨。阿里巴巴國際站總經理張闊在接受採訪時稱,今後線下店鋪將承擔的不是交易功能,而是展示功能,即將實物置於一個場景裡讓買家得以理解。實際上,通過現有技術搭建虛擬展間,這意味著實體展示廳也可以不存在。通過線上,買賣雙方的信息、此前的交易情況也可以查到,同樣可以解決信任成本的問題。

當義烏小商品市場還在追趕電商的腳步時,直播帶貨的興起,令其更加無所適從。距義烏國際商貿城不到3公裡,就有號稱「網紅直播第一小鎮」的「江北下朱社交電商小鎮」。

樊文武說,目前,義烏市正在打造著全球直播中心。截至2019年底,全市有各類網紅3000多名,各類社交電商服務機構40多家。這一年,義烏直播帶貨推動實體市場和電商企業新增銷售額超200億元,佔全市當年電子商務交易額近十分之一。

面對來勢洶洶的直播帶貨潮,義烏商城集團並非無動於衷。去年春節過後,為鼓勵商戶直播,商城集團在市場內建立了兩百多個免費直播間,商城下屬的商學院老師還編寫教材對商戶開展直播培訓。但在國際商貿城的採訪數天中,記者並沒有見到多少商戶直播。

但並不是所有商品都適合直播。張玉虎說,像大型機械設備、塑料粒子、拉鏈等在直播中就難以很好呈現。趙春蘭說,直播更大的局限在於帶貨量的有限和不可持續性。她舉例說,國際商貿城一個銷售毛巾的小商戶,找網紅直播帶貨,每次只能帶幾百條的小單子,網紅帶貨往往這一次帶一個貨品,下一次就會更換,頭部網紅更是有自己的供貨渠道,很少有福利會惠及到普通小商戶。藍龍印去年下半年找過網紅帶貨,但也只帶來了幾十萬元的單子。

陳宗勝稱,直播還面臨著直播商品客單價低、利潤空間較窄,品牌質量還有待提升等問題。樊文武認為,直播畢竟只是一種通過技術實現的營銷手段,義烏是以實物交易,產品才是根本。

在張金銀看來,義烏髮展電商的一大優勢還是在於其供應鏈和物流體系。今年1~5月,義烏的快遞業務量全省排名第一,全國城市排名第二。張金銀舉例說,在義烏,5公裡範圍內,產品發貨、報關、檢疫檢疫等環節都可以完成,而且物流有著極大價格優勢。以內貿為例,申通快遞在全國其他地方批量發貨起價大約3元到4元,但在義烏可以做到一單8角錢。而且在義烏這樣一個小商品集聚地,對產品設計、研發、推廣都有好處。

樊文武說,在跨境電商領域,義烏和深圳、杭州等地的差距就在於人才,同時也缺少大的電商主體,兩者互為因果。義烏市從事純電商運營類人員的學歷在大專以上,但在深圳、杭州的從業人員中有很多海歸博士。義烏中小型電商企業居多,但頭部主體較為缺乏。

高校是高端人才的儲備庫。作為一個縣級市,義烏的大學資源較為匱乏。過去,當地和義烏市發展聯繫較緊密的只有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這一高職院校。在其所屬的地級市金華,也只有以浙江師範大學為代表的為數不多的高校。只在最近兩年,中科院大學與復旦大學等高校才先後在義烏設立了學院。

2000年,阿里巴巴網站剛剛創立,還是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公司,義烏小商品市場已是名滿天下。截至7月27日收盤時,義烏商城滬市市值為359.3億元,同日,阿里巴巴美股市值超過6700億美元。在追趕時代的路上,這個曾經的弄潮兒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相關焦點

