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為什麼和珅和紀曉嵐一個自稱奴才一個自稱臣?這兩個稱謂很有趣,表面上看,奴才,是地位高的滿人,拼命不要尊嚴,貶低自己,而臣,是地位次於滿人的漢人,一定要捍衛尊嚴,拼命劃清界限,好像臣就比奴才有面子,好聽。特別是在火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中,一般紀昀,劉墉等自稱臣,而和珅一口一個奴才,好像顯得紀昀,劉墉很有骨氣,和珅很不要臉,其實完全不然。
先來說一下題目裡稱臣的人和稱奴才的這兩個人地位的巨大差異。
公元1750年7月1日,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和珅出生於北京西城驢肉胡同福建副都統常保家。常保的父親,也就是和珅的爺爺是鈕祜祿·鄂羅爾善,鈕祜祿這個姓氏是滿足八大姓之一,也是其最古老的姓氏。和珅的父親鈕祜祿·常保是滿洲正紅旗人,世襲三等輕車都尉,由於其兄弟,也就是和珅的堂叔阿哈頓色在跟隨康熙出徵準噶爾時戰死,康熙為表達對和家的感激和哀悼,又特賜予常保為一等雲騎尉,後來還升其為福建省兵馬副都統。也就是說和珅的祖輩是跟著皇帝一起,鞍前馬後為皇帝打天下的。由此可以可見,和珅祖上三代都是滿人,在隨清軍入關,平定邊疆的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和珅作為包衣奴才三代,生下來就是正紅旗,後來因為官場通達,深受乾隆喜愛,被抬旗入正黃旗,死後被嘉靖貶回正紅旗。所有的旗人其實都是皇族的包衣奴才,所以和珅對康熙自稱奴才,表達這層攀附天子,親近龍脈的關係。
公元1724年7月26日,雍正二年,紀昀出生於直隸省河間府獻縣崔爾莊。也就是今天河北滄州下屬的一個縣。紀昀祖上本來是江南人,明永樂時期被遷入北直隸。紀昀的父親紀容舒在康熙末年中舉人,最後做官做到雲南姚安知府,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一個縣市長,主管地方的行政工作。也就是說,在紀昀沒有考得進士進京以前,他們一家作為地地道道的漢人,連京城長啥樣基本上都不知道,而和珅生下來,就已經是地地道道的京片兒了。表面上,漢人在清朝要出仕做事的唯一辦法當然就是科舉,而考中科舉出仕為官,是為朝廷效力,為天下蒼生造福,為皇帝打工,沒有必要討好和諂媚,一個臣表達的是一種為你幹活的關係,然而真的是這樣嗎?臣,源於古代象形文字,是一隻豎著的眼睛,表達人在低頭的時候,眼睛垂豎的樣子,而中間這個口瞪得大大的,就好像怒火中燒,橫眉瞪眼。大家可能能聯想到最多的就是俯首稱臣這個詞,人只有在跪下,趴下,或者低頭認錯的時候才會俯首。所以,臣,其實就是用來表達被戰勝的,徵服的,捆綁的,逼迫下跪的,屈服的奴隸。奴才,是滿人發明的,在滿語中對應的是阿哈,是指侍奉主人的奴僕。只有清朝的宦官,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等擁有旗籍的大臣面對皇帝,才可以自稱「奴才」,奴才的實際意義是我是在皇帝身邊心甘情願為他服務的服務人員,不是低三下四被皇帝奴役的奴隸。也就是說,紀昀,劉墉自稱為臣,不是因為有骨氣,是因為他們就算是像稱奴才,也是沒機會的。
魯迅在他的雜文裡面寫到:「滿洲人自己,就嚴分著主奴,大臣奏事,必稱』奴才』;而漢人卻稱』臣』就好。這並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待,錫以佳名的;其實是所以別於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於『奴才』數等。」也就是說,其實臣這個稱呼的地位,在清朝是低「奴才」一等的。所以最後八旗紈絝子弟玩著玩著清朝就不行了,而對待那些忠勇能幹的漢大臣,諸如曾國藩,李鴻章,始終視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臣,頂多也就是跪著給皇家打工,不能哪怕是像太監一樣站著給皇帝端茶。比如說《走向共和》裡面就有這個橋段,李鴻章每次見慈禧都必須巴結李蓮英,而李蓮英還有事沒事和李鴻章不對付,給他小鞋穿——「你送我的那瓶腳氣水,我估了個價......」
也就是這樣,所謂的至高無上的皇族的主子和「奴才」們對「臣」是百般地不尊敬,所以在列強面前,在歷史車輪面前被啪啪啪打臉,玩盡了自己最後一絲主子的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