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愛情敢於挑戰世俗

2020-12-08 福樂強

愛情成於自由

△波伏娃

一個女人如何獨立自由的存在於世,

不依附男人,不依附愛情,

我想她的一生是最好的回答。

01.

你是誰?傾聽內在的聲音

西蒙娜·德·波伏娃出生於1908年。波伏娃從小受父親影響,對戲劇、文學感興趣,父親也創作戲劇,她很小的時候就跟父親一起上臺參演,並學著父親的樣子,寫詩獻給妹妹,顯示出驚人的天賦。波伏娃個性強烈且情感豐富。貧窮與困苦伴隨著她的成長,但從未毀壞過她的自信。她精力充沛且高度自律,做任何事情都全力以赴、充滿激情。波伏娃自稱童年很幸福。父母間的爭吵、離婚,也並沒有影響到她對幸福的執著尋求,「她在自己的心中築起了一座城堡,將所有妨礙她幸福的東西都拒之門外」。

波伏娃很小的時候就發現,在學習中可以不斷超越自我,她回憶自己童年的時候說,「坐在我學習用的扶手椅上,我感受到了地球的和諧」。通過閱讀和學習,她發現自己可以達到某種絕對狀態。她很早就意識到自己肩負著揭示世界奧秘的使命。

這種狀態帶給波伏娃的感受,對她的自我覺醒十分重要。當同時代的絕大多數女性,還將自己的人生完全寄託於婚姻家庭的時候,還是少女的波伏娃就確立了與之完全不同的追求——成為自己。具體而言,就是成為一個獨立、自由、可以主宰自己人生與命運的女性。她為此賦予了一個更具體更具有操作性的理想——成為作家。這種「堅定的信念給她的內心以極大的安全感」。

15歲的時候,波伏娃表現出更加明顯的叛逆,在父母的極力反對中她孤獨地堅持著自己的追求,開始了真正的寫作。她在日記中說:「我就是風景和目光;我只通過自己存在,也只為自己而存在」。

與此同時,波伏娃也開始對天主教教義產生反叛,對善惡兩元論開始質疑,並指出,人們對佛學的了解還不夠。總之,她著迷的是探索真理的過程,而不是任何人任何高師給她的現成結論。

19歲,就讀於索邦大學的波伏娃成績優異,但內心孤獨,渴望來自另一個性別的情感與思想的共鳴。對此她比較悲觀,認為自己激烈的天性與眾不同,「我確信,那個既像我的兄弟又和我平等的人並不存在」。

她深更半夜在巴黎遊蕩,攀上聖心教堂的臺階,看著腳下燈火通明的城市失聲痛哭。這時候,她還沒有預感,一份驚世駭俗的伴隨她終生的愛情正在向她靠近。

02.

真正的愛情敢於挑戰世俗

上圖掃碼-解鎖薩特

1929年6月,大中學校教師資格會考,波伏娃和薩特、馬厄、尼贊一起備考。自此,薩特與波伏娃在精神上就再也沒有分開過。他們一聊就是好幾個小時,停不下來,「即使談話進行到世界末日,她可能還是會覺得時間太短了」。薩特正是波伏娃從少女時代就幻想的那種夥伴,她說:「薩特完全滿足了我十五歲時的願望,我在他身上看到我所有的怪癖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我可以和他分享一切。」 而薩特說:「西蒙娜的優點,使她在我的生命中有了其他人無法替代的地位。」