  • 義烏小商品市場轉型之困:生意斷崖式下降 會被電商取代嗎?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生意斷崖式下降 義烏小商品市場會被電商取代嗎?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曾經是世界經濟奇蹟,但在世界形勢正發生深刻變革,與網際網路全面崛起的時代背景下,一場疫情,令長久以來一直潛伏在其體內的弊端顯現了出來7月13日晚上8時,義烏北下朱村,主播苗苗在做直播前最後的準備。
  • 聚焦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電商是狼來了嗎?
    中新網義烏3月30日電(嚴格 李婷婷)幾乎所有人都會問朱旻這樣一個問題:現在電商網購,浙江義烏這樣的傳統市場還有價值嗎?  朱旻是義烏中國小商品城集團掌門人,這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營業面積超550萬平方米,匯集7萬多個商鋪,經營180多萬種小商品,商品出口219個國家和地區。
  • 上網淘好貨,「義烏小商品城」開進天貓!內需市場火了,20地「官方店...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祝瑤上網就能一鍵購買來自官方認證的「義烏小商品」?這個消息是真的。記者了解到,有「世界超市」之稱的「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最近正式上線天貓,還圈了不少粉。一場疫情讓義烏出口貿易嚴重受阻,不少商戶的訂單「斷崖式」下滑。
  • 義烏傳奇:義烏小商品市場改革發展紀事
    迭代升級的不僅是市場規模。浙江省義烏市委常委、副市長多佳這樣梳理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歷程: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之初,義烏率先建立小商品市場,也就是第一代「馬路市場」。各地湧現出各類市場後,義烏市場轉型發展為第二代批發市場,成為全國小商品流通中心。
  • 義烏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
    從事床上用品生意21年,駱賢芳早已練就了一雙慧眼,通過不斷適應市場變化開拓新商機,客人想要什麼樣的花型、尺寸和材質,他們都能為客人量身定做,並用品牌來確保產品的美觀、舒適和面料的品質。如今,像駱賢芳一樣「愛折騰」的經營戶在義烏市場數不勝數。
  • 義烏購王建軍:用創新引擎推動小商品專業市場電商新業態
    簡化平臺流程 降低專業市場經營戶的電商流量成本義烏購在近八年的發展過程中,對小商品批發市場的業態有了深入的理解。義烏小商品市場有著最優質的小商品供應鏈,批發業務與零售業務的電商流程需求不同,部分資深從業者的年齡會偏大一些,義烏購針對這種情況,在滿足基本業務需求的情況下儘量簡化平臺流程,方便經營戶的操作,受到了市場經營戶的歡迎。
  • 世界商品 義烏採購 義烏「第六代」小商品市場初露鋒芒
    浙江日報訊 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當天,有著「世界十字路口」之稱的紐約時報廣場大屏幕上傳來「商貿義烏,共享未來,世界小商品之都」的聲音。與此同時,這句口號在全球五大洲42個主要國際機場同步推出。迎五洲客,計天下利,一個開放自信的城市形象、一方創新創業的熱土展現在世界面前。
  • 網羅義烏7萬家實體店:小商品城再走電商路
    昨日,小商品城在第18屆義博會上舉行「義烏購」上線儀式。「義烏購的正式上線,是拓展義烏市場發展空間、促進市場轉型升級、提升市場發展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義烏電子商務產業創新發展、促進實體市場與網絡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對於義烏購的上線,義烏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季金甫寄予厚望。
  • 主題:義烏小商品市場2年8000家商鋪倒閉?真相是?
    事實的真相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義烏搶抓「一帶一路」機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市場創新提升,積極培育商貿新業態,實體市場穩中有進,加速朝著「世界小商品之都」目標邁進。真相:近3年,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商城集團」)通過進口出口聯動、線上線下融合、品牌連鎖拓展等一系列舉措,實現了義烏專業市場群的經營主體總量、商位出租率、市場成交量持續上升。
  • 上網淘好貨,「義烏小商品城」開進天貓!內需市場火了,20地「官方店...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祝瑤上網就能一鍵購買來自官方認證的「義烏小商品」?這個消息是真的。記者了解到,有「世界超市」之稱的「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最近正式上線天貓,還圈了不少粉。一場疫情讓義烏出口貿易嚴重受阻,不少商戶的訂單「斷崖式」下滑。義烏開始把目光轉向國內,開拓內需市場,上天貓開店就是他們邁出的第一步。圖說:義烏中國小商品城,進駐天貓開拓內需市場。
  • 義烏小商品市場「雲開市」
