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北大橋以南的迪化街以辦年貨聞名,是有悠久歷史的碼頭大稻埕的一部分。迪化是烏魯木齊的舊名,乾隆取的。這一帶幾乎見證了臺灣國際貿易與商業的發展史。迪化街從清末到日據初期都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1945年臺灣光復後慢慢成為南北貨、中藥、裝飾品和布匹的批發商集中地。
形成於清朝鹹豐年間的迪化街,舊建築包含多種建築風格,恍如一個臺灣舊建築的戶外展廳。商街最常見的是長條形連棟式的店鋪建築,門面偏窄,屋身深且幽長,這種設計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清代臺灣商街特色。
七十年代開始迪化街陸續配合市容都更,從樸實的閩南式店舖到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裝飾都有翻新,但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整個街道仍大致維持原貌,始終帶有一分斑駁的懷舊氣息。
每當年節來臨,這裡都摩肩擦踵,人潮絡繹不絕。這條街上有傳統的永樂市場,有香火鼎盛的月老霞海城隍廟,也有密集的南北貨、中藥店鋪,還有上個時代的舊攤販、露天的小吃攤,也有很多文青小店、散發著溫暖氣息的咖啡館和各國情調的餐廳。懷舊和現代在這裡融合為一,讓這條傳統的古街道呈現出多元的風貌。
很多大陸一線城市來的朋友,最一致的評價是「臺灣怎麼那麼破舊啊?」的確,臺北並不是規劃先行的城市,它是以生活為根枝繁葉茂地蔓延開來,道路彎彎曲曲曲徑通幽,屋頂不高但鱗次櫛比,建築與大自然貫徹聯通,有自己根深蒂固的邏輯。
在我,迪化街古雅的騎樓,小小的門臉,內斂樸素的裝修,不著濃墨的配色,充分體現了古代儒家的「溫良恭儉讓」, 中華千年的人情與世故都可以在這復古的氛圍裡覓到蹤跡。
迪化街有幾個地方瀰漫著乾貨鹹味與醃漬味,那是海邊小鎮和偏遠鄉村才會有的氣息。這裡還有多間百年老店,貨品非常有特色。
你會發現各種各樣令人難以置信的產品,你是想買魚翅、鮑魚等海味,還是乾果堅果或傳統糖果,是五顏六色的臺灣花布,還是臺灣各時期的地道食品,亦或是小說裡才讀過的中藥材,還有臺式創意料理、臺灣茶,來一趟都可以置辦齊全,而且物美價廉。還有很多手工藝與文創店,可以學下傳統手工藝,或是看著藍天發個呆,輕鬆打發掉一個下午。
迪化街是臺北最重要的歷史街區之一,也是臺北最古老的商業區,吸引了不少外國遊客,日本遊客最多,以前香港人不多,近一兩年粵語人士也多了起來。
這條細細長長的街道,在不同的區段有不同的特色與風味,那些匆匆而過的旅人很難看到它的風華與蘊藏,因為迪化街最精彩的魔力,是她可以讓每一位置身其中的人擁有一份悠然自得的自由自在。
就要過年了,辦年貨依然是臺灣春節的傳統。今年的迪化街因為疫情,人頭沒往年那麼攢動,商家也都開通的網上辦年貨,送貨到門的服務。
送給大家一份精神年貨——一首臺灣地道的閩南語新年歌,祝大家平安喜樂,牛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