讓-保羅·薩特為人豪爽,穿著馬虎,家境好。薩特身材矮,貌不揚,但有一種堅定的自信和能夠深刻影響他人的魅力,且有一副極為優美的歌喉。

薩特與波伏娃的個性看起來並不相似。薩特極為崇尚理性與自我控制,對任何事物都善於進行理性的思考與判斷,即使對於兩性關係,他也是理性多於感性。他一生喜好「獵豔」,陷入多段「偶然愛情」中,在世俗的眼光中,他就是朝三暮四的典型。但另一方面,薩特迷戀的主要是那種愛情的吸引與徵服的感覺,而對肉慾卻保持謹慎的態度。波伏娃則不同,她有著典型的雙重性格,一方面她有極為強大的理性洞見能力,另一方面又充滿激情,感情極為豐富,薩特經常看到波伏娃激動得淚流滿面嗚咽不已,這時候,他深刻地意識到他的這位愛人是多麼的女人,為此又驚訝又感嘆。在兩性關係中,波伏娃也更為突出得表現出纏綿多情的一面。少女時代的她,完全沒有感受到性的需求與困擾,對薩特的愛使她的肉慾覺醒,並藉此發現與認識自己,此後她終生對性抱持愉悅與開放的態度。而這並沒有影響她與薩特牢不可破的精神聯結。

波伏娃與薩特本質上都是不贊同傳統婚姻制度的。薩特不贊同一夫一妻制,但也並不鼓吹一夫多妻,他認為男人應有多個女人,女人也應該有多個男人。波伏娃同樣抵制婚姻這一傳統,認為婚姻必然伴隨著謊言與欺騙,她更願意與薩特之間創造一種新的關係,並希望自己像男人一樣獨立地過完一生。

某日夜幕降臨的時刻,二人在巴黎卡魯塞爾公園的長椅上,做出了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坦誠又最有傷風化的誓言:他們之間不需要忠誠,但他們將永遠不欺騙對方,不隱瞞對方任何事情,他們要分享人生中的一切,事業、生活,以及情感經歷。

這對情侶,一生中既沒有結婚,也沒有正式同居過。

與薩特這種特殊情侶關係的締結,激發了波伏娃更旺盛的生命力。她充沛的精力,不耗費在瑣屑的家庭事務中,而是用於充分地體驗生活感受人生奮發創作。波伏娃身材消瘦,面容清秀端莊,有一種古典的美麗與優雅。她迷戀大自然,喜歡一個人步行遠足,經常挎著籃子裝點吃食,穿著長裙和平底鞋,一個人翻山越嶺。她一天可以走40公裡,有時候累得躺在地上就睡著了,有時候晚上就睡在農人的穀倉裡。

她旺盛的生命力和對世界的好奇之心,除了投給大自然之外,也用於體驗城市生活的各個陰暗而真實的角落,她深入最貧困的街區,深入碼頭、酒吧,甚至深入紅燈區,觀察妓女的生活。

波伏娃有人生抱負,堅信可以通過創作對社會的轉變產生影響,但她堅持自由的生活方式,與任何政黨及組織保持距離。在學校裡,作為老師的波伏娃也是特立獨行。她的授課方式與個人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學生。她與自己喜歡的學生平等相處,並「建議學生像她一樣解放自我,結交一些情人」。

波伏娃與薩特的愛情誓言中,排除了忠誠、忠貞的傳統道德規範。他們一生中各自有多段別的愛情,並且相互不隱瞞不欺騙,而是真正履行了分享共同經歷的諾言。

薩特稱波伏娃是自己的「良心」。波伏娃維繫著圈子內的平衡,甚至關注著他們的經濟狀況。在薩特應徵入伍之後,波伏娃領取薩特的薪酬,分給他的女友們。

他們為什麼能做到這一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境界?我想,根源在於,他們並不執著於愛情本身,而是以「求真」為終極的目標。其實他們的愛情始終有「第三者」的存在——那就是「求真」的共同目標。既如此,又何懼幾個男男女女插進來呢,不過都是過程都是體驗而已。

他們分享各自的情感經歷,藉此認識人性與人生,再融匯到創作中。薩特在一封信中說道:「我迷人的海狸,我把這封掐頭去尾,甚至是沒有任何內心衝動的信寄給您,只為了讓您先睹為快。因為我認為您更想了解我的經歷,而不只是聽到我愛的誓言。但是,您要知道,我對您的愛一直滿滿的,始終縈繞在我心田。」

波伏娃說:「我確信自己和他的聯繫是如此緊密,他生活中的任何插曲都不能使我消沉。」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始終相互浸透:薩特所有的作品,都滲透了波伏娃的心血,他們常常針對問題與觀點激烈爭吵,而最後總能聽取對方的意見。所以,對薩特的全部思想波伏娃有深刻的理解,並在自己的創作中化用。

