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氣候「很熱」「很極端」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世界氣象組織28日發布報告,顯示2012年有望成為有記錄以來十大最熱年份之一。除溫度居高,乾旱、洪水、北極海冰範圍創新低等成為今年全球氣候的標誌性註腳,表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有望躋身「最熱年份榜」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米歇爾·雅羅當天發布報告,盤點2012年全球氣候狀況,「炎熱」成為關鍵詞之一。

  報告說,以相同時間段為比較對象,今年1月至10月是1850年有記錄以來第九個最熱的10個月,預示2012年有望躋身有記錄以來「十大最熱年份榜」。

  報告寫道,1961年至1990年,每年前10個月平均溫度為14.2攝氏度,而今年前10個月的全球陸地和海平面平均溫度高出這一平均值大約0.45攝氏度。

  雅羅說,雖然今年年初出現熱帶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大範圍水溫異常降低的「拉尼娜」現象,但這「沒有改變潛在、長期的溫度升高趨勢」。究其根源,這一勢頭緣於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

  報告舉例,熱浪和乾旱今年襲擊美國、歐洲南部、俄羅斯和亞洲西北部等地。僅3月份一個月,美國日最高氣溫紀錄便累計刷新1.5萬次。

  北極海冰範圍創下新低

  世界氣象組織證實美國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今年9月發布的數據,認定北極海冰範圍創新低為全球敲響警鐘。

  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9月19日確認,1979年開始記錄衛星數據迄今,北極海冰範圍9月16日創下新低,面積為342萬平方公裡,是1979年至2000年平均水平的大約一半。今年3月至9月北極海冰融化面積多達1183萬平方公裡,大於美國國土面積。

  數據顯示,北極海冰範圍不斷縮小,8月打破2007年創下的低值。

  「8月,北極海冰範圍平均每天縮小將近9.2萬平方公裡,」報告說,「這是有記錄以來,8月份北極海冰的最快消融速度。」

  報告特別提及格陵蘭島,說那裡5月達到24.8攝氏度的高溫。雅羅說,北極和格陵蘭島冰原融化速度較5年前預期更快,這一趨勢不但持續,而且速度加快。「北極海冰範圍創新低,它今年驚人的消融速度凸顯地球海洋和生物圈經歷的深遠變化。」

  北極有「地球空調」之稱,對降低地球溫度有重要作用。如果這一地區海冰融化,溫度升高,反過來會向全球氣候體系釋放更多熱量和溼氣。

  美歐拒絕減排溫室氣體

  報告同時提及非洲西部、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等地今夏遭遇的洪災,以及風暴等極端天氣災害帶給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東海岸的破壞。

  世界氣象組織數據顯示,大西洋颶風季的颶風數量連續第三年高於平均值。

  超過200個國家和機構的代表參加多哈大會,核心議題是討論《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規劃。《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定於2012年年底到期,而與會發達國家內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就第二承諾期的細節仍然分歧頗多。

  作為全球主要碳排放實體,美國和歐洲聯盟表態,不會對2020年以前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作出進一步承諾。綠色和平組織氣候問題專家馬丁·凱澤認為:「形勢令人絕望。」

  發展中國家承諾為控制碳排放採取行動,同時呼籲為經濟發展留有餘地。這些國家認為,溫室氣體排放額度是有限資源,發達國家過去工業化發展過多佔用這一資源,因而今後應作出更大減排努力,為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騰出一定的空間。

  代表發展中國家的「77國集團加中國」強調,應避免分歧,共同堅守《議定書》,達成各方可以接受的結果。

  (綜合新華社消息)

  新華時評

  多哈談判期待誠意

  自1992年巴西裡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聯合國氣候談判已走過整整20年。談判越深入,越接近各方核心利益,討價還價也越激烈。但談判不可能一直拖延下去,大自然不會為「談判」多留時間。如果各方都拒不讓步,阻礙減排進程,最終只會共同承受氣候變化帶來的惡果。

  無論是從歷史數據還是從現實狀況來看,發達國家對減排都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目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約有80%是發達國家在過去200年的工業化過程中大量排放產生的。時至今日,發達國家的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仍居高不下。《京都議定書》如果不能實現對第二承諾期的合理規劃,發達國家將擺脫強制減排目標的約束。

  近年來,發達國家不斷將減排矛頭指向一些發展中大國,但事實卻是它們自身在這方面的行動令人失望:過去3年的「快速啟動」資金落實不力,即將啟動的綠色氣候基金也沒有任何實質進展;包括歐盟在內的發達國家所提減排目標,遠遠達不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此前提出的標準。

