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為「顆砂貢米」題詞。
紅網時刻9月4日訊(通訊員 羅奮飛 鍾宇軒 唐煜)如何築牢脫貧鞏固防線,需要我們從幹部配備、發展思路、產業特色、長效機制等方面綜合考慮,並因地制宜制定相關策略。永順縣顆砂鄉在脫貧成效鞏固中推行「五化」模式,取得很好實效。
幹部結構化
脫貧富不富,引導靠幹部。一個好的村委會班子,必然帶來村裡的科學發展。為做好顆砂鄉脫貧成效鞏固工作,顆砂鄉黨委政府在村委會換屆中,充分體現「幹部結構化」思想。
在顆砂村,30歲的村支部書記謝深讓是電子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在協調全村管理基礎上,積極組織村民參與「益農社」電子商務活動,自己還成為專業養蜂帶頭人;44歲的村主任彭英輝,群眾口碑好,是村裡抓產業發展的行家裡手;48歲的計育專幹瞿秋平,業務水平高,善於協調群眾;53歲的村秘書楊金玉,是群眾工作的熱心人;62歲的綜治專幹張坤奎,群眾威望高,善於化解各項矛盾。
比溪村換屆後,三名80後成為村主幹,更高效地服務群眾,從曾經的信訪重點村變成了現在的「零上訪村」。
顆砂換屆後的村委會,基本體現了「三個結合」:年齡老中青結合、現代知識與農村經驗結合、帶頭型與服務型結合。
發展規範化
顆砂鄉在發展上做到了「三有」:發展有思路、基地有規劃、產品有市場。
發展有思路。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提出全鄉整體發展思路,擬定出相關產業發展路線圖、民族文化發展方案、紅白喜事村規民約等,讓村民懂產業、有文化、守規矩。圍繞「一園一帶一廊」建設,通過村村聯合,做大做強「三貢」產業。通過與駐村扶貧單位深度對接,已形成顆砂鄉貢米、貢鴨、貢油三大支柱產業。
基地有規劃。結合實際,對顆砂鄉貢米、貢鴨、貢油、柑橘、獼猴桃、油菜、特色蔬菜等產業進行了合理有效地規劃,形成連片成塊優勢和集中統一管理。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生產上做到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標準,銷售上做到品牌與市場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代理與分銷結合,直接帶動脫貧群眾3570人實現增收。
產品有市場。依託湘西盛世御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湘西金品農業科技公司、永順縣和順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益農社」電子商務平臺,嚴格各類產品的生產管理和技術指導,做到產銷兩旺。注重品牌效應,註冊「顆砂鳳頭貢鴨」商標,建設高標準孵化基地,確保產品質量。
截至目前,顆砂鄉各村均種有顆砂貢米和貢油,重點在旭東村和上馬村發展貢鴨養殖。
暢銷的顆砂農特產品。
產業特色化
顆砂鄉結合獨具特色的土司文化和富硒地理環境,極力打造「三貢」品牌:顆砂貢米、顆砂貢鴨和顆砂貢油,做到產業特色化。
顆砂貢米。因山區小氣候和富硒特色,深受土司王青睞的顆砂貢米不僅屢獲大獎,還成為現代都市人的追捧對象,顆砂鄉脫貧後的支柱產業;全鄉優質稻種植面積達10000畝,實現了建檔立卡戶全覆蓋,脫貧群眾人均年收入近1000元。
顆砂貢鴨。因天然食料和特優水質而獨顯肉質鮮美,鳳頭貢鴨倍受市場青睞。與顆砂貢米結合,充分利用本地鴨好動的特點,為優質水稻驅蟲,並提供有機肥(鴨糞),實現生態混養,既豐了稻,又壯了鴨;全鄉已發展60萬隻顆砂貢鴨養殖規模。
成長中的「鳳頭貢鴨」。
顆砂貢油。與顆砂貢米輪作,春夏水稻,秋冬油菜。在春夏10000畝優質稻的基礎上,秋冬選優種植10000畝油菜;同時在原有6000畝油茶的基礎上,新造油茶5500畝;做到山上有茶油,山下有油菜,帶動脫貧群眾人均增收500元。
幫扶個性化
建檔立卡戶脫貧後,顆砂鄉黨委政府和扶貧工作隊在常態化幫扶(走訪)中體現個性化,做到「三個必去」:紅白喜事必去、逢年過節必去、急需之時必去。
紅白喜事必去。顆砂鄉是土家族聚居區,紅白喜事群眾匯聚,更是融入脫貧群眾的最佳「會場」,駐村工作隊和鄉黨委政府堅持紅白喜事全走訪,視建檔立卡戶為親人,深受脫貧群眾好評。
逢年過節必去。針對農村散養「五保」人員和獨居老人,駐村工作隊和鄉黨委政府常態化節日走訪,讓脫貧群眾增強幸福感、獲得感。
急需之時必去。對一些突發性的自然災害或疾病,駐村工作隊和鄉黨委政府第一時間為村民排憂解難,把脫貧群眾裝在心裡。
脫貧長效化
圍繞脫好貧、長脫貧,顆砂鄉黨委政府指導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結合實際,做實「三個長效化」:基層治理長效化、產業發展長效化、服務群眾長效化。
基層治理長效化。圍繞基層治理,切實推行「互助五興」經驗,即學習互助興思想、生產互助興產業、鄉風互助興文明、鄰裡互助興和諧、綠色互助興家園,激發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新寨村結合自身實際,在「互助五興」基礎上,推薦邀請黨員、村幹部、退休幹部、「兩代表一委員」等政治意識強、思想覺悟高的成員組成基層治理委員會。基層治理委員會接受村支兩委領導,運用「三二一」工作法化解矛盾糾紛,提升了基層治理水平。
產業發展長效化。圍繞鞏固脫貧成效,做到長中短結合。短期發展顆砂貢米、顆砂貢鴨、油菜和特色蔬菜產業,中期發展板慄、蓮藕產業,長期發展油茶、柑橘和旅遊服務。截至目前,集體經濟收入5至10萬元(含5萬元)的村5個,10萬元以上(含10萬元)的村4個,其中旭東村成為全省唯一從貧困村直接過渡到鄉村振興的示範村。
服務群眾長效化。圍繞村民服務,做實「五樹五建」扶貧扶志扶智行動,即樹崇德向善新風、樹移風易俗新風、樹遵紀守法新風、樹誠實感恩新風、樹勤勞致富新風;建鄉村夜校、建創業小組、建產業基地、建互助組織、建公益超市。全方位服務顆砂村民,讓脫貧群眾積極參與產業後扶、鄉村振興,全面實現小康顆砂。
來源:紅網
作者:羅奮飛 鍾宇軒 唐煜
編輯:張皎
本文為湖南頻道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9/04/8275326.html