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農大離開密山始末

2020-12-11 騰訊網

馮學民:八一農大遷址始末

裴德峰,既不高峻也不險要,她只是完達山山脈中一座極普通的山峰,可她在八一農大人心中算得上一座聖山。在這座山的半山腰,一處危石嶙峋的懸崖峭壁上,有四個隸書大字:「墾大之源」。1958年,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就誕生在這座裴德峰下。

建校裴德

一個初次來八一農大的人,當他從省城坐了一夜火車來到密山,又換乘汽車離開縣城,往東北方向駛出八九公裡,遠處山腳下一片房舍映入眼帘時,人們告訴他那就是八一農墾大學,他往往會不解:一所大學為什麼會建在這樣一個地方?

密山,一個與俄羅斯陸水相連的邊境縣,境內興凱湖的北岸有一座蜂蜜山。清朝末年,東三省總督向清廷奏請添設蜜山府,清政府下發批文時,不知是有意還是疏忽,將「蜜」字寫成「密」字,從此有了「密山」這個名字。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地處邊疆的密山以及完達山南北仍有大片沉睡的荒原。

1958年春,開發北大荒的十萬復轉官兵雲集密山。當時,密山是鐵路線的終點,大江南北來的復轉官兵匯集在此,再分赴密山、虎林、寶清、饒河4縣境內的各個墾荒點。指揮這十萬大軍的中心——鐵道兵農墾局的領導機關就設在密山縣城。

大規模的開荒建場,需要大批農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時任農墾部部長王震當機立斷,決定就地創辦大學,自己培養適應墾區特點的人才。為了實現當年8月開學的目標,根本來不及興建新校舍,而邊陲小鎮密山,人滿為患,房屋奇缺。決策者就將目光落在密山鎮東北12公裡處的裴德鎮北面兩公裡的裴德北村。密山縣誌載:「因臨裴德裡河而取名裴德,由『斐然成章』與『德才兼備』語頭而得其名」。起名者不會想到,這個名字頗具文採的偏僻鄉鎮,竟容納一所大學45年之久。

「裴德北村」,上世紀60年代此地路邊公共汽車站牌上寫著這樣的地名,日軍侵華時曾在這裡建起一座兵營。1934~1941年,日軍驅使中國勞工在這裡先後建成武器庫、坦克跑道、軍人會館、軍人俱樂部等,在兵營正西一公裡多的裴德裡河上架起一座橋梁,當時有經過這座橋的公路通往密山,現沿著去農業科研所試驗地那條路西行,仍可見那座水泥殘橋。蘇聯對日宣戰後,兵營西院的地面建築全部被毀,但東院尚存幾棟磚牆、鐵皮頂蓋的平房,還有較完備的上下水系統保存下來。1946年,解放密山的三五九旅五團等部隊修復了一些房子,曾駐紮在這裡。抗美援朝時期,這裡成為收治志願軍傷病員的一個部隊醫院的分病區(醫院主區在現裴德醫院居民區)。1956年,這裡又建了密山農校,校舍是東院經維修的8棟平房。1958年5月,原來在友誼農場的農墾農業技術工人學校也搬到這裡。

1958年8月,八一農大就從這8棟平房起家,直到遷校前,校醫院等兩棟平房仍在使用。建校初期,校醫院這棟房子成為學校的主樓。當時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一部名為《英雄戰勝北大荒》的紀錄片中,在「昔日的荒原上建起了大學」的旁白中,屏幕上有一群扛著鐵鍬的復轉軍人,從一個房門裡走出的鏡頭,鏡頭裡的房門就是這棟房子的大門。校區北依完達山山脈南緣的裴德峰(裴德峰這個名字是上世紀80年代初農大學生起的,過去人們稱之為北山),南臨穆稜河中下遊平原,校園內地勢平坦,林木繁茂,距密虎公路和當年修復的密虎鐵路裴德車站兩公裡,確實是密山境內再也難尋、可以立即招生辦學的地方,就這樣,校址暫時定在裴德。