  世界經濟低迷、一些國家財政狀況緊張,但這不應成為發達國家「爽約」的藉口。正如一位非政府組織代表所言,如果幾十個國家聲稱湊不出幾千億哪怕是幾百億美元資金,那就看看它們驚人的燃油補貼和軍備費用。

  面對涉及人類未來發展的重大議題,任何妥協都值得讚賞。「各方都不滿意但都能接受」的結果,或許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據新華社多哈11月28日電)

相關焦點

  • 140年來最熱的6月 專家:這種極端氣溫與氣候變化有關
    那你不是一個人在與熱戰鬥!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顯示,2019年6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6月,南極海冰面積也在該月再創新低。專家稱,這種極端氣溫與氣候變化有關,人們應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會越來越多。
  • 氣候變化致極端天氣 今年北半球春季會更早
    解讀過去這個冬天北半球多個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氣象專家認為,與氣候變化不無關聯。專家進一步預測,今年北半球春季會比往年更早到來,一些地區可能出現春季洪水等自然災害。因暖而寒「關注全球問題科學家聯盟」1日舉行電視電話會商,總結北半球這個冬天出現的一系列「瘋狂天氣」。
  • 極端氣候考驗2016年份澳洲葡萄酒
    在澳大利亞傳統的葡萄種植區,酒農們對未來的天氣時刻保持警惕,一場突來的暴雨很可能徹底破壞今年的葡萄,而在西澳洲,酒農們時刻擔心著森林大火爆發的可能性,這給澳洲葡萄酒的產量蒙上一層陰影。
  • 鄭國光介紹今年國內國際出現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2007年9月20日15時,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科學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網民在線交流。   [網友 新疆喀什劉濤]今年以來,全國都出現了哪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有哪些典型的事例?
  • 今年韓國天氣極端異常,專家警告,朝鮮半島還將遭遇更為惡劣氣候
    中韓通訊社 韓國金禪子 今年韓國天氣氣候極端異常。全國範圍內長達54天的梅雨季和接連而來的5個颱風,直接影響到人們的餐桌,白菜蘋果等日常果蔬價格暴漲。但這僅僅是開始,專家們警告,韓半島還將很快遭遇更為惡劣的極端氣候。
  • 極端天氣時代_極端天氣時代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候百科
    中國當時也有多個地方高溫打破了歷史極端紀錄,因此中國有了史上最熱的夏季。 2011年年初,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接受記者採訪,在歸納極端氣候時說,不可能預測到2011年會有什麼極端氣候出現。
  • 國家氣候中心:今年北半球嚴重「發燒」,未來極端高溫更頻繁
    視覺中國 圖每年夏季,高溫總會以各種姿勢刷屏,去年是以炒作火爐城市的話題散開,今年是以國外避暑勝地北歐和國內避暑勝地東北多地高溫破記錄蔓延開,大家都驚呼,這是怎麼了!氣候君今天來聊一聊近期高溫天氣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 極端氣候席捲巴西 咖啡期貨價格今年近翻倍
    隨著全球最大咖啡生產國巴西遭遇幾十年不遇的乾旱以及創紀錄高溫,全球咖啡豆價格應聲狂飆,在洲際交易所(ICE)上市的咖啡期貨價格昨日創出近兩年新高,今年以來漲幅接近翻倍。
  • 榆林今夏或多發極端氣候事件
    近日,榆林市氣象臺發布汛期天氣預測,預計榆林今夏降水較常年略多,氣候形勢複雜,極端氣候事件可能多發。自今年5月入汛以來,榆林市降水稀少,且多風沙天氣,全市大部分地區出現中度乾旱。總體上,今年汛期榆林市氣候狀況偏差,呈現出降水略偏多,極端事件偏多,旱澇災害較重的情況。市氣象臺提醒,應加強暴雨洪澇及強降水可能誘發的次生災害的防禦工作。
  • 報告稱澳大利亞極端天氣頻繁與氣候變化有關
    新華社坎培拉2月9日電(記者趙博)澳大利亞氣候變化委員會近日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澳大利亞頻繁出現的極端天氣事件與氣候變化有關。  這份名為《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的報告稱,很多證據都顯示澳大利亞出現的熱浪、暴雨和暴風等極端天氣事件與氣候變化有關。
  • 非洲遇洪災,北半球夏季氣溫比2016年還高,極端氣候增多了?
    同時對於如今的氣候來說,非洲出現一些罕見的氣候現象也是非常正常的,如今在全球範圍基本都是如此,就算是在2020年北極出現罕見的38度高溫,大家都認為沒有什麼奇怪的,因為極端性氣候現象在全範圍普遍存在,地球任何區域都沒有避開來自氣候變化的影響。非洲遭遇「洪災」,有多嚴重?
  • 氣候變化,澳大利亞極端火災的「推手」
    去年9月到今年2月,澳大利亞東南部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山火,損失慘重。3月5日,世界天氣歸因組織 (WWA)發布最新研究指出,氣候變化助長了澳大利亞山火爆發的天氣條件,要對這次山火負一定責任。  來自澳大利亞、歐洲和美國研究人員共同參與了研究。
