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寶級人才的院士是人才市場上的稀缺資源,在院士爭奪戰中,成都又成功引進一「重磅」院士。昨(1)日,中科院遙感所所長、57歲的李小文正式到電子科技大學報到上班,為解決院士後顧之憂,該校專為其配備了一幢價值百萬元的精美別墅。
目前,對院士的爭奪一般都是將其他科研院校的院士聘為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等,而李小文院士原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此次成都高校採取「一鍋端」這種形式將其引進,在學術界還非常罕見。
座談搞科研就要胡思亂想
昨日上午8時,穿著一件黑色休閒夾克的李院士前往電子科大自動化工程學院報到。在自動化工程學院4樓,校方為李院士準備了一間50餘平方米、寬敞簡潔的辦公室。一走進自己的辦公室,李小文臉上露出滿意的微笑,「裝修風格很明快,也比較安靜。」
「中國人並不笨,但要善於借鑑科學的思維方式,現代科學最缺乏的就是胡思亂想。」在與自動化學院老師的見面會上,李院士幽默的話語引來一陣陣開懷的笑聲。院士斑斑白髮略顯凌亂,鏡片後閃著睿智的目光,「36年前,我從電子科大本科畢業,很高興36年後的我以老師的身份跨進校門,為母校工作。」
任務
籌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昨日下午,李院士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剛一落座,記者遞煙給他,「別,別,我是東道主,抽我的。」他從口袋裡掏出香菸,記者還沒反應過來,他點燃的火機又伸了過來。
「我生在自貢,長在成都,」李小文說,這次回來還沒來得及看看成都的變化。「是什麼吸引你到成都工作?」李小文沉吟片刻,「國家已批准依託中科院和北師大成立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小文說,「我回來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在成都建立起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分室,西部地區更需要遙感科學,特別是在應用方面大有作為。」
幕後如何「挖」到李院士
昨日下午,電子科大人事處人才引進辦公室副主任葛鵬透露了李院士到該校工作的內幕。
「李小文是學校68屆本科畢業生,他與學校一直保持著聯繫,」葛鵬說,學校1年前開始與李正式接觸。李院士夫婦都是成都人,夫婦二人都想回四川為家鄉的建設出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學科發展上,李院士從事遙感科研工作,而電子科大在這方面也有基礎和優勢,」葛鵬說正是這些因素促成李小文回到成都。
「從某種意義上說,院士可以說代表著一個學科領域,」葛鵬說,目前國內對院士等稀缺人才的爭奪相當激烈,以前也曾有單位開出豐厚條件來「挖」過他們學校的4個院士。
據自動化工程學院院長王厚軍介紹,李院士將在學院進行一個月的調研,他將選出有實力的人才梯隊為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分室的籌建做準備,「我們將投入百萬級以上的資金進行實驗室建設。」
禮遇
一幢別墅價值百萬
在該校博士樓和青年專家樓中間,有4幢漂亮的3層小樓。這就是科大專為院士修建的別墅,每套造價近百萬元,建築面積達330平方米。「這就是李院士的新家,」幾名工作人員正在24棟A樓打掃清潔、擺放家具。小樓室內開關是大面板、防靜電漏電的,樓道、走廊等處的電燈都是聲光控兩用的,這樣的「貼心」設計在小樓中隨處可見,目的是為了讓院士及家屬生活得更舒適。
豪擲億元請50高人
李小文回歸母校是電子科技大學實施「傑出人才工程」的一部分,據該校領導透露,學校擬在4年時間內投資1億元用於人才引進,引進傑出人才50名。
電子科大引進的人才分為三個層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為吸引傑出人才,電子科大從提供住所、科研經費、研究條件及環境、安排配偶或子女工作等入手,為人才配置「全副武裝」,解決後顧之憂。
該校引進的兩院院士不僅可享受330平方米、全裝修的院士別墅一幢,還可獲得一次性安家費20萬元人民幣,而其科研資助及人才梯隊建設費將不少於300萬元。
早報記者雲源胡澤文實習生趙陳攝影方煒
新聞人物
李小文,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原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2年起兼任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國家973項目「地球表面時空多變要素的定量遙感理論應用」首席科學家,國家863項目「我國典型地物標準波譜知識庫」建議人及專家組專家,國家863信息領域專家委員會成員。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