漫長的遷校夢

學校建在裴德只是權宜之計,從校址落在裴德峰下時起,農大人的遷校夢就開始了。

1959年,墾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遷至虎林。開發北大荒是當時全國的一個熱點,在「大躍進」思潮影響下,雄心勃勃的墾荒者們為密虎地區的未來描繪出一幅燦爛宏偉的藍圖,藍圖之一是將虎林建成一座像哈爾濱那樣的大城市。1959年8月27日,王震校長給在校主持工作的領導寫信指示:「決定在虎林建立農大的新校址。」

八一農大落腳裴德一年後,校址就決定搬遷到未來的大城市——虎林。1960年6月,在虎林鎮西約5公裡的西崗、虎林這座「未來的大城市」的西郊,開始興建八一農大新校址。

西崗是八五○農場場部所在地。八五○農場是王震派他的部下、老紅軍餘友清於1955年帶領鐵道兵創建的第一個「八」字頭的農場。西崗地勢高於虎林,故而得名。選的新校址在西崗南近一公裡處,這裡是整個西崗的最高點,校址在最高點東坡及腳下,站在這裡可以望見半個虎林鎮。新校舍設計總建築面積6萬餘平方米,據說主樓造型是模仿莫斯科大學主樓,呈「品」字形,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今天看來這算不了什麼,當時可稱得上「雞西以東第一樓」,虎林鎮那時能稱得上樓房的建築也就兩三座而已。新校舍計劃兩年建成,可是,由於趕上三年困難時期,資金困難,第一年只建成一座二層樓的食堂和幾棟平房,就停工了。這座正面朝東的二層樓成為當地的標誌性建築,乘坐火車到達西崗時,可以清楚地看見它。當時,乘客常常感慨地說「這裡將是八一農大」,後來人們則說「這曾經要是八一農大」,再後來,路過的乘客幾乎沒人提起這個話題了,這座樓房也不知何年何月消失了。「大躍進」和三年災害帶來的苦澀,使人們終於看清虎林成為「第二哈爾濱」的前途渺茫。既然成不了大城市,從環境上看,西崗新校址還不如裴德,且裴德已有一定基礎,這樣,又確定學校繼續在裴德建。但無論如何還是離不開在密虎地區辦學,這是因為當時有個大的辦學方針——要在墾區生產基地中辦學校。

1965年,裴德校區主樓建成,1966年,建成學生宿舍1號樓和學生一食堂,至此,由這「三大建築」構成的西院新教學區可謂粗具規模。儘管如此,農大人還是無法安定下來。農大人心中似乎還在等待,只是那個年代思想的禁錮和隨之而來的「文革」動亂,使人們無暇顧及遷校。1971年1月,省革委會下令將八一農大撤銷,當時的農機、農學、牧醫3個系分別到兵團三師、四師、五師進行所謂的分散辦學。八一農大裴德校址則由兵團四師師部進駐。1972年10月,農大復辦,同年11月,兵團四師師部撤離農大校址,八一農大又重新站立在裴德峰下。 學校復辦後,無論是進行所謂的「教育革命大辯論」,還是改革開放後的「教育改革大討論」,每當談到學校如何發展時,廣大教職員工提的最集中的意見就是「學校搬家」。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學校搬家」這個話題仍是全校教職員工茶餘飯後議論的熱點:「學校要往牡丹江搬」「學校要往佳木斯搬」「學校要往廊坊搬,聽說是工宣隊長通過戰友聯繫的,廊坊有一處廢棄的空軍基地要出手」「學校要改名叫中國農墾大學,要往北京搬,至少也要搬到哈爾濱」……關於學校搬家的議論,反映了農大人遷校的強烈願望。

學校領導層也深知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也做過一些努力,但由於種種原因,學校沒能就「搬家」問題採取大的行動。這期間有一次搬往佳木斯的機會,但放棄了。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省國營農場總局準備成立農墾科學院,院址設在佳木斯市南郊的佳南農場,同時提出八一農大也搬遷到那裡。這是那些年裡上級唯一一次同意學校搬遷。

那段時期,學校雖沒就「搬家」問題採取大的行動,但對在邊疆辦學的困難有充分的認識和感悟,並多次向上級反映。1982年秋,學校將一份反映邊疆辦學困難的材料託人轉交楊易辰、陳雷、李劍白等省委領導。在這份材料中列舉了學校的十大困難,其中有:「學術交流難」「子女就業難」「生活費用高」「出差買臥鋪難」等。學校在邊疆辦學的困難,也多次得到上級領導的理解和同情,1979年8月,時任農墾部部長高揚到八一農大視察時曾說:「學校在邊疆辦學的許多困難長期沒有得到研究和解決,誰在這裡當校長,誰就活受這份罪。」他還說,若不切實關心解決八一農大的困難,「八一農大很難在這裡辦下去」。

