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樣的人才是「有緣人」呢?

2021-01-09 心歸善緣

佛教: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樣的人才是「有緣人」呢?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森羅萬象,有緣相遇皆因一個「緣」字。佛經有云:「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人生在世,有些事情不必刻意強求。殊不知,一切都是緣在作用。你以為的主動,結果最後卻變成了自己的被動。就像今天看到這篇文章一樣,理解的人能夠欣然接受,但不理解的人肯定也有。只能說,一切皆是緣,多說無益,各自安好。

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有緣人」呢?首先咱們來說明一下,佛法中的緣是什麼吧?佛家文化中說到的緣,泛指學佛之人、修佛之人、信佛之人、聽過佛法之人,或者是機緣成熟的人。這些都是佛法中常常說到的緣。看到這,就不難理解出,什麼樣的人才是有緣人了。

佛度有緣人,指的是聞佛法、修佛法、思佛法或者是機緣成熟的人。世間一切皆因緣和合而成,只不過是內因遇到外緣,所以才最終得以展現。比如我們常說的瓜熟蒂落就是這個道理。佛教對有緣人的定義,也容易滋生出歧義,甚至讓很多的人以此為由,拒絕幫助他人。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難道無緣之人,佛就不度了嗎?

元圭禪師有雲,禪師立佛有三不能:第一是不能免定業;第二是不能度無緣;第三是不能盡生界。這三種不能是小乘的應身佛,但對於大乘的法身佛而言,佛法已經超越了能所,無所謂能與不能。雖然眾生無邊,但佛的慈悲願念也無邊。佛家有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無論與佛是否有緣,是不是有緣人,甚至是別人的不信任,佛都不會以此為由,去攝受眾生。

這是大乘佛法的態度,眾生平等,無謂有緣和無緣之差。只不過,因為芸芸眾生對佛法的信受程度不同,信者自然可以得到佛渡。不信者,自然也難以得渡。佛家常說燒香拜佛時,一定要心誠則靈,就是同樣的道理。佛菩薩再苦口婆心,但如果所渡之人油鹽不進,那麼自然也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得到你。所以,對於學佛之人而言,信佛是第一步。世間任何事情同樣也是這個道理,你所看到的東西,自然就是自己所相信的。