    義烏小商品市場「雲開市」!全面復工以來,全國各地批發市場陸續恢復營業,但短時間內光顧的人並不多,這讓靠人流量做生意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的老闆們犯了難。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老闆們卻發現了新機會,昨天義烏十個行業的小商鋪集體「雲開市」了。△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早上九點的義務國際商貿城,雖然跟往年相比顯得略有些冷清,但是劉明軍已經來到自己的店鋪裡,準備開市活動。
  • 小商品市場:轉型升級還是走向消亡?
    這家店原本開在南門小商品市場——9月1日,這個陪伴了蘇州人21年的小商品市場,因為重大消防安全隱患而關閉。這是去年2月德合小商品市場關閉後,又一家老牌小商品市場從蘇州的中心城區消亡。小商品市場——這種起源於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商業形態,在蘇州已經存在了近30年。如果結合城市規劃、消費者需求、電商網購等背景綜合考量,我們會發現,傳統小商品市場的轉變或消亡,並非偶然。
  • 義烏傳奇——義烏小商品市場改革發展紀事
    迭代升級的不僅是市場規模。浙江省義烏市委常委、副市長多佳這樣梳理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歷程: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之初,義烏率先建立小商品市場,也就是第一代「馬路市場」。各地湧現出各類市場後,義烏市場轉型發展為第二代批發市場,成為全國小商品流通中心。
  • 義烏傳奇:義烏小商品市場改革發展紀事
    迭代升級的不僅是市場規模。浙江省義烏市委常委、副市長多佳這樣梳理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歷程: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之初,義烏率先建立小商品市場,也就是第一代「馬路市場」。各地湧現出各類市場後,義烏市場轉型發展為第二代批發市場,成為全國小商品流通中心。
  • 義烏商品將入市 朝天門小商品價格有望降一半
    預計其一期工程主體市場,會在明年上半年動工,2009年初試營業,年成交額有望超10億元。屆時,將有30多萬種義烏小商品入渝銷售。>全國最大的飾品生產企業——浙江義烏新光集團,同樣看好重慶小商品市場的發展前景。
  • 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聯繫電話
    義烏購(www.yiwugou.com)隸屬於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小商品城」)下屬控股公司--浙江義烏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官方網站,把全球最大、擁有7.5萬商位的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搬上網,商鋪360°全景展示,致力於義烏市場電商化、零售化轉型升級,打造網際網路商貿生態圈
  • 以小商品批發起家、面向全球市場的義烏,正被直播經濟點亮「一團火」
    眼看紅木銷售量連年下滑,他心急如焚,希望從年輕主播身上尋找轉型靈感;美國留學歸來的「90後」義烏人金鼎回鄉創業,開設直播培訓;……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外貿萎縮的陰霾籠罩下,以小商品批發起家、面向全球市場的義烏,正被直播經濟點亮「一團火」。
  • 明確義烏市場發展目標 義烏吹響市場創新集結號
    圖片來自網絡【核心提示】上周,義烏市委、市政府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市場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同明確義烏市場發展目標在長達13頁的《關於加快推進市場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義烏市委、市政府提出,將圍繞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宏偉目標,堅持「興商建市」發展戰略不動搖,加快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建設五星級旗艦市場,將義烏市場打造成「百年老店」。《意見》提出了義烏市場今後5年的發展目標。
  • 主動擁抱電商 線上線下融合 小商品城謀求華麗轉身
    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飛速變化以及商品交易方式的急劇變革,小商品城也迎來了轉型的關鍵期。構築電商平臺、革新傳統業務、線上線下融合……正如30多年前那場義無返顧的出發,如今的小商品城再次踏上徵程,將以大無畏的勇氣和卓絕的智慧,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創造新的奇蹟。
  • 金華與義烏的競爭歷史:電商時代,小商品市場發展契機來自隔壁
    而隸屬於金華的一個縣級市,卻在我國極為的有名,這城市就是義烏。作為我國甚至國際上的小商品,最大的批發市場,義烏的存在甚至蓋過了金華市的風頭。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後,義烏地區憑藉著自身的小商品市場的優勢,在經濟上一騎絕塵。在金華的下轄的地區內,成為了絕無僅有的第1名,而面對整個金華市,義烏的經濟實力和金華市區之間的差距也是極為的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