1986年,據說一篇認為華南熱帶作物學院在偏僻的海南島儋縣辦學是「左」的路線產物的內參報導受到了某中央領導的批評,加之八一農大校園內樓房建築不斷增多,人們感覺到學校搬遷的可能性越來越小,關於學校搬家的議論也沉寂下來。但農大人並不甘心,既然學校整體搬遷不容易,就試想先將一個或少數系遷出。1991年,聽說位於佳木斯郊區的某銀行幹校要遷移並出讓房舍,剛上任不久的校長張萬雙帶人前往查看,後來這個地方給了位於虎林西崗的農墾師範學校。為了適應學校規模的擴大,就得蓋樓房擴建,可學校鋪的攤子越大,搬遷越難。對此,張萬雙曾形象地說:「建一座樓,就等於釘一個釘。」這句話充分反映了「不搬不甘,不建不行」這種矛盾而又複雜的心態。「搬遷還是建設」,如同莎士比亞筆下哈姆雷特王子「生存還是死亡」那個痛苦的詰問,同樣也折磨著歷屆校長。

既然學校搬遷無望,許多教師、幹部就陸續主動調離。在他們遞交的調轉報告中,儘管寫了種種理由,但是其中大部分人可以說是因為不甘心在裴德這個小地方度過一生,以及確實由於環境所限,給個人生活和事業發展帶來諸多不便。據不完全統計,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全校調出、離走的教師相當於90年代末在校教師總人數。

上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家經濟的發展,過去那些「出差買臥鋪難」「吃商品糧難」等問題已不存在,學校對外的通訊、交通條件也逐步改善。但是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學校花費大量經費和寶貴時間在教師中培養的碩士和博士紛紛流失。同時,考生在報考學校的選擇上,當然更青睞於在城市裡的學校。顯然,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師資」和「生源」這兩項制約高校生存和發展的要素,越來越不利於在邊疆辦學的八一農大。

圓夢大慶

新的世紀開始了,2001年4月,在學校六屆一次教代會校長的工作報告中,雖然仍提出「堅持建設邊疆大學城」,但同時也提出「選擇中心城市建設分校區的發展方向」。當年5月8日,在時任校長翟瑞常主持召開的校黨委擴大會議上,決定成立異地建設分校區考察論證工作推進組。推進組先後到了哈爾濱市和牡丹江市。哈爾濱市可選擇的空間太小,且成全太高,原松花江地區黨校的二層樓房要出讓,雖在市區內,但房子破舊不說,僅其周圍雜亂破舊的民宅就令人難以入眼。牡丹江市政府對學校的遷校意圖倒是極為感興趣,市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與學校推進組進行了洽談,事後,一位副市長還親率城建、教育、土地、公安等相關部門人員專程來學校商談。他們還選擇出一塊供學校遷移的校址,那是一塊偏北坡的耕地——沿著牡丹江市最寬闊、漂亮的北山大街西行,走出市區,進入301國道,就能看到這片地,它的斜對面是牡丹江師範學院。牡丹江市雖然有很高的熱情,也提出為學校遷入涉及的教工落戶、子女上學等提供方便,但就學校提出的給予經濟上的優惠政策,如資金幫助和無償提供校址用地等卻沒有承諾。而八一農大若得不到經濟上的優惠政策,也確實難以搬遷。

這次「積極謀劃、充分論證、量力而行」的推進,雖然「由於未能獲得上級領導的支持,加之當地政府不能提供必要的優惠政策」,使農大人跨世紀的「遷校夢」又一次破滅了,但是這次行動造成了一定影響,社會、尤其是上級領導進一步了解了八一農大人要求遷校的強烈願望,第二年,天上就「掉下一塊餡餅」。

