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畫院「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的重要項目,「重師造化——黎雄才的尋源之路」已經在北京畫院美術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展覽將持續至2月23日。
此次展覽選擇嶺南畫派代表畫家黎雄才為研究對象,以「重師造化」為題,分成「萬裡只車隨屐筇——對景寫生」「氣傾百代鑿洪濛——變革新風」「河山腳底藍本供——創變粉本」三大版塊,共展出了黎雄才的百餘件畫作。展覽策劃圍繞黎雄才上世紀40年代起的寫生線索展開,將其置諸於整個20世紀中國畫發展情境之中,試圖回歸黎雄才「尋源之路」的創作軌跡與藝術實踐,進而探尋「黎家山水」的傳承支撐乃至嶺南畫派藝術的發展脈絡。
黎雄才(1910-2001年)是嶺南畫派最為傑出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近現代新國畫運動的重要實踐者。其早年師從「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後留學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回國後任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副院長、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等職務。作為高劍父的弟子,黎雄才直面中國山水畫困境,終其一生實踐著「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的藝術主張。在任教廣州美術學院期間,黎雄才親自繪製了大量的課徒稿,分為樹木、山石、雲水幾類,步驟清晰,筆法嚴謹,深受學生喜愛,成為當時中國畫教學的經典示範。
「寫生」是黎雄才創作中的基石,早在黎雄才赴日本留學之時,便學習了西方觀察自然的態度與深入嚴謹的寫生方法。上世紀40年代起,在川蜀、西北長達8年之旅,黎雄才以寫生為途徑實現中國畫改造的踐行之路,留下數千幅畫稿。如此,經過反覆的研究、探索、實踐,最終臻於成熟,黎雄才其後創作了諸如《武漢防汛圖卷》等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代表作,以此解答了「中國畫如何表現生活」的時代命題。可以說,《武漢防汛圖卷》的成功誕生是建立在大量對景寫生的基礎之上的,此次展覽也將呈現黎雄才在武漢抗洪時多次親臨現場搜集素材時所創作的十餘件寫生作品。
2001年,黎雄才於廣州病逝。他在年逾古稀後開始創作的《珠江長卷》是其晚年寫生的扛鼎之作,此次展覽展出了「貴州婁山關」段,長達7米,渾厚雄奇,筆墨酣暢。這幅總長60餘米的《珠江長卷》被學者指出「超越了其此前構建的諸多法則」,或可認為是黎雄才對自己一生寫生之路提交的最終答卷。
從早年的空靈雅潔演化至後期的沉雄樸茂,從傳統意境到現實山水的真實訴求,黎雄才藝術的獨特價值在於他極大拓寬了中國畫創作的筆墨語言,在改變傳統中國畫面貌的基礎上圖變圖新。這種突破與創新,雖持續貫穿於黎雄才的整個藝術創作生涯,但他那種「力求真實刻畫對象」的審美定勢在20世紀40年代時便已逐步確立。因而,此次展覽並不以黎雄才為人熟知的巨幅山水為切入點,而視為是對黎雄才筆墨語言與風格演變的一次追源溯流的探索,期望觀眾能夠通過這場「尋源」之旅,了解到「黎家山水」之外更全面、更具體、更鮮活的黎雄才。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巖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