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印江自治縣嚴格按照「四個不能摘」的要求,堅持 「六個不變」,「三個不脫」,繼續實行縣級領導、縣直部門聯繫村幫扶機制,深化「64321」幫扶模式和「四級作戰指揮體系」,及時制定了「1+10」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實施方案,持續推進精準管理、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教育醫療、住房保障、基礎設施民生事業、鄉村治理、基層組織建設七大「脫貧鞏固提升戰」,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截至目前,全縣剩餘建檔立卡未脫貧人口3062戶,共7640人,綜合貧困發生率1.89%。
全力打好精準管理鞏固提升戰。常態化開展「兩錯一漏」,嚴格執行縣、鄉、村三級研判機制,強化建檔立卡動態管理,加強對脫貧人口的動態監測,及時了解生產生活狀況並實時監測、篩查、走訪、研判,通過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防止邊脫貧、邊返貧。深入開展「志智雙扶」和「回頭幫」活動,制定已脫貧人口分類標準和辦法,對其進行分類扶持、定期回訪,及時解決脫貧人口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兜底脫貧人口按照社會保障政策繼續給予救助,實現精準幫扶;對確實符合貧困戶條件和因各類原因返貧的脫貧戶,嚴格按照精準識別程序,及時納入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管理。今年以來,全縣開展貧困人口動態管理2次,調整人口自然增減共1583人。
全力打好產業扶貧鞏固提升戰。一是縱深推進產業革命。出臺了《印江自治縣關於聚焦「八要素」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意見》《印江自治縣深入推進「2+N」農村產業革命實施方案》《印江自治縣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助推農村產業革命實施方案》等文件,進一步明確了「2+N」產業發展思路。二是抓實農業產業發展。圍繞「2+N」總體規劃,做大做強茶葉、食用菌主導產業,做優做特生態畜牧、精品水果、中藥材等產業。今年以來,全縣新增茶園1.1萬畝,投產茶園21.64萬畝,發展食用菌7633萬棒,種植中藥材面積0.8萬畝,出欄生豬17.85萬頭等,累計帶動7526戶2.86萬名貧困人口增收。三是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與安徽潤富恆商業投資有限公司籤訂了雞蛋銷售合作協議,已開始供貨;與勁強農業公司、萬盛源農牧公司和貴州綠產產銷公司發展訂單辣椒3.3萬畝,覆蓋全縣17個鄉鎮(街道)326個村9854戶農戶。四是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創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模式,合作社負責基地建設、管護、產品收購,農戶可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等渠道增加收入。
全力打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鞏固提升戰。一是做好就近入學。實行綠色通道,全部就近轉入學,僅2019年春季學期開學,縣內各安置點隨遷子女就近轉入學606人,其中幼兒教育129人、小學生310人、初中生167人。二是做好社會保障。對搬遷的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全部納入低保,對困難的搬遷戶還有民政部門的臨時救助人均1500元,舊房拆除復墾復綠驗收合格後按照人均3000元兌現補助資金。通過重重保障,移民搬遷後生活無後顧之憂。三是完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在甲山、普同、峨嶺、和達安置點新設置了衛生室,縣衛生健康局配備基本醫療設備35種,安排醫務人員共4名,其餘安置點通過原有衛生服務站,做到了全程覆蓋,依託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模式,搬遷群眾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75%。四是做好移民就業服務工作。支持翔雲服裝廠、巨泰鞋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縣城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設立扶貧「微工廠」,加強以工代訓政策宣傳,對生產經營主體吸納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的生產經營主體給予以工代訓補貼;截至目前,組織開展上門服務推介就業崗位2次以上,組織用工現場招聘會5場次,實現就業9633人。