2002年8月下旬,校黨委書記翟瑞常和新任校長徐梅匆匆趕往省城哈爾濱。原來,省領導提出將大慶石油學院安達原校址轉賣給八一農大用於遷校,主管教育的副省長王佐書特意召集農墾總局、大慶石油學院和八一農大主要領導協調此事。會後,八一農大兩位校領導還去了安達。然而,兩位領導還是作出否定的決策:一是大慶石油學院多年來也一直打算搬遷,包括住宅樓等校園建設還不如八一農大;二是安達也不是中心城市,比密山強不了多少;三是大慶石油學院在此辦學40餘年,還是遷走了,這必有其原因,僅此一條就足以否定此事。看來,雖是天上掉下的一塊餡餅,但並不好吃,且不是免費的午餐。此事雖以否定告終,但它在八一農大遷校史上仍有重大意義,這是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上級領導第一次明確表示農大可以搬遷。

經過2001年半年的推而未進,在2002年3月末召開的學校六屆二次教代會上,校長的工作報告中,在簡要總結了異地辦分校推進過程後寫道:「通過此次論證,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並且統一了當前堅持現址辦學的思想。」儘管作了如此明確的表述,但接下來,報告中卻留下一處伏筆:「我們可以繼續探索異地辦學的道路,在條件成熟時實現我們的願望。」這段話表達了八一農大人「不圓遷校夢不醒,不到黃河心不甘」的信念,只是不知道條件何時能夠成熟。

2002年5月,新上任的校長徐梅像歷屆校長一樣,經受著哈姆雷特式的痛苦詰問:「搬遷還是建設?」8月,徐梅在與翟瑞常安達之行後,不得不又一次與校領導班子一起作出立足原址建設的抉擇:為了滿足國家對高校教學條件評估的需要,決定擴建13萬平方米的新校舍。看來,這些「大釘子」要永遠將八一農墾大學釘在裴德峰下了。11月28日下午4時,徐梅在省城辦完了基建審批手續,匆匆趕往哈爾濱火車站準備返校時,突然,手機響了,是她在大慶的同學周海成打來的。

周海成時任大慶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2001年末,當時還是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的徐梅帶隊去大慶石油學院考察教學、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曾特地拜會這位在美國留學時的同窗好友。當徐梅將學校近半年來到哈爾濱、牡丹江探索異地辦學的情況述說後,周海成不緊不慢但語氣肯定地說:「到我們這兒來,我們給優惠政策。」沒想到,不到一年,就是在這個電話裡,周海成將大慶市委提出的以優惠政策吸引大學落戶的信息轉達給了徐梅,並表達了希望八一農大能搬遷到大慶的願望。

從這個電話開始,八一農墾大學的命運出現逆轉。

2002年12月2日,翟瑞常和徐梅到大慶接洽,雙方確定了4項優惠政策:大慶市政府無償提供校園用地100萬平方米;為校園建設提供1億元配套資金;每月給教授發放津貼1000元、給副教授發放津貼500元;另外提供試驗地500畝。大慶市委、市政府領導還表示,願意為學校遷建提供最大幫助。

12月3日,兩位校領導直奔省城向主管部門領導匯報,得到省教育廳和農墾總局的贊同。

12月6日,省委副書記劉東輝和副省長申立國會見了兩位校領導,對八一農大整體遷往大慶表示支持。

12月9日,學校黨委全體成員一致通過了整體搬遷至大慶的決定。

2002年的最後一天,副省長王佐書主持召開專題會議,會議研究決定:同意八一農大搬遷至大慶。

2003年1月4日,在全校中層以上幹部和高級職稱教師大會上,翟瑞常、徐梅正式通報了遷校決定。校園裡一片沸騰。

1月5日,新校區建設指揮部成立。

1月6日,在總指揮徐梅的率領下,指揮部進駐大慶。

此後,僅僅用了兩個多月時間,就完成了規劃設計、工程立項、工程招標、資金籌集等一系列繁重而複雜的籌建工作。

3月20日上午,八一農大大慶新校區開工的禮炮響了。

8月末,裴德校區開始包裝教學儀器設備。

9月10日,迎新人員抵達大慶新校區投入工作。

9月15日,2003級3500多名新生在大慶新校區報到入學,之後開始軍訓。

9月末,教學儀器設備等包裝箱陸續運達大慶新校區。

10月5日,全體教師和工作人員到大慶新校區正式報到上班。

10月15日,6000多名老生來新校區報到。

10月20日,一萬餘名學生陸續走向嶄新的教室;幾百名教師先後邁上漂亮的講臺,開始新校區的第一課。站在新校園裡,望著浩浩蕩蕩的學生隊伍走向生物館、走向文理樓、走向信息樓,人們感慨萬千……

