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一,是農曆正月的頭一天,也是第一個「朔日」,朔日是每個月的第一天,既初一。隋代杜臺卿在《玉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也是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放鞭炮,貼春聯,小孩子可以得到壓歲錢。
春節文化源遠流長,是從上古時期歲首祈福祭祀逐步演變而來,歷經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而具有文化底蘊的傳統節日。
在這個闔家歡樂的喜慶時刻,除了吃喝玩樂,品讀古人寫的春節詩詞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這些詩詞,我們感受到充滿正能量的春節文化。
《拜年》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在明朝,春節送卡片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卡片上寫著自己的名字和祝福語。
朋友間相互拜年都是將名片放在一個門口的盒子中,而不求見面,因此文徵明的屋子中堆滿了拜帖。這其中,有親人朋友之間相送的名帖,也有官場同事之間相互贈送的名帖。
文徵明也不例外,隨著潮流向他人拜送名帖,這樣的拜年方式既有趣又簡單,但人們並不認為這是空虛的禮節,而是希望收到的名帖越多越好。
《除夜雪》陸遊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新年的時候紅紅火火,如果再加上一場的大雪,真是印證了一句諺語:瑞雪兆豐年,也預示著一年中的好兆頭。
在這首詩中,陸遊描寫了四更天的時候,北風呼嘯,也帶來了一場大雪,這是上天賜給人們的瑞雪,在除夕之夜到來之時,預示著來年莊稼的豐收。
在古代,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必不可少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人合作在一起飲屠蘇酒,以此驅邪,祈禱自己長壽。一般情況下,喝酒都是從年長者開始,而屠蘇酒卻是恰恰相反,要從最年少的飲起。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在《除日》中寫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個風俗。這種風俗在宋朝時很興盛,但是現在卻逐步消失了。
陸遊在《除夜雪》中又寫道,盛了半盞屠蘇酒的酒杯還沒來得及舉起慶祝新年,便開始趁著燈光寫著迎春的桃符。
在正月初一的時候,人們會在桃木板上寫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的兩旁,用來壓邪避瘟,這也是最早的春聯。
關於春聯,便不得不提到後蜀皇帝孟昶,他在春節的時候,將桃符加以改進,在古代,桃符上一般會寫「神荼」和「鬱壘」兩位門神,這樣可以令鬼怪畏懼。
風流天子孟昶雖然政治上沒有太大作為,卻頗有文採,他思來想去,決定親自在桃木板上寫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也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整聯對仗工整,頗有喜慶之意,時至今日,仍然在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