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時會問,裝飾有骷髏頭骨的玫瑰經念珠有什麼意義。這是褻瀆天主還是反天主教的行為?令人驚訝的是,事實恰恰相反。念珠上的頭蓋骨珠(skull bead)是用來讓基督徒們默想死亡。骷髏念珠提醒我們死亡,意在指明:有一天我們終究會死而站立在主耶穌面前,我們的靈魂必等待著祂的審判。拉丁短語Memento Mori的意思是「記住你終有一死」,這是一種接受死亡的精神實踐,從而提醒你要以善行度過此生。當然,骷髏念珠並不適合所有人,因為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它很可怕。
將骷髏用於念珠之上,在天主教會有至少500年的傳統;
在念珠(不僅指玫瑰經念珠)上使用具有象徵意義的頭骨,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晚期(1050 - 1500)。它們在義大利、德國和墨西哥的神父、修女和修士圈子中極受歡迎。這指明,骷髏在念珠上的使用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聖教藝術和信理、經文都可作為骷髏在念珠上使用的佐證。
例如,在繪畫方面有許多聖人像中就包含著頭骨的元素;十字苦像的底部也描繪了一個頭骨,象徵著骷髏地、亞當的埋葬,基督對死亡的逾越。一些念珠上有骷髏珠,作為「死亡的象徵」,或提醒人們生命無常。
18世紀德國天主教隱修士所用的念珠,使用了嵌木苦像及一枚牛骨雕刻的骷髏;
聖方濟各.亞西西所撰《太陽讚美詞》的末段寫到:
我主,願禰因姊妹肉體的死亡而受讚頌:
她是任何人也逃不過的,
身負大罪而逝世的人是有禍的,
承行禰聖意而逝世的人是有福的,
因為第二次的死亡決不能傷害他。
聖本篤(St. Benedict of Nursia)在《聖本篤會規》中告誡會士們:
承認自己所做之不善,並常歸咎於自己。害怕審判日。畏懼地獄。全神切望,渴慕永生。天天把死亡擺在眼前(會規4:43-47)。
在聖灰周三,當信眾領受聖灰時會聽到這句天主告誡原祖父母的名言:「你既是灰土,你還要歸於灰土」(創3:19);最後,在我們的「聖母經」的祈禱中,仍然提到了死亡:
……天主聖母瑪利亞,
求你現在和我們臨終時,
為我們罪人祈求天主。
阿們。
現存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Memento mori便攜念珠」,成品於1500-1525年;每一顆扁平的念珠均有兩面,一側為飽食終日的市民或少女半身像,在另一側則有一具骨架。念珠的末梢,顯示了一個已故男子的頭部,一半已經腐爛。這些形象提醒我們,生命是短暫的,作為一個忠誠的基督徒過一種高尚的生活是得救的關鍵。
骷髏念珠不能被視為「哥特首飾」(goth jewelry)或獻給死亡聖神(Santa Muerte)的祭獻。在我們的祈禱中,骷髏珠只是一種提醒,以提醒我們是居於塵世的凡人,以及提醒我們將要面對的震怒之日。
天主教會何以如此反覆提及死亡,甚至衍生出與死亡相關的聖教藝術?拉丁短語「Memento Mori」(記住你終有一死/珍惜時間)的出現,可為教會的死亡觀找到根據。這句短語對中世紀歐洲的藝術和宗教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影響到今天的世界。
聖熱羅尼莫聖人像中的Memento mori元素;
公元2世紀的教會史學家戴爾都良(Tertullian)聲稱,在古羅馬帝國的凱旋式中,得勝的將軍會讓一個人(在後來的版本中提到,常是一位奴隸)站在他身後,將一頂王冠舉過其頭頂,低聲說「Respice post te.Hominem te memento.」(看看你的周圍,記住你只是一個會死去的凡人)雖然在現代世界這句話語已經成為一個標準的比喻參考,然而事實上沒有其他古代作者證實這句話真實存在,它很可能是天主教的說教,而不是一個準確的歷史報告。
聖類思.公撒格聖人像中的骷髏,代表著對死亡的默想;
這一思想隨後在天主教會中得到利用,教會對審判、天堂、地獄和靈魂之救贖的強調將死亡帶到了意識的前沿。所有默想死亡的作品都是基督宗教藝術的產物。在天主教的語境中,死亡的象徵獲得了一種道德目標,這與古典時代的nunc est bibendum(現在是豪飲的時候了)之抓緊享樂的主題截然相反。對基督徒來說,死亡的前景是為了強調塵世的快樂、奢華、成就的空虛和短暫,因此也促使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來世的願景上。在這種情況下,《聖經》的訓誡常與死亡的默想聯繫在一起,例如「你在一切事上,要記得你的末日;這樣,你就永遠不會犯罪。」(德7:40)
一位15世紀的富商若翰.巴樂特(John Baret)為自己定製的遺體墓葬。即:將遺體腐敗的想像過程雕刻在棺蓋上;曾經這種藝術頗為流行;
探尋Memento mori最便捷的地方是在葬禮藝術(funeral art)和建築中。最讓現代人印象深刻的可能就屬遺體墓葬(cadaver tomb)了,這是一個描繪死者遺體腐爛過程的墳墓。在15世紀,它在富人墓葬群中成為一種時尚藝術,現存的文物案例仍然鮮明地提醒人們世俗財富的虛榮。後來,在殖民時期的美國,清教徒墓碑上經常描繪有翼的頭骨(winged skulls)、骷髏(skeletons)或天使吹滅蠟燭的圖樣。這些都是Memento mori與頭骨圖像有關的眾多主題之一。