來源:濃情黑土地

相關焦點

  • 八一農大「牛博士」就是牛 引得國外同行的讚譽
    東北網4月11日訊 日前,全球奶牛蹄病領域最負盛名、最有影響力、規模最大的高水平國際會議在日本召開,作為我國唯一受邀作報告者,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科技學院「80後」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王建發,在會上發出了「中國聲音」,引得國外同行的讚譽。
  • 【密山故事】在浴火中誕生的密山鐵路
    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橫貫東西的鐵軌猶如一條墨色蒼龍連結祖國各地,為密山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80多年前,密山鐵路誕生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各個歷史時期,這條鐵路默默地承載著重任,鐵軌上的汽笛時而低吼,時而嘶鳴,從沒停歇,用不同的節奏講述著「密山故事」……
  • (歷史)講述 「密山故事」——偽滿時期,在戰火中誕生的密山鐵路
    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橫貫東西的鐵軌猶如一條墨色蒼龍連結祖國各地,為密山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80多年前,密山鐵路誕生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各個歷史時期,這條鐵路默默地承載著重任,鐵軌上的汽笛時而低吼,時而嘶鳴,從沒停歇,用不同的節奏講述著「密山故事」……
  • 農大印象 | 四時農大
    農大印象 | 四時農大 2019-12-19 2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名字叫「密山」
    清光緒二十五年,曾在今知一鎮設蜂蜜山招墾局,統管今密山、虎林和饒河一帶的墾荒事宜;到光緒三十四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奏請設「蜜山府」,但在批准鑄造印鑑時,將「蜜」改成了「密」,「密山」一名便由此沿用至今。
  • 密山,不止是烤冷麵的故鄉
    「蜜山府」,但在批准鑄造印鑑時,將「蜜」改成了「密」,「密山」一名便由此沿用至今。9架各式型號的退役飛機和18個高級木雕飛機模型,密山,成為獲贈空軍退役飛機最多的地方。或許是來自黑土地的富裕滋養,又或是作為邊境城市的開放,密山雖小,卻從不閉塞與保守,當地人對於生活品質有著很高的要求,吃穿用度更是樣樣講究。
  • 密山美食順口溜,太經典了!
    密山美食順口溜,太經典了! 來到密山剛下車 走進粥鋪找個桌 粥餅包子擺滿桌 豆漿豆腦可勁喝 熗拌小菜不用說
  • 密山貿興「人氣兒」旺
    密山金達利塑業出口到俄羅斯的魚袋供不應求。張忠厚是哈爾濱人,是個「老外貿」,當年在外貿行業工作時就與白瓜子打交道,後來,他開始創業,密山白瓜子的「江湖地位」吸引他把事業重心從哈爾濱搬到這裡,他說,密山是白瓜子主產區,有百年以上的種植歷史,因為皮薄肉厚品質優聞名。
  • 哈爾濱周邊遊必打卡羅勒密山景區!
    剛參加完由黑龍江省方正林區、方正林區旅遊局主辦,大之齊旅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省響水河旅遊有限公司承辦的黑龍江省方正林區羅勒密山景區推介會,對哈爾濱周邊適合周末遊的「羅勒密山風景區」有了更詳盡的了解,同時也讓我萌生了即刻出發,感受那裡刺激驚險,又是天然氧吧的獨特旅遊風格。
  • 在這些「農大印記」中感受你的青春歲月
    畢業生們,回想起在大學裡度過的青蔥歲月,精緻的校徽、泛黃的相片、慵懶的橘貓、香甜的麵包……總有一些「農大印記」讓你印象深刻,即將離開校園的你是否還在懷念那一段充滿歡笑與淚水的美好時光?願這些「農大印記」幫你留住回憶,以校園所獲奔赴社會,心裝萬物,從容坦蕩。