佛說諸行無常,世事無端,機緣不可能一成不變。無論與佛家有緣還是無緣,一切都不需要過早下定論。當下的不信佛,也可能只是時機不成熟,畢竟無緣並非絕緣。如果你相信因緣,那麼一切終會有所改變。願你早日成為有緣人,修得福報與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裡說的「有緣人」是指什麼類型的人?
    佛教中常說佛度有緣人。那麼什麼才是有緣人?佛教中常說以普度眾生為己任。但是佛又說不渡有緣人,何為有緣人何為無緣人?其實從根本上來說,萬物眾生都是有緣人。無論是人或是動物,一切眾生皆是有緣人。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相。其實說的意思就是每個眾生都是具有佛性的。
  • 「佛不度無緣人」,那誰是有緣人?
    在佛門中,有這樣一句話: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替眾生轉定業;第二,佛不能度無緣之人;第三,佛不能度不信之人。所以,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的說法。現實生活中,很多朋友喜歡去寺廟燒香拜佛,總想著將自己的命運交給佛菩薩,把佛堂當作自己的避難所,認為佛神通廣大、有求必應。
  • 佛教:佛不度這三種人,有沒有你?
    眾人於是問佛,為何不親自去度化她呢?佛回答,當然願意前往,但因為與老人無緣,即便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沒法度化她。果然,老人遠遠看見佛陀走過來,立即就背身過去,不願看佛,最後竟然號啕大哭起來。由此看來,並非諸佛不慈悲,也不是佛有分別心,佛光普照,平等攝受一切眾生。
  • 佛度「有緣人」,究竟什麼是「緣」,為何無緣不得度?
    曾經聽聞南師講經,其中有一句非常發人深省的話,「藥醫不死病,佛渡有緣人」。釋迦示現古印度,講法四十九年,度盡有緣眾生,隨即入滅。後世弟子通過數次結集,佛家的經典越來越龐雜,但佛陀最初的說教卻被漸漸隱沒,乃至被發展成玄之又玄的存在,「緣」就是其中之一。究竟哪種人算是佛門的有緣人呢?
  • 佛法中的有緣人
    佛法中的有緣人,指的就是聞佛法、思佛法、修佛法,機緣已經成熟的人。佛有三不能,第一不能替眾生轉定業,第二不能渡無緣之人,第三不能渡不信之人。故古德常言:「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不渡無緣之人。
  • 佛法無邊不度無緣之人,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如何看待緣分
    佛教特別講究緣分,因地的功德,只有在緣分的作用下,才會轉化為果報。佛教認為,所有的事物,成、住、壞、空也是要在緣的作用下才能形成的。今天咱們就簡單的探討一下這個話題。很多人都很好奇,其實這恰恰是因為人把佛法給神話了的原因,尤其是很多人看了一些居士的感應錄,就腦袋一熱的盲目相信了,覺得奇蹟也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大家好像忘了一句話,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佛法本來是外因,但是佛法的殊勝之處在於它可以讓修行的人調整自己的內因,更好地讓佛法給我們帶來利益。但是因為沒有帶來利益,最後都放棄了信仰,這樣的人實在可惜。
  • 佛說:不度之人有3種,一個是無緣,一個是無信
    佛陀第一:佛不渡無緣之人我們都知道佛陀是完美智慧的化身,很難想像的佛陀明白的道理,和感悟到的智慧有多少。這裡的無緣之人指得就是沒有任何佛性,頭腦笨拙的人,也就是我們說的「傻」。佛學文化中有一個流傳已久的小故事,有五個石女聽到了佛陀說法,可是她們非但不聽,還責怪佛陀不渡她們,我想這樣的人都是與佛無緣的人。既然都是石女了,她們能有多少智慧呢?頭腦聰明的人佛陀很喜歡,因為他講述的道理大家會接受,這樣的人悟性也高,就怕頭腦愚笨還不善於思考的人!而笨並不是佛不度的原因,原因是笨的人一般都沒有佛緣!
  • 佛法本無邊,只渡有緣人。何為有緣?何為無緣?你真的懂嗎?
    在佛道之中講究的是要普度眾生,把天下所有人當作一樣的人去對待,沒有偏心的意思,沒有因為金錢或者物質或者是說天生的缺陷而去偏袒誰。但是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佛法本無邊,只渡有緣人。緣分這種東西是上天註定的,就算你後天再努力終究是無法修改結果的,那麼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真的就說明佛法對於某些人太過偏袒,而對於其他的人就忽略呢?若是真的如此,佛道之中的普渡眾生也只是一個噱頭,只是吸引人的幌子罷了。但是其實事實並非非是這樣的。那麼在佛道之中什麼是有緣?什麼是無緣?難道真的只是世俗意義上說的那種有緣和無緣分嗎?
  • 佛度有緣人,這3種人與佛有緣,看看有你嗎?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有佛緣的人,才能接受佛菩薩的教誨,解脫苦惱,不過從深一層角度上講,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每個人也都與佛有緣。經云:「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 佛緣深厚的人,往往在這三個方面,有突出表現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門講究一個「緣」字。正所謂「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說的就是這個「緣」字。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與佛有緣的人呢?所以,佛緣深厚的人,往往會比較容易深信佛法,認為因果不空。也只有對於佛法深信不疑的人,才能更好地踐行佛陀所教的法門。換句話說,沒有佛緣或佛緣較淺的人,對於佛法往往不會那麼相信或者專注。這其實也是儘管這輩子修行不能成佛,但也還是需要修行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如果你這輩子不修行,下輩子也一樣與佛無緣。