不管是在威尼斯的大街上、庇里牛斯山的石子路上,還是在咖啡館或是火車站,薩特都會突然冒出奇思異想:「海狸,我有了一個新理論。」於是兩人圍繞著這個新理論精雕細琢,揉捏成形,彼此都為對方的體系添磚加瓦。

他們對自己的選擇完全承擔。薩特說「我們從來沒有藉口」。而波伏娃完全贊同。波伏娃選擇了薩特,不是只滿足自己私慾的那部分薩特,而是一個完整的薩特。為此她完全承擔自己選擇帶來的一切後果。

他們尊重自己的情愛欲求,但並不沉溺情愛本身,而是可以跳出來,作為觀察者而存在。他們是熱愛紅塵的天真頑童,他們又是出世間的清醒覺者。「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這句話用在他們身上,基本妥當。

在這些情感糾葛中,薩特也表現出急躁幼稚和難以超越的困擾,波伏娃也將其作為思考的素材,化入《第二性》的寫作中。

03.

成為你自己,這比愛情更重要

波伏娃性格的雙重性非常突出,也可以說她兼具兩性之優美。她情感豐富,面對美好的事物常常激動得淚流滿面,但同時她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一種瀟灑的擔當能力,在任何艱苦的條件下,她都能夠勇敢地有尊嚴地生活。

二戰期間,物質貧乏,生活條件極度惡劣。波伏娃用千方百計搞到的布票,買布自己做裙子和大衣,用木底鞋代替皮鞋。家中沒有暖氣,她就每天一大早到咖啡廳外等候,一開門就進去,在排煙管附近坐下,一坐就是一整天,看書學習寫作。很多人受她影響,使這家咖啡廳的二樓變成了二戰時期的「自習室」。

二戰之後,波伏娃和薩特作為存在主義作家,受邀到世界各地巡迴演講。她與薩特常常被同時邀請,同時接受訪問,籤名售書,參加晚宴。這對情侶已被全世界當做驚世駭俗的楷模。人們對他們充滿好奇,羨慕,但敵視與毀謗也同樣不少,尤其是對波伏娃,《第二性》給她帶來了高度的榮譽,但曾有一段時期,多個媒體都在用各種表達形式諷刺侮辱咒罵她,出門也會撞到無數女性的敵視目光與辱罵聲音。當然波伏娃沒有被嚇倒,她確信自己是誰,為了成為她想成為的那個自己,她一往無前。

在芝加哥,波伏娃遭遇了她一生中最難以釋懷的一次愛情,美國作家尼爾森·奧爾格林。兩人一見鍾情,情投意合,尤其是奧爾格林,為波伏娃深深打動。這個獨立的、聰明能幹的女人,可以在精神上與他如此默契,給他生生不息的共鳴與啟迪,與他建立一種獨特的關係,這是其他任何女人都無法做到的。而這位出色的精神伴侶,同時又是那麼美麗、多情、快樂。他要她永遠留下來。

波伏娃並非不心動。奧爾格林高大健美,個性正直、陽剛,情感充沛,「就像從電影中走出來的人物」。但波伏娃不想放棄與薩特的約定,不想放棄與薩特共同的事業。此後多年,波伏娃與奧爾格林跨越大洋彼岸,幾次見面,同居同行,十分契合。十幾年通信,一千六百多頁的信件,後來也被波伏娃付諸出版。

波伏娃稱奧爾格林為「丈夫」,並自稱是他的「妻子」。「只要您愛著我,我就永遠不會衰老,也不會死去」。波伏娃因為這份愛情而徹底脆弱了,曾經整夜哭泣。她與奧爾格林情意纏綿的書信往來,令讀者窺見了一個情感豐富的女作家的另一面。

對於奧爾格林來說,他只能二選一:或者分享她分給他的愛情,或者完全失去她。他愛著這個跟男子一樣自由的女作家,卻苦於無法駕馭這個光彩奪目的女人。波伏娃不能為了這份愛情而放棄巴黎、放棄與薩特的共同事業,奧爾格林也不能為了這份愛情而遠離芝加哥,遠離自己寫作的泉源。