全力打好教育醫療住房保障鞏固提升戰。一是持續強化教育保障。全面落實「控輟保學」責任制,全面落實國家、省、市、縣教育資助政策,紮實推進「校農結合」工程,實現產銷聯結,助力貧困村貧困戶穩定脫貧。截止目前,該縣「全面改薄」五年規劃實施的45所學校,113個單體建築項目已全面完成並投入使用,開工率和竣工率均達100%;2018-2019學年度審核通過的4825人1282.96萬元教育資助資金已全部兌現到位。二是持續強化健康扶貧。實施貧困人口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傾斜政策,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門診不設起付線,住院起付線降低50%,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到3000元,落實醫療保障救助傾斜政策,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合(保)率達100%、貧困人口參合資助金每人100元已兌現,經轉診住院報銷比例達90%。三是持續強化農村住房保障。持續推進農村住房安全保障工程,重點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繼續開展農村危房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分配、農村「四改一化一維」,適時監測農村住房安全狀況,確保不因住房安全無保障而返貧。全面梳理考核、巡視、審計等發現的問題,舉一反三抓好整改,徹底解決農村危房改造對象認定不精準、改造質量不高、資料歸檔不規範等問題。
全力打好基礎設施民生事業鞏固提升戰。一是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印沿松高速公路、G211印江縣城至沿河黑獺公路建設,建成印秀高速朗溪至木黃段、印思城市快速幹道、G352印江縣城至兩河口公路,形成「三高兩幹道五出口一路網」的交通格局。加快推進羅星溪中型水庫和龔家坨水庫、毛寨水庫兩座小(一)型水庫建設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偏巖水庫、清渡河水庫、綠蔭塘水庫、山岔水庫建設,加快解決工程性缺水和民生水利問題。二是織牢社會保障兜底安全網。堅持以家庭收入作為納入或退出低保保障的核心依據,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低保保障範圍,確保「應保盡保」;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和補差水平,2019年,農村低保保障標準提高至4080元/年,城市低保提高至590元/月,提高城市和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標準。三是紮實推進生態扶貧。將25度以上坡耕地納入新一輪退耕還林(草、溼)或種植結構調整範圍,大力發展茶葉、花椒、中藥材、精品水果等特色產業,建設標準、高質量的特色經濟林產業基地,持續帶動貧困人口增收。實施林農精準就業創業扶貧工程,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全力打好鄉村治理鞏固提升戰。一是持續整治鄉村人居環境。加快推廣農戶生活汙水分散式處理技術,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建立農村垃圾處理機制,持續推進貧困村改水、改廁、改廚、改圈工程,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二是樹立新時代鄉村文明新風尚。進一步發揮好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道德講堂等陣地作用,持續深入開展「感恩教育、法紀教育、習慣教育、風氣教育、自強教育」五大主題教育,切實增強群眾內生動力。三是構建新型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深化法治扶貧,及時化解鄉村扶貧領域發生的各類矛盾糾紛,依法打擊扶貧領域「十種亂象」,推進鄉村法治建設。發揮春暉道德感召力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崇德向善的文明鄉風,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幹部在講文明、樹新風等方面的示範作用。
全力打好基層組織建設鞏固提升戰。一是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紮實開展駐村「輪戰」工作,派強用好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嚴格管理考核,樹立鮮明導向,對優秀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宣傳表彰、提拔使用,對不能勝任的及時召回調整。二是明晰駐村幫扶責任。圍繞「一任務兩要點三清單」、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一宣六幫」職責,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進一步明晰縣直幫扶部門、鄉鎮(街道)作戰部、駐村工作隊、包村局長、第一書記、結對幫扶幹部的工作任務和職責,整合優化為45條任務清單。三是進一步強化駐村幫扶管理。對2018年劃轉的1023名駐村幹部繼續執行 「四個劃轉」到鄉鎮(街道),並紮實開展駐村工作隊及隊員半年述職評議工作。全面開展幹部駐村幫扶明察暗訪,對駐村幫扶不紮實情況進行現場錄像錄音,並在全縣脫貧攻堅推進大會上播放。三是進一步落實駐村幫扶關懷激勵。投入108.05萬元統一為駐村幹部購買了人身意外傷亡保險。將脫貧攻堅一線幹部年度考核「優秀」名額比例提高到30%,2018年度有667名駐村幹部、鄉鎮幹部年度考核評為「優秀」等次。(田林)
來源:印江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責編:顧蘭雲(實習)、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