  • 發揚老航校、北大荒精神 推進密山紅色旅遊業發展
    密山被譽為中國空軍、人民裝甲兵、電器製造業、發射藥製造業的搖籃。密山,有著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多年來,密山市委、市政府為弘揚老區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教育警示後代愛國激情,組織專門人員對革命遺址和相關資料進行了挖掘整理。發揚老航校、北大荒精神,推進密山紅色旅遊業建設發展,打造密山紅色旅遊集合區,取得了一定成績。
  • 咱們密山「九哥」又出名了——九哥到省城哈爾濱領獎來了!
    密山「九哥」又出名了 XINGKAIHU 密山九哥 徵戰中國美食《城市味道代言人》 絕對不是一個人再戰鬥 密山各界人士
  • 四年前的八一,我到過八一冰川
    這些年去過很多景點,開發的沒開發的都有,但讓我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八一冰川。當我們遠遠看到八一冰川的時候,完全被驚呆了,藍天白雲下的八一冰川,簡直驚豔得不可方物。我們沿著冰川腳下一路狂奔,已經顧不上近5000米海拔對身體帶來的影響,也顧不上凍僵在冰水裡的雙腳,我們用雙眼和心靈來感觸,用相機、手機來記錄,在這裡玩了三個多小時,直到人都走光了,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
  • 密山:冰雕為冰雪旅遊「套餐」加道菜
    隨即,密山市冰雪雕塑遍及景區、湖泊、公園、車站、校園、路口、街道,又給密山冰雪旅遊加上一道「硬菜」。「套餐」+冬捕+雕塑+花樹,構成了密山「賞冰樂雪」的冰雪旅遊整個框架。冰雪雕刻出的冰雕、雪塑的視覺盛宴,在興凱湖冰面、沙灘、溼地上合盤託出,為密山市冰雪旅遊添枝加葉。以興凱湖的冰雪為原料,打造了純天然的興凱湖湖灣漁港。
  • 農大印象 | 看!農大的秋藏在衣服裡(第二彈)
    農大印象 | 看!農大的秋藏在衣服裡(第二彈) 2020-12-03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密山「清蒸興凱湖大白魚」被央視評為「年度魅力特色美食」稱號
    通過參演《魅力中國城》再次為密山帶來了「魅力」效應。 在央視《魅力中國城》的舞臺上,市委書記張雷用「密山、蜜水、覓親人,我在密山等您來」的口號,向全國人民發出盛情邀約。藉助央視播出的巨大影響力,讓密山旅遊可謂是「這邊獨好」。
  • 火遍全國的烤冷麵是黑龍江密山發明的!
    4月15日,密山市委宣傳部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密山發布」發出了《密山烤冷麵,那叫一個「絕」》的文章,文中稱烤冷麵於1996年前後發源於密山市第二中學附近,是用炭火烤制的。牡丹江太平路附近出攤的李大姐卻認為,應該是密山的,因為她就是在密山那邊學的烤冷麵。烤冷麵真是密山起源的嗎?這不,記者聯繫到文章的作者,發布官微的工作人員小柳。11日,記者與小柳一起拜訪了據說是發明了烤冷麵的老蓋。
  • 受水害影響 虎林、密山方向多趟列車停運
    8月17日綏化至密山的K7286/7次運行至牡丹江終到,8月18日牡丹江至密山間的K7287次停運。8月17日密山至綏化的K7288/5次密山至牡丹江間停運,8月18日牡丹江至綏化的K7288/5次正常開行8月17日哈爾濱東至東方紅的K7089次運行至牡丹江終到,牡丹江至東方紅間停運。8月17日東方紅至香坊的K7090次東方紅至牡丹江間停運,8月18日牡丹江至香坊正常開行。
  • 今天去哪兒吃 密山中餐館名錄大全
    密山吃喝玩樂祝您中秋愉快!
  • 密山周邊映山紅觀賞地大全
    近日,密山周邊的映山紅開了,吸引眾多遊人前去觀賞。映山紅學名興安杜鵑,屬於杜鵑花科,又名達子香,達達香。「春來杜鵑花似海,夏日湖畔波濤聲」。每年4月下旬,正是映山紅花盛開的時節,於是,一座座起伏的丘陵的溝壑之中,就變成了一片片粉紅色的花海。而在童年的記憶裡,春天與立春的節氣無關,春天就是漫山遍野的達子香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