奧爾格林對波伏娃的期待,更多是世俗層面,婚姻家庭孩子,庸常的幸福。波伏娃對此也很明白,他需要的是有一個女人與他同枕共眠。這世俗願望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但可惜奧爾格林面對的是波伏娃。對于波伏娃來說,這世俗願望並非她真正嚮往的,或者更準確點說,她不會為了這個世俗層面的庸常幸福而放棄她更重要的追求。

波伏娃拒絕了奧爾格林的世俗情愛,不能簡單地說,這是因為她更愛薩特,而是因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進入婚姻,不是成為妻子和母親,而是成為她自己。而回到法國,回到薩特身邊,她才是真正的她自己。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波伏娃只好忍痛割愛。

44歲那一年,波伏娃創作小說《達官貴人》,將她與奧爾格林的愛情經歷融化於書中,使這一段不願意自我消亡的愛情找到了最好的歸宿——化為文學。波伏娃也由此終於得到了解脫。這本書就是題獻給尼爾森·奧爾格林的。波伏娃手上一直戴著奧爾格林送她的銀戒,直到去世,她戴著這枚銀戒與薩特合葬。

44歲的波伏娃遇到了新的戀情,比她小17歲的《現代》雜誌的新編輯克洛德·朗茲曼愛上了她。年齡差距如此之大的愛情,給波伏娃的心田吹進了綠色的風。而這本來似乎是只有這個年紀的男人才有的特權。

她與朗茲曼穿越法國和整個歐洲,每天步行七八個小時。這一次,波伏娃毫不猶豫地與情人過上了同居生活。1954年,波伏娃46歲的時候,《達官貴人》獲龔古爾文學獎,13萬冊短時間內售罄。波伏娃用這筆錢在舒勒榭爾街買了一套藝術家工作室,與朗茲曼從租住的公寓搬進了新居。波伏娃在那裡一直住到去世。

這一段相差17歲的愛情持續了6年,在波伏娃50歲的時候宣告結束。而這中間,波伏娃與薩特的交流也從未中斷過,甚至有時候他們三人同行出遊。

朗茲曼的離去,使波伏娃黯然神傷了一段時間,甚至可說是痛苦萬分。但波伏娃從不會被愛情徹底打敗,因為她永遠知道,她這一生除了愛情還有更為重要的使命。

04.

超越情執,讓真愛深植心中

關于波伏娃與薩特的愛情,波伏娃的傳記中有這樣一段概括:「這對情侶窮其一生都在反抗別人強加給他們的宗教倫理、道德戒律和騎士守則,他們用愛情來挑戰整個世俗社會。

半個多世紀以來,波伏娃與薩特這對情侶,在被誤解、質疑和詆毀的同時,也被很多人暗暗羨慕,並被很多時尚男女不斷模仿,但他們的模仿很快就以失敗告終。因為他們可以模仿其形,卻很難複製其本質。

波伏娃與薩特這對情侶之間,要的不是忠誠而是完全的坦誠,要的不是佔有而是完全的分享,接受的不是對方滿足自己私慾的一部分而是對方的整體。他們給予這份關係以完全的自由,並在自由中實現了「永恆」。

總之,愛情不是目的,而是過程,是載體;愛人不是向你提供安全感的工具,而只是求真之路上遇到的同行者。相互抱慰,減少一點孤獨;相互映照,對世界有更真實的認識;相互激勵相互參照,求真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有的人會說,你說的似乎有道理,但太曲高和寡了,我們只是普通人,我們不可能成為波伏娃那樣的名女人,所以你說的這些對我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雖然我是以波伏娃這樣一個名女人作為載體,來闡發我對愛情和女性獨立的認識,但我所說的,在根本上卻是具有普適性的話題:對無常世界的認識,對性慾情慾之無常的認識,對人應該弄明白「我是誰」的認識,對人應該走向獨立自由之境界的認識,對人應該有靈魂追求以求真為終極目標的認識,是適用於所有人的。