另一個Memento mori的例子是由骨頭大教堂展現的,如葡萄牙埃武拉市的人骨大教堂(Capela dos Ossos in vora)或羅馬的嘉布遣修會骷髏地窟(Capuchin Crypt in Rome)。這些場所的牆壁全部或部分被人類遺骸所覆蓋,大部分是骨頭。埃武拉市的人骨大教堂的入口處有這樣一句話:「我們骨瘦如柴,光著身子躺在這裡,等待著你們的到來。」
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是另一個以默想死亡為主題的著名例子,它以舞蹈的姿態描繪了死神公平地帶走富人和窮人的場景。許多歐洲的天主教堂都裝飾著這些關於死亡的藝術。
羅馬的嘉布遣修會骷髏地窟(Capuchin Crypt in Rome),牆壁用人骨堆成;
在以前,鐘錶是用來提醒你「在塵世的時間又縮短了一分鐘」。公共時鐘上也常裝飾著格言,如ultima forsan(「這可能是你最後的一個時辰了」)或vulnerable omnes(「最後的殺戮」)。即使在今天,時鐘上也經常有「時光飛逝」的口號。蘇格蘭女王瑪麗(Mary, Queen of Scots)擁有一塊巨大的銀骷髏表,上面點綴著賀拉斯(Horace)的詩句,"死神以同樣的節奏敲響窮人的小屋和國王的塔樓。"(Pale death knocks with the same tempo upon the huts of the poor and the towers of Kings)
Memento mori是苦修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培養超然和其他的美德來完善人格,並將注意力轉向靈魂不朽和來世;而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出現了被稱為「虛空」(emptiness)的藝術流派,拉丁語的意思是「虛無的」或「虛榮心」。繪畫作品《虛空》(vanitas)在荷蘭特別受歡迎,隨後傳播到其他歐洲國家,這些畫作典型地表達了關於死亡無常的符號,如人類頭骨、破爛的蠟燭、枯萎的花朵、肥皂泡、蝴蝶和沙漏。(將這些符號)結合起來,虛空藝術傳達了人類生命的無常和隨時間流逝而不可避免的衰敗。
骷髏,將熄的蠟燭,沒寫完的日記,凋零的花朵,即將走完的沙漏,將圓滿的日晷;「虛空藝術」中的元素提醒人們珍惜時間。
在歐洲早期的音樂藝術中,除了安魂彌撒曲(requiem)和喪葬音樂(funeral music)外,還有豐富的默想死亡的傳統音樂。特別是那些在公元13世紀40年代之後黑死病大流行中面對死亡的人們,他們試圖通過在聖詠中唱誦不可避免的事情來增強自己的信德,從簡單的鞭笞歌(Geisslerlieder)到更優雅的宮廷雅樂。這些歌詞常把生命看作是必要的、天主所賜予的涕泣之谷,而死亡則是一種救贖,它提醒人們應過無罪的生活,以便在審判日有為自己伸冤的機會。以下兩個拉丁選段,是典型的中世紀音樂中的Memento mori。它們來自於公元1399年蒙塞若聖山紅皮書(Llibre Vermell de Montserrat)中的聖母頌歌(Virolai):
生命短暫,轉瞬即逝;
死亡來得極快,不尊重任何人,
死亡毀滅一切,也不憐憫任何人。
吾等正加速奔向死亡,讓吾等避免犯罪吧。
(Vita brevis breviter in brevi finietur,
Mors venit velociter quae neminem veretur,
Omnia mors perimit et nulli miseretur.
Ad mortem festinamus peccare desistamus.)
汝若不迴轉像孩童一樣,讓生活變得更好。
有福的人,汝等將不能進入真福天主的國。
吾等正在加速死亡,讓吾等避免犯罪吧。
(Ni conversus fueris et sicut puer factus
Et vitam mutaveris in meliores actus,
Intrare non poteris regnum Dei beatus.
Ad mortem festinamus peccare desistamus.)
不幸的是,自進入20世紀,這種在精神上對死亡的默想實踐已經半途而廢。早在1954年,真福雅各伯.阿爾伯裡奧尼神父(Blessed James Alberione)就注意到,人們對默想死亡的實踐失去了興趣。他對聖保祿修女會的修女們說:「如今,很少有人會關注在『最後的事情』(指死亡)上的默想。他們說,默想它們已經不再是現代的事了。然而,在我看來,死亡總是現代的。因死亡每天都在發生呀!」
每天默想死亡,這聽起來令人生畏且沮喪,但請記住,默想死亡實際上有助於我們在希望中成長,更接近天主。在無數聖人的鼓勵下,Memento mori是一條通向耀眼光芒的懺悔之路。通過對死亡的默想,我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與耶穌同行到哥耳哥達(骷髏地)。但我們的旅程並未就此結束。我們跟隨耶穌到十字架上,這樣我們可以更深刻地體驗生命中的復活之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