  • 熱熱熱,融化的熱!全球極端高溫,連北極都30度了!
    中國氣象局統計顯示,剛過去的7月,全國有94站發生極端高溫事件,遼寧本溪縣(39.2℃)等24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其實前段日子,就有因為熱而發生的怪事兒!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資料,2018年正在創造一項紀錄,成為繼2015年、2016年及2017年之後,地球有氣象記錄以來第四熱的一年。世界氣象組織7月26日和27日分別發表聲明稱,全球多地高溫、乾旱、災難性降水等極端天氣事件接連發生,其中,乾旱和高溫還加劇了北半球野火災情。
  • 極端氣候,臺灣農業如何接招
    去年暖冬乾旱,今夏暴雨狂灌,極端氣候對臺灣農業的傷害逐年升高。臺灣農業主管部門公布的數字顯示,近3年用於農損的補助款是前10年的3倍多。農險初試臺灣農業雖然曾是經濟起飛的擔當,但近年來受極端氣候的打擊越來越慘重,颱風、暴雨、乾旱、暖冬、寒害幾乎輪番來襲,農損動輒數百億元。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臺灣農業損失高達200億元;2016年幾天的寒流災害,農損超過42億元;臺灣10年來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損平均每年達110億元。
  • 140年來最熱的6月 專家:與氣候變化有關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顯示,2019年6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6月,南極海冰面積也在該月再創新低。  專家稱,這種極端氣溫與氣候變化有關,人們應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會越來越多。
  • 八大罕見極端氣候 重慶特大降水排第二
    7月全國八大罕見極端氣候事件,「重慶115年來最大降水」被列其中,僅次於淮河洪水排名第二。    今日重點    中國氣象局專家稱:    極端天氣會越來越頻繁    上個月重慶氣候如此極端,市氣象臺解釋的原因是:「全球大氣環流異常,今年『副高』遲遲不肯西進。」7月,「副高」都停留在東部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上海一線。我國西北有烏拉爾高壓,東北方向有日本海高壓,東南方向有「副高」。
  • 西伯利亞遇罕見熱浪,氣候組織:氣候變化令極端高溫頻率大增
    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的科學家團隊近日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稱,如果沒有由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西伯利亞地區的氣溫會比現實中的情況低2攝氏度以上,而今年上半年持續出現的高溫熱浪幾乎不可能發生。
  • 《柳葉刀》報告:疫情與極端天氣事件並存,氣候變化影響令人擔憂
    195個成員國共同參與,應對著全球氣候變化。同年,《柳葉刀》也以國際合作形式啟動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行動(Lancet Countdown),以跟蹤不斷變化的氣候對健康的影響。最新發布的柳葉刀倒計時第五份年度報告 [3],展示了迄今為止最令人擔憂的前景,例如極端天氣事件持續增多,全球糧食安全面臨更大挑戰、傳染病與野火等多種危機同時出現的風險增加。
  • 史上第四熱!極端天氣泛濫全球「高燒不退」 未來或更熱
    地球「發燒」 研究稱2018年或成為史上第四熱的一年據「中央社」報導,據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資料,2018年正在創造一項紀錄,排在2015年、2016年及2017年之後,成為地球有史以來第四熱的一年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地球系統科學中心主任兼氣候科學家曼恩表示:「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再隱隱約約。」曼恩說:「這個夏天以來我們看到,它化身為前所未見的熱浪、洪水、乾旱和野火等形式,在我們眼前實時上演。」報導稱,氣溫一年又一年持續升高,就是氣候變遷的最佳例證,同一個地方在一天、一個月或一年當中的氣溫有高有低,但借著測量全球各地氣溫,最容易察覺地球變暖。
  • 地球遭遇140年來最熱6月,都是氣候變化惹的禍
    專家稱,這種極端氣溫與氣候變化有關,人們應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會越來越多。據《今日美國》近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日本氣象廳和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局也認為,今年6月為迄今最熱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