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從高劍父、一生致力中國畫改革,他是為時代畫像的「黎家山水」

2020-12-14 北京日報客戶端
新華社資料圖

他早年師從高劍父學畫,與趙少昂、關山月、楊善深並稱「嶺南畫派」第二代四大著名畫家;一生致力於中國畫的創新與改革,繪製的山水畫自成一格,得名「黎家山水」。

北京畫院官網推出的「重師造化——黎雄才的尋源之路」,以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寫生作品為線索,並穿插人物速寫、草蟲速寫與課徒畫稿,探尋「黎家山水」的傳承支撐乃至嶺南畫派的發展脈絡。

「黎家山水」從何而來?西北川渝寫生之旅為何成為其風格轉變的契機?《武漢防汛圖卷》為何能在重要的歷史節點出現?或許都能在此次展覽中找尋到答案。

從早期留學日本的松樹寫生到四十年代西北、西南長達八年的旅行寫生,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祖國諸地寫生,黎雄才一生積累寫生畫稿數以萬計,他在給學生上課時一直強調寫生的重要性並身體力行,「畫山水要動腦筋,深入觀察對象的結構,表達大自然無窮之美」。可以說「寫生」貫穿其一生。

此次,展方以創作時間為序,呈現了其一大批寫生畫稿。其中,創作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西北川渝之旅組畫,題材涉及人物、建築、花草樹木、生活用具、家養牲畜等等,凡眼睛所涉,無所不畫,帶有西北鄉村濃鬱的地域特色。其中寫於中山公園《聽故事之老人》,純用線勾勒,用筆輕鬆活潑而有書法書寫的味道,老人斜靠在柱子上,嘴巴撅起,雙手環抱,蹺起二郎腿,神情悠哉,仿佛置於故事中,質感與趣味躍然紙上。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山水畫寫生運動在各地蓬勃開展,方興未艾。彼時黎雄才前往武昌造船廠、武漢防汛工地、黃河三門峽工地、信陽南灣水庫工地等多地寫生,大都釆用速寫的方式將建設中的人物動態及建設場景記錄下來,再提煉繪製成長卷。在「黎雄才眼中的武漢市郊冬景」板塊,集中展示了他1956年1月中下旬前往武漢市郊體驗公社生活期間所畫的鄉村小景和農民日常勞作的速寫,其中關於武漢市郊冬景的三幅長卷作品尤為重要,受早年日本「朦朧體」的影響,黎雄才酷愛表現晨曦、薄霧、陽光、夜雨、冬雪這類題材,但此時日本朦朧體風格的陰翳之境在其畫面中早已不復存在,表現更多的是一種明快之境。

其所作《武漢防汛圖卷》是在數以百計現場速寫的基礎上提煉而成的經典作品,記錄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防汛抗洪鬥爭,被美術界譽為「抗洪史詩」而載入史冊。1954年夏秋,武漢市遭遇自1865年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最大洪水,全市軍民同洪水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黎雄才以此為背景,深入到抗洪搶險第一線,藝術地記錄下了這場「戰天鬥地」的驚險場面。這批現場速寫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藝術性,更在於其題跋與畫面真實詳細記錄了緊急救援場面,如《丹水池寫生》寫道:「一九五四年八月廿四日下午三時在此處堤腳驚現管漏,在八分鐘的時間便擴大到三十公分」。

