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主要的特徵之一是世俗化,但是臺灣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士數年間在宗教上,尤其是天主教方面,有著快速成長的現象。
這種情形在美國及西歐也曾發生過。若單就臺灣地區的情形來分析,根據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各項造成天主教興衰的其體原因似多與世俗化的狀況有關。
換言之,臺灣地區天主教的發展與臺灣社會往過去三十餘年中世俗化的傾向有緊密的關聯。當世俗化轉弱時就 正是教勢興盛之際,然而當世俗化逐漸增強的時候,天主教就遭遇到極明顯的發展困難。
在教會快速成長的過程裡,由於原有的設施機構及神職人員 常不足以應付實際所需,再加上救濟物質的發放以及天主教本身不能十分鼓動信徒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所以當整個環境有了較強的世俗化傾向時,天主教教勢的發展就面臨了衰退的困局,因為一方面在成長期所吸收的信徒在素質上可能不整齊,很容易受世俗化的影響而脫離教會。
另一方面,天主教本身的狀況,世俗化趨勢轉強的時候,就無法積極地適應而有效地挽回衰勢。大致上到1960年以後,由於臺灣地區的狀況日趨穩定,同時在社會經濟方面也日漸繁榮,更加上社會流動頻繁,於是世俗化的趨勢愈來愈強。這就是導致臺灣地區天主教在教勢上無法持續成長的主要理由。
臺灣地區局勢的日漸穩定大約與韓戰結束以及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籤訂後有關,再加上美援之及時介入,經濟狀況之日益改善,這個局面不僅使得天主教傳教主要的對象之一的大陸籍同胞在心理上產生較大的穩定感,也開始融入到整個大社會裡。
另外,一般而言,大陸籍同胞在社會流動上較為頻繁,因為他們在臺灣沒有真正固定的 「家鄉」。到了後來,經濟上快速的成長更助長了追尋一般日常生活,尤其是物質方面約滿足。在穩定而日趨繁榮的狀況下,人們已不再需要宗教及其它類似的力量來撫慰及安定其飄泊的心靈。
不但早先皈依的信徒因信心不堅而離開了教會,一般的大陸籍居民也不再有較強的歸主傾向。這種情勢再加上因流動而造成的損失,使得以大陸籍信徒為主的天主教逐漸面臨到遲滯成長的困局。
就天主教全盤情形來看,由於臺灣社會在經濟發展主導下所形成的強大世俗化力量影響了神職人員的來源,使聖召成為日益難解的問題,以致神父、修士人數日減,平均年齡卻日增,雖然修女人數的增加,卻又不能成為教會發展的主力。
同時,修女中本省籍約為數甚多,而神父、修士們卻少有本省籍的,這使得天主教無法適應臺灣地區的情形而在本省同胞中難有突破性的發展。最後,在熱烈的歸主運動高潮過了以後,由於天主教教會本身逐漸正規化,並且與側重強調縱的官僚組織關係的傳統精神相 結合,所以當面臨世俗化的挑戰時就愈來愈顯得乏力。如果時局 並無特殊變化,天主教的發展困境將難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