我們當不了作家,創作不出文藝作品,但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小事業,也可以將自己的日常生活過得富有創造性,並在其中認識世界之本質,感悟生命之真諦,活得更接近喜悅、充實、寧靜、安全的真我之境界。

波伏娃從小經歷了家道中落、生活困苦,後來又面對了父母的爭吵與離婚,直到青年時代,她依然常常為貧苦所擾。她一生沒有結婚,沒有建立家庭,也沒有生育過孩子,並多年生活在各種詆毀謾罵聲中,在薩特生命最後的10年,她悉心照料他的一切,包括將他的思想整理成文、發表出版。如果僅從這樣一些世俗層面來看,波伏娃並非幸運兒,甚至按照傳統世俗價值觀衡量,她是個不幸的女人。

而在硬幣的另一面,波伏娃一生都在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並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她擁有豐富的情感經歷和深刻的人生體驗,她流過那麼多眼淚也收穫過那麼多快樂,而且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並與薩特之間保持了終生的驚世駭俗的情侶關係。這又是多麼不平凡的幸福。在自傳《盛年》中,波伏娃稱自己是非常幸福的人。

我們這位女性主義思想的祖母,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就用自己不妥協的、不恐懼的精彩的一生,為我們做出了回答——作為女性,我們可以有足夠的勇氣,超越社會習俗與文化遺毒強加給我們的「第二性」的定位,活出我們的真我風採。

