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
葉永烈:上海市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1961年出版《小靈通漫遊未來》。
在臺北,春節到來時,年味最濃的是兩條街:迪化街和南門市場。
迪化街是臺北老街。我在夏天的時候去過那裡,這條 800米長、8米寬的老街兩邊,擁立著眾多的綢緞店、中藥鋪、食品店、餐館。春節前夕的迪化街,完全變成一條人的河流。往日的那些綢緞店、中藥鋪等等都「退居二線」,在這些店鋪前搭起了臨時的貨攤,原本就不很寬敞的路面變得更窄。這些臨時的貨攤上堆滿年貨,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年貨攤太多,彼此競爭激烈。於是,各施妙招,招徠顧客:最通常的招數,就是擺出樣品,讓顧客免費品嘗。一路走,一路嘗,客人可以一路嘗百味;還有的手持電喇叭,不停地高聲叫賣;還有的拿來高腳梯,放在街道當中,身上掛滿廣告牌,手持推銷的商品,向路人招搖;也有的廣告打的是「溫情牌」,在一大袋花生上,我不僅看見「鹽炒的更香」、「無敵香」之類廣告詞,還看到「跪求!!帶我走」這樣的廣告語……
我穿行在迪化街,被臺灣人濃濃的年味所感染。在這裡購物,以家庭主婦為主力軍,也有的扶老攜幼,甚至坐在輪椅上被家人推著,也要在這擁擠的年貨大街分享過年的快樂。在最擁擠的地段,我甚至一停下腳步,後面的人就會推著你向前走。
同是年貨街,迪化街主要是賣臺式年貨,而南門市場則是賣大陸年貨。南門市場是臺灣的「外省人」過年必去採購的地方。
迪化街是一條長街,而南門市場則是室內的規模相當大的商場。南門市場歷史悠久,自從1906年開市以來,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早年這裡是一大片平房,是臺北的果蔬集散地。1983年,拆除了平房,改建成高樓。南門市場設在大樓的地上一層和地下一層。往日,我去南門市場,看見地下一層是菜場,出售新鮮肉、蛋、菜、禽以及水產品,而地上一層是南北食品乾貨集散地。可是這一次我來到南門市場,顧客盈門,可以用「爆棚」兩字來形容。
在南門市場大門口,我就看見一個小攤掛著「上海魚丸」的招牌,那白色、橢圓形的魚丸,剛剛做出來,又鮮又嫩,飄浮在水中。走進南門市場,我又看到另一家商鋪在賣「上海菜肉餛飩」。這些上海小吃,使來自上海的我倍感親切。接著,我看到黃底紅字的「上海火腿行」的大招牌,這家商鋪佔了好幾個店面,出售火腿、醬肉、香腸。此外,還有「上海萬有全」、「上海合興糕團店」,出售種種上海風味的小吃、乾貨。
在迪化街和南門市場,我都看見「宅急送」廣告,寫著「寄常溫本島100元」、「寄低溫本島150元」,所謂「低溫」是指冷凍食品。這樣的「宅送年菜」業務,大大方便了顧客,只消在年貨市場訂貨、付款,「宅急送」直送家中。
逛了迪化年貨街,逛了南門市場,那濃濃的年味令我陶醉,使我在臺灣度過的春節格外新鮮,充滿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