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28日發布報告,顯示2012年有望成為有記錄以來十大最熱年份之一。除溫度居高,乾旱、洪水、北極海冰範圍創新低等成為今年全球氣候的標誌性註腳,表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有望躋身「最熱年份榜」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米歇爾·雅羅當天發布報告,盤點2012年全球氣候狀況,「炎熱」成為關鍵詞之一。
報告說,以相同時間段為比較對象,今年1月至10月是1850年有記錄以來第九個最熱的10個月,預示2012年有望躋身有記錄以來「十大最熱年份榜」。
報告寫道,1961年至1990年,每年前10個月平均溫度為14.2攝氏度,而今年前10個月的全球陸地和海平面平均溫度高出這一平均值大約0.45攝氏度。
雅羅說,雖然今年年初出現熱帶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大範圍水溫異常降低的「拉尼娜」現象,但這「沒有改變潛在、長期的溫度升高趨勢」。究其根源,這一勢頭緣於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
報告舉例,熱浪和乾旱今年襲擊美國、歐洲南部、俄羅斯和亞洲西北部等地。僅3月份一個月,美國日最高氣溫紀錄便累計刷新1.5萬次。
北極海冰範圍創下新低
世界氣象組織證實美國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今年9月發布的數據,認定北極海冰範圍創新低為全球敲響警鐘。
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9月19日確認,1979年開始記錄衛星數據迄今,北極海冰範圍9月16日創下新低,面積為342萬平方公裡,是1979年至2000年平均水平的大約一半。今年3月至9月北極海冰融化面積多達1183萬平方公裡,大於美國國土面積。
數據顯示,北極海冰範圍不斷縮小,8月打破2007年創下的低值。
「8月,北極海冰範圍平均每天縮小將近9.2萬平方公裡,」報告說,「這是有記錄以來,8月份北極海冰的最快消融速度。」
報告特別提及格陵蘭島,說那裡5月達到24.8攝氏度的高溫。雅羅說,北極和格陵蘭島冰原融化速度較5年前預期更快,這一趨勢不但持續,而且速度加快。「北極海冰範圍創新低,它今年驚人的消融速度凸顯地球海洋和生物圈經歷的深遠變化。」
北極有「地球空調」之稱,對降低地球溫度有重要作用。如果這一地區海冰融化,溫度升高,反過來會向全球氣候體系釋放更多熱量和溼氣。
美歐拒絕減排溫室氣體
報告同時提及非洲西部、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等地今夏遭遇的洪災,以及風暴等極端天氣災害帶給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東海岸的破壞。
世界氣象組織數據顯示,大西洋颶風季的颶風數量連續第三年高於平均值。
超過200個國家和機構的代表參加多哈大會,核心議題是討論《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規劃。《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定於2012年年底到期,而與會發達國家內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就第二承諾期的細節仍然分歧頗多。
作為全球主要碳排放實體,美國和歐洲聯盟表態,不會對2020年以前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作出進一步承諾。綠色和平組織氣候問題專家馬丁·凱澤認為:「形勢令人絕望。」
發展中國家承諾為控制碳排放採取行動,同時呼籲為經濟發展留有餘地。這些國家認為,溫室氣體排放額度是有限資源,發達國家過去工業化發展過多佔用這一資源,因而今後應作出更大減排努力,為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騰出一定的空間。
代表發展中國家的「77國集團加中國」強調,應避免分歧,共同堅守《議定書》,達成各方可以接受的結果。
(綜合新華社消息)
新華時評
多哈談判期待誠意
自1992年巴西裡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聯合國氣候談判已走過整整20年。談判越深入,越接近各方核心利益,討價還價也越激烈。但談判不可能一直拖延下去,大自然不會為「談判」多留時間。如果各方都拒不讓步,阻礙減排進程,最終只會共同承受氣候變化帶來的惡果。
無論是從歷史數據還是從現實狀況來看,發達國家對減排都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目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約有80%是發達國家在過去200年的工業化過程中大量排放產生的。時至今日,發達國家的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仍居高不下。《京都議定書》如果不能實現對第二承諾期的合理規劃,發達國家將擺脫強制減排目標的約束。
近年來,發達國家不斷將減排矛頭指向一些發展中大國,但事實卻是它們自身在這方面的行動令人失望:過去3年的「快速啟動」資金落實不力,即將啟動的綠色氣候基金也沒有任何實質進展;包括歐盟在內的發達國家所提減排目標,遠遠達不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此前提出的標準。
世界經濟低迷、一些國家財政狀況緊張,但這不應成為發達國家「爽約」的藉口。正如一位非政府組織代表所言,如果幾十個國家聲稱湊不出幾千億哪怕是幾百億美元資金,那就看看它們驚人的燃油補貼和軍備費用。
面對涉及人類未來發展的重大議題,任何妥協都值得讚賞。「各方都不滿意但都能接受」的結果,或許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據新華社多哈11月2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