相關焦點

  • 愛情和婚姻的真正含義 莫過於世俗而又溫暖,動人心弦
    導讀:愛情和婚姻的真正含義 莫過於世俗而又溫暖,動人心弦愛情從古到今都有許多的人去探尋,去鑽研,但真正能體會到愛情真諦的卻沒有幾個。大家對於愛情的看法是建立在需求的基礎上,因為想要得到什麼,就會傾向於找一個擁有這樣東西的另一半,不管是不是真的能走下去,但那樣的渴望是怎樣都不會改變的。或許會經歷很多場的戀愛,但每一任對象都一定是有共同之處的。這是最普遍的愛情觀,因為需求而尋找愛情。
  • 《邊城》之儺送,正直善良敢於追求,不為世俗束縛
    《邊城》之儺送,正直善良敢於追求,不為世俗束縛儺送在面對一個新磨坊的彩禮面前依然能夠堅持自己的愛情,保持自己對翠翠的初心。然而如今的人們又有幾人能夠像儺送這樣一直保持自己的心意,在面對金錢的誘惑能夠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呢。小編認為真的是很少見了,即使有也是很少一部分了。還是希望人們能夠一直堅持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
  • 真正的文青不會無病呻吟,不會被世俗牽絆
    而在世人眼中,「文青」也自帶仙氣,他們那敢於逃離世俗的勇氣也很讓普通人欽佩。而這段日子,有個網名為「小二姐」的人火了,順帶著把「文藝青年」這個標籤也帶火了。小二姐在公眾號上寫了一篇名為《張揚導演,我愛你》的文章,曝出與知名導演的婚外情,並稱自己與張楊是三毛和荷西轉世,這是宿命的愛情,自己是佛系女文青。全文文藝氣息滿滿,但網友們表示不服,並吐槽:三毛的棺材板快壓不住了。同時眾人也開始質疑「文青」這個標籤。
  • 臺灣天主教會世俗挑戰下的困境總結
    當世俗化轉弱時就 正是教勢興盛之際,然而當世俗化逐漸增強的時候,天主教就遭遇到極明顯的發展困難。另一方面,天主教本身的狀況,世俗化趨勢轉強的時候,就無法積極地適應而有效地挽回衰勢。大致上到1960年以後,由於臺灣地區的狀況日趨穩定,同時在社會經濟方面也日漸繁榮,更加上社會流動頻繁,於是世俗化的趨勢愈來愈強。這就是導致臺灣地區天主教在教勢上無法持續成長的主要理由。
  • 愛情是在一起的時候相互珍惜,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愛情是什麼呢?愛情不是單一的付出,而且雙方的努力,你要找一個能跟你一起付出的人,這個人可以有一些小毛病,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是大方向一定要有主意,有志向,兩個人一同進步到後來發達了,也沒有任何一方感覺自己付出的多另一個付出的少。 特別是女孩子一定要自己自立,如果自己在家讓男人出去打拼,後來成功了,那你在家的地位也就沒有了所以女孩子也要努力啊!
  • 面對世俗,愛情實在太需要一把鎖了!
    是呀,愛情能鎖住嗎?愛情到底是什麼?我覺得許多人忽略了愛情是什麼而更在意愛著具體的什麼,中國歷史中一直沿襲著「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理念。因為這是生存的保證,所以女人一向以男人為主人,夫者,天出頭也,這種對男人的依賴肯定不是愛情。有句話說:男人徵服世界就能擁有女人,女人徵服男人就能擁有世界。可見男人要的是社會的承認,女人要的是男人的認可。
  • 愛情不止好感和開心 《非誠勿擾》:敢於表達真實的想法,細節很重要
    另有一位男嘉賓提出,「希望另一半在相處中不要勉強自己,要敢於表達真實的想法」,得到了眾人的一致認可。在戀愛中有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感動」,殊不知,重視細節的男生更受歡迎。   愛情就是刷好感度?  黃瀾和陳銘也強調,很多人對愛情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兩個人開心就好」,比開心更重要的是學會互相懂得,「兩個人因為彼此的好感走到一起,在一起開心很重要,但一定要升華到用心去愛,要懂得對方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予以支持,兩個人在互相守護中建立起更加契合信任的感情,才是真正的愛情。」
  • 蒂爾達斯文頓:敢於大膽嘗試,挑戰各種可能性,讓自己更獨一無二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就是小編心中真正的女王,她雖然不是平常大眾認為那種的審美,但她那種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性冷淡風,是讓人無可抵禦的。蒂爾達·斯文頓,當她穿上男裝,帥酷無比,基本上可以說沒有男生什麼事了,但當披下長發又風情萬種,撥動萬眾心弦,現在就讓我們來見證一下女王養成歷程吧。
  • 解讀《探清水河》——一出世俗的愛情悲劇
    門當戶對回到前面,大連妹妹有一對吸食鴉片成癮的父母,他對她的愛情 抱著希望同時又對他的家庭有著絕望。因為他的父母這樣的所作所為 不可能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兒子娶這樣家庭出的女人。而這個時候他想要,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卻被父母冠以廉恥的名義。這就是封建禮教的結果,有的時候人情大於法律,在那個時候禮教凌駕於法律之上。兒子不可以揭發父親,這可以視為不孝。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孝道呢?父母可以打著孝道的名義 對子女橫加幹預為所欲為嗎?在二十四孝中 有很多都是愚孝,在現在的這個社會中為人所不理解。而且那些愚孝的基本都是男子,而女子受這樣的束縛更甚。