晚年的黎雄才也未停下腳步與畫筆。《珠江長卷》總長6350釐米,分為6卷,每卷長度不一,全卷純以水墨完成,既有山川平灘遠眺,又有古木幽壑的近寫,堪稱其晚年扛鼎之作。郎紹君評價它在形式與精神上都親近傳統山水,但又都帶有強烈的現代氣息,或可視為黎雄才晚年藝術的一種升華。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楊夢瑤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黎雄才作品展亮相北京畫院美術館 展現「黎家山水」脈絡
    展覽策劃圍繞黎雄才上世紀40年代起的寫生線索展開,將其置諸於整個20世紀中國畫發展情境之中,試圖回歸黎雄才「尋源之路」的創作軌跡與藝術實踐,進而探尋「黎家山水」的傳承支撐乃至嶺南畫派藝術的發展脈絡。黎雄才(1910-2001年)是嶺南畫派最為傑出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近現代新國畫運動的重要實踐者。
  • 黎雄才的尋源之路:「黎家山水」從何而來?
    在與黎先生的短暫接觸中,我發現他是一個很傲的人,但從作品細微之處又能看到他對中國畫底線的堅守,以及對中國畫的深刻認識。嶺南畫派有一個值得我尊重的一點就是他們每一個人都帶有強烈的嶺南意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去深思。對於黎雄才先生的作品,我們應帶著崇敬、敬畏之心去看待和借鑑。」
  • 高清圖|黎雄才:山水大物也!
    黎雄才先生為新中國美術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中國二十世紀美術領域開拓出嶄新的審美空間。他確信中國畫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繼承傳統和對生活的一往情深的基礎上,並以飽滿的熱情和不斷求索的精神,將自己的藝術追求保持並貫穿於他一生的藝術生涯的始終。黎雄才先生值得我們懷念, 黎家山水帶給我們很多思考,也給我們帶來許多啟示。
  • 留日生涯如何影響11位畫家的中國畫創作
    、奇險,創立了霸悍、恣肆、峭硬、豪邁的風格面貌,這是一種富有時代精神氣質的面貌,也是對以淡逸、渾融、內斂為主要追求的傳統審美的一種突破。   高劍父一生致力於教育,門生眾多,在他直接間接的帶動下,很多人赴日留學、遊學,景象頗為壯觀,連同他所做出的那些「融合中日」的大膽嘗試和最終立足於筆墨的創造性風格,均可看作是他為中國畫改良做出的貢獻。   高奇峰
  • 廣州藝博院與高劍父紀念館共同弘揚嶺南美術精神
    廣州藝博院與高劍父紀念館共同弘揚嶺南美術精神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朱紹傑  2020-07-05 據悉,廣州藝術博物院將與高劍父紀念館等名人館,進行進一步的更廣泛的合作。
  • 分館動態 | 灣區特展·嶺南品格——山水本色·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灣區特展·嶺南品格山水本色·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展改革開放以來,嶺南藝術家繼承並延續這一精神,在風格和語言上進行新的探索,為創作注入時代氣息,同時豐富了傳統文化在其中的厚度。20世紀以來的嶺南山水畫,正是在上述嶺南藝術的語境中實現變革的。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守常與求變之間的論戰與抗衡是中國山水畫現代化進程中的主流性話語。
  • 淘藝寶·展覽 筆墨精神——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筆墨不僅為形式筆墨精神,也為中國畫藝術之精神。本次展覽匯聚了國內眾多知名畫家的近百餘幅作品。藝術家用生活之筆挖掘筆墨藝術,將自然萬物化作心中萬物,發揚具有時代特徵的筆墨傳統。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院中國畫系。師從盧沉、姚有多、劉渤舒諸先生。 中國美協會員,榮寶齋畫院教授,榮寶齋籤約畫家,北京文史館館員,文化部國韻文華書畫院藝術委員會副主席。
  • 「陳訓勇草間品墨蟻道十五年展」在高劍父紀念館開展
    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 通訊員馬漫漫報導:近日,林墉、劉斯奮、陳振國、郭莽園、陳炳佳、何俊華等嶺南知名美術家近百人,在廣州高劍父紀念館見證主旨為「我輩本蟻民,一生為家國「的畫壇盛事——陳訓勇蟻道十五年系列活動之作品品鑑展開幕。該展覽將持續到2019年1月2日。
  • 藝境—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以擅山水、荷花著稱,有黃家山水和江南荷仙之譽,是金陵畫派的著名傳人和新南派山水畫的創始人、當代中國山水畫壇的代表人物之一。先後獲全國山水畫展金獎、榮譽金獎、創新獎、優秀獎,曼谷中國畫大展金獎,多倫多中國畫大展楓葉獎,全國名家名花展荷花王獎等。1999年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百傑畫家稱號。2017年在南京建有黃廷海藝術館。
  • 天人和諧 山水方滋——品讀閆進老師的中國畫
    一九七零年考入安徽藝術學校師從郭公達等老師學畫,一九九二年入安徽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習美術教育。歷任美術宣傳員、美術教師、美術設計等職。退休後無需再為生計奔波,故有暇嘗試書畫創作。所思所想,傾述筆端,塗鴉自娛,偶有所悟。欣逢當今資訊時代,網絡極速發達,硯邊點滴心得,通過網絡平臺,可與同道交流切磋,也可奉於公眾分享評品。
  • 這個外國人畫的中國畫,一幅1億多,曾為乾隆畫全家福
    說起畫中國畫的外國人,最出名的要數一個義大利畫家——郎世寧。 ,與當時的傳統中國畫風格迥異,深得皇帝喜歡,並且對康熙之後的清代宮廷繪畫和審美趣味有極大影響。
  • 中國畫|何加林論山水畫之意
    智仁之樂雖在山水間,丘壑卻在胸中。「山水以形媚道」,古代聖賢在遊「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的時候,發現通過對自然山川「形、聲、物、色」的探究與揣摩,獲得「質有而趣靈」的生命體驗,這種「驗之著見之跡」的過程便是一個「媚」的過程,其最終所指便是在「夷、希、微」中感知的那個「道」。
  • 德風堂丨何海霞:思接千載、追隨時代的山水畫巨匠
    何海霞,名瀛,北京人,16歲拜琉璃廠韓公典為師學畫,師從吳門四家,後習宋元明清諸大家,1935年被張大千賞石隨拜張大千為師,與趙望雲石魯等共創長安畫派,曾任陝西畫院副院長名譽院長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擅長山水人物花卉尤精青綠山水。
  • 老孫和老方的中國畫寫生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策劃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寫意油畫學會副主席,汕頭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油畫藝委會主任,國家二級美術師,汕頭油畫院院長。方聲濤系能在油畫、國畫、水彩、水粉中自在遊走不可多得的畫家,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廣東省各種美術作品展覽,20多件畫作被多家公立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 廊廟山林——師慶榮、孫文韜中國畫小品展
    廊廟山林——師慶榮、孫文韜中國畫小品展展序:廊廟山林廊廟者,曰君曰臣;山林者,曰民曰隱。文韜之山水,廣之於社稷,慶榮之草蟲,推之於舍鄰。嗟乎!觀其二者,曰情曰真。何以?揮山水寄社稷以固,寫草蟲達舍鄰以馨。此曰家國,此曰情真!嗟乎!世之情懷,無出其右者。故而,餘結二友幸甚!愚筆墨了了實難會友,然,「以友輔仁」足矣!本議竹卻著墨於斯,而「直其節,虛其心,可以廊廟,可以山林。」猶二友之情懷之胸襟!己亥即,頌諸觀者歲好康健!遵三安兄囑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