  • 佛法無邊只渡有緣人——佛教基本知識(三)
    你當學習以理解「人法無我」、無明、妄想、分別、執著。人無我,你要思考,自身真正的「我」到底是否存在。是大腦麼?還是你的意識。其實都不是。沒有你的存在,只不過是各種因緣的聚合罷了。我只是一個名罷了。「法無我」,比如我們說 「房屋」 到底什麼是房屋呢?是蓋房屋的磚頭麼?還是房頂上的瓦片 又或者是蓋房前的圖紙呢?也都不是。 房屋只不過是各種事物聚合一起的產物。房屋只是一個名而已。
  • 為什麼佛雖慈悲,卻只渡有緣人,佛陀告訴你答案
    實際上出現這樣的情況,一部分的原因是你和佛無緣。這樣的說法讓很多人難以接受,佛不是講究慈悲,普度眾生的嗎?為什麼佛雖慈悲,卻只渡有緣人?實際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02眾生的選擇不同佛菩薩度人並沒有任何的差別心,只想每一個眾生都能夠得度,但是為什麼只度有緣之人呢?並非是佛陀特意的放棄了某些眾生,而是眾生沒有去選擇被佛陀救度。佛曰:其未度者,皆亦已做得度因緣。
  • 八字分析:什麼樣的人算是貴人
    知易不惑,授易予人 留言案例 老師你好,我是農曆1981年九月初一四點多出生的男性,請老師幫忙看下我以後的婚姻怎麼樣,身體狀況和財運,其實我掙錢也挺多的,就是存不住錢,另外有個朋友說我會有貴人相助,我想知道這是真的嗎,什麼樣的人算是我的貴人,非常謝謝老師
  • 這三種人拜再多佛,佛也渡不了你,看看是你嗎?
    白馬寺後殿門上有一副對聯: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天上的雨水雖然能滋潤萬物,但對於無根的草而言,依然得不到雨水的滋潤,佛門雖然廣結善緣,但對於與佛無緣的人來說,佛也沒有辦法去救度他們。
  • 佛教:與佛有緣的人,往往有這四個特徵,看看你中了幾個!
    緣是佛教對世間萬有之間關係的認識,譬如我們到寺院,出家師父常稱我們作「有緣」,意為我們與佛有緣。事物之間存在發生關係的可能,則被稱作有緣,與之相反,就是無緣。在佛家看來,萬事萬物間必須有緣,才會有後續的發展和結果,這便是「緣起論」。所謂「天雨雖寬,難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那麼究竟怎樣的人,才算與佛有緣?他們身上又有何特徵呢?
  • 佛教:「佛渡有緣人」,這四種人,與佛有緣,是你嗎?
    佛門中有句話: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雖然佛陀曾說,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是未來佛。然而,眾生根性業力有別,與佛結緣的因緣時機也是不一樣的,這一生福報大、善根厚的人往往有緣遇到善知識而得到渡化、離苦得樂。而福報淺薄、善根不足的人今生往往很難與佛結緣。
  • 佛教: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沒有你!
    佛門裡有句話: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其實,真正與佛有緣的人,不是那些整天燒香拜佛、跪拜在佛前的人,不是整天待在寺廟裡就是修行了,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不在寺院,就在我們的心中。心中有善念、正念的人,縱使沒有佛教信仰,縱使從來沒去過寺院,也是佛緣深厚之人。一個人有沒有佛緣,看的是德行,而不是所謂表面功德。
  • 這三種人與佛無緣,佛也度不了他,看看有你嗎?
    佛菩薩雖然要度盡一切眾生,但這世間有三種人,就算他拜再多的佛,佛也度不了他,希望不要有你。這三種人就算虔誠信仰佛教,佛菩薩也無法度化他們,因為這三種人與佛無緣。佛家常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
  • 佛教:這4種人,佛緣深厚,看看有你嗎?
    佛家有這樣一句話,「天雨雖寬,難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其實,佛緣並不神秘,佛言眾生皆苦,佛緣就是一個人蒙佛法接引,出離苦海的機緣。「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既然眾生都是未來佛,當然也就不會存在沒有佛緣的人。然而,就如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遠近之別,眾生的佛緣也有深淺之分。有的人生來就對佛法有特別的情感,樂於親近,當然也有人對佛法有疑惑,不能生信。生活中有四種人,他們佛緣深厚,看看有你嗎?
  • 趙樸初:佛教是文化,佛教也是佛法
    佛教是文化。這個觀點最初是由趙樸初先生提出來的。在當時的佛教界其實大家還是有爭論的。「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怎麼佛教就成了文化了呢?現在回頭看來,趙樸初先生不愧是智慧深遠,洞達世情。直到此時此刻我們才能明白菩薩的一片良苦而慈悲的用心!對於佛教而言,是存續於世間對眾生有利,還是毀滅於世間對眾生有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