  • 王安憶:臺灣作者敢於寫「不好看」的書
    原標題:王安憶:臺灣作者敢於寫「不好看」的書   作家唐諾最新的散文巨製《盡頭》近日在中國大陸、臺灣同步出版。日前,王安憶、唐諾、梁文道等出席理想國沙龍為新書助陣。   王安憶說,這個書名就有很多期待,因為自己現在特別想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極限,「小說到今天已經寫了那麼多,堆起來真是幾座山都有了。
  • 怎樣理解愛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的愛情?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愛情真的可以達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的程度嗎?當然,有些人相信這樣的愛情也許存在著,也有人擁有過這樣的一生。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壓力,所謂「天荒地老、海枯石爛」又有多少人能夠擁有呢?相對於這樣的愛情能維持到最後的人有多少?或者說又有多少人相信這種愛情?
  • 《大俠霍元甲》:真正厲害的人,從不走尋常路
    要說和普通人有什麼不同,則是他身上多了一份不走尋常路的熱血,多了一份不循規蹈矩、敢於挑戰人生的豪情。挑戰權威有句話說:「天空權威地認為,海是自不量力的。海驕傲的認為,天空是不解風情的。」在權威面前,人們總感覺神聖不可侵犯。
  • 葉卡捷琳娜大帝:真正的愛情,不負遇見
    1、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感覺?正如劇集所體現的:真正的愛情,宛如相識已久,即使初遇,卻已然相知。誰先開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往後餘生,你我的思想與心靈,重重契合。女皇認為拿出真心是一件極其冒險的事,同時也會暴露了自己的弱點,但是,只有在波將金面前,女皇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當然,真正的愛情也會讓人忘卻自己今昔芳齡幾許。女皇遇到真愛後,猶如翩飛的蝴蝶,輕盈而美麗,容光煥發,精氣神兒十足。2、在愛情中,要持怎樣的態度?
  • 「邊緣人」向世俗發起了挑戰
    玉子從一家大男子主義盛行的餐飲公司憤然辭職,在附近一座建築的屋頂開了一家西式料理餐廳,這是她向世俗發起的挑戰。餐廳的員工都是被社會主流視為邊緣的「問題人」,比如異裝癖,恐懼人類,被丈夫貶到一文不值,或者高學歷低情商等。
  • 真正的好女人,原來都很「絕情」,不管是愛情還是婚姻
    只是愛情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若不吃,你便永遠不知道下一顆究竟有多粘牙,它好的時候可以讓你感覺到人生值得,而當它不好的,時候,你又會覺得人生其實也不過如此,何事秋風悲畫扇。 受感性思維指導的女人天生比男人更容易陷入愛情之中,她們會從十指不沾陽春水變成甘願洗手作羹湯。
  • 真正浪漫的愛情是浸染人間煙火氣,平淡且溫馨
    ——瀋陽阿玉真正的幸福,經得起平淡的流年。煙火之中,蘊藏幸福,蘊藏平淡,蘊藏濃濃愛意。蘊藏家的和諧之暖。幸福的婚姻源於煙火點燃之時。即使平淡艱難也幸福。幸福的婚姻家庭從煙火之中開始,體現。真正的幸福,經得起平淡的流年。
  • 西安科技大學「獨臂女生」保研,敢於向命運挑戰的人,未來不會差
    如今,陝西渭南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的女孩張夢茹,出生就沒有右前臂,可是卻依然擋不住這個女孩的優秀,這或許就是真正的猛士,也應該是這個時代中國人應該有的精神。
  • 敢於在愛情中「出醜」的人最可愛
    今天為大家分享一本教人如何談戀愛的心理學書籍——《愛情中的心理學》。書中有個觀點非常有趣,今天就來就這個話題進行探討:什麼樣的人值得愛?為什麼說優秀之處是獲得愛情的前提呢?其實很好理解,一個人的優點總能獲得他人的讚美和關注,所以我們總說要學習他人的長處。你的另一半也是因為被你的某些優點吸引,才能夠與你相識相知,接下來才會產生愛情。
  • 《那片星空那片海》熱播講述摒棄世俗的童話愛情
    作為一部的偶像劇,《那片星空那片海》沒有喧鬧的城市生活,沒有繁複的高樓林立,沒有階層的差距,有的只是摒棄世俗的童話愛情,以及漫天流螢、星海一線的秀麗風景,在初春之時為觀眾和粉絲們熬製了一份暖暖雞湯。馮紹峰《那片星空那片海》在故事的設置上並未單純的誇大兩人愛情衝突的矛盾,而是以平和的口吻,將吳居藍和沈螺面臨愛情艱險仍舊相互守候的故事娓娓道來,在感動之餘也為觀眾們傳遞了關於愛的正能量。馮紹峰飾演的吳居藍是自深海而來尋找靈珠的鮫人王,郭碧婷飾演的沈螺是不屈城市套路,回歸田園的海島少女。兩人身份的重重阻隔,註定了這是一場難以逾越的愛情悲劇。
  • 《愛情天梯》編劇:經歷了一場真正愛情的洗禮
    電視和電影《愛情天梯》的創作才讓我真正實現了從業餘編劇到職業編劇的跳躍,同時也讓我經歷了一場真正愛情的洗禮。  ■六往「天梯」會「愛情」  2006年1月17日,《重慶晚報》刊登了一篇報導《姐弟